壮骨麝香止痛膏穴位贴敷法的独特运用

2012-03-31 12:37:28李崖雪程为平赵立刚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壮骨三叉神经痛麝香

李崖雪,程为平,赵立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穴位敷贴法是流传久远的一种外治方法,将穴位应用贴敷方法以及贴敷药物综合运用治疗疾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原则,选用适当药物根据经络理论,在患者相应的腧穴上进行敷贴,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1 方法源远流长

穴位贴敷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桂心炙酒熨寒痹;白酒配桂涂风中血脉”。《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理瀹骈文》总结了清代以前外治法,提出了洗、贴、熨、涂等百余种治法。《方术传》中华佗“敷以神膏四五日愈,一月之内,皆平复”。清代名医徐灵云:“今所用膏药,古人谓敷贴,其用有二:一以治里,一以治表。治里者,治表者,或壮筋骨,或消痰痞,或驱风寒,其方多,药随病加减,其药易于久贴。”阐明了内外治的一致性。“用膏药治之,闭塞其气也,是要从毛孔入其腠理、贯通经络,或攻而散之,或提而出之,较服药尤有力,此为妙法也。”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功能上相互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是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实现的,并以脏腑为中心。药物(中药)的吸收作用:一是纠正阴阳的偏衰偏盛,恢复脏腑功能协调;二是消除病因,祛除病邪。由于药物各有其不同的属性故而有不同的作用,即升降沉浮、作用归经和四气五味。药物通过肌肤、孔窍、腧穴等处吸收,可以贯通经络、内达脏腑,作用周身。故可选用不同的贴敷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

2 现代机制研究

目前研究一般认为中药穴位给药是一种透皮吸收原理[1],其作用机制是经络系统对人体调节的双重效应[2]与药物的透皮吸收。即一方面穴位的研究实质认为穴位是密集开放的微循环集中点,穴位较周围皮肤具有相对特异性、低电阻性、高敏感性、双相调节性、开放性和整体性,药物对穴位产生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作用于穴位,产生特异性热学变化,透入皮肤,内达深部组织,周行全身或循经络而直达病所;另一方面药物从穴位处的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而发挥药效。陶翠玲等[3]认为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过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可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可通过神经反射发挥调节作用。穴位贴敷疗法[3]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还可能体现在当药物通过腧穴吸收时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对药物具放大和储存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药物吸收和穴位刺激的功效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3 临床应用

邢建伟[5]总结主要运用在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和结缔组织病的应用中。穴位选择以病灶局部及脏腑腧穴为主。药物的选择除了辛香走窜具有刺激性外,还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临床风湿病和结缔组织病中主要以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为多见,已达到祛风通络止痛的目的。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为主,常用神阙穴贴脐治疗为主。呼吸系统疾病中尤以治疗哮喘最为多见,穴位敷贴防治哮喘应用疗效显著且最为广泛。循环系统疾病多以治疗心绞痛,心衰为主,采用俞募配穴方法治疗从而缓解症状。临床研究从药物的选择上、穴位和病种分析上进一步加强,穴位敷贴法广泛应用于妇、儿、消化、循环、泌尿、呼吸及五官科疾病。

4 独特运用

纵观穴位贴敷法在古今临床治疗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系统疾病,临床应用广泛,但其运用在中医镇痛方面极其少见,本项研究主要运用穴位贴敷法治疗面痛(相当于西医三叉神经痛)目的在于观察此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壮骨麝香止痛膏含有麝香等多种名贵中药成分,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穴位选择:按面部发生疼痛部位及分支不同进行选穴。前额部疼痛选阳白穴,归足少阳胆经,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颧骨部位疼痛选四白穴,归足阳明胃经,位于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下颌部位疼痛选承浆穴,归任脉。不同分支疼痛必配合治疗面痛的经验效穴即下关穴,归足阳明胃经。采用壮骨麝香止痛膏,选取1贴剪成多个(2 cm×2 cm)小方块,清洗局部皮肤,以下关穴为主穴,按分支不同配以承浆穴、阳白穴、四白穴贴敷。每日更换1次药贴,换药贴后停1 h(以防过敏),连续贴敷5次,改为隔日1次,30 d为1疗程。笔者治疗30例,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疗效机制:一方面壮骨麝香止痛膏从穴位处的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而发挥强大镇痛药效;另一方面是被刺激部位腧穴本身具有镇痛作用。中医的“面痛”属于西医三叉神经痛范畴,古书上又可称为“脑风”“偏头痛”“首风”“头风”等病名。中医认为“面痛”的发生不外乎风寒,风热之邪侵袭,瘀血阻络,阳亢火盛,跌扑闪伤导致面部局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面痛”。选用承浆穴、阳白穴、四白穴,均为局部取穴可达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止痛的近治作用。下关穴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效穴,经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临床运用总结而来。在现代医学方面:阳白穴其深部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布,四白穴其深部有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分布,承浆穴其深部有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布,下关穴其深部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分布,三叉神经半月节参与颜面部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对三叉神经痛的产生及在镇痛作用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壮骨麝香止痛膏通过贴敷于各个穴位,将药物镇痛作用透皮吸收并沿着穴位下分布的神经末梢传递,可达到减少P物质(致痛物质—为感觉神经末稍释放的伤害性递质),增加β-内啡肽(镇痛物质)的含量而达到镇痛作用。

[1]杨娅,刘广霞,陈赞.“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肺系疾病的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8):38-41.

[2]刘强,吕志平.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1):3.

[3]陶翠玲,赵桂芝.浅谈穴位贴敷给药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6,16(2):3-4.

[4]汪振强.壮骨麝香止痛膏治疗眶上神经炎76例[J].中医研究,2006,19(10):42.

[5]邢建伟.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6,37(279):20-21.

猜你喜欢
壮骨三叉神经痛麝香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18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2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壮骨止痛胶囊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组织Runx2、Osx及DKK1蛋白表达的影响
麝香保心丸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麝香保心丸
天津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6-01 12:16:06
勐腊毛麝香化学成分研究
新工艺止痛壮骨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观察
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