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宏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湖南 长沙 410007)
麻醉苏醒期指手术结束、停止给麻醉药时起,至病人意识恢复、容易唤醒,能对外界语言刺激做出正确反应,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循环稳定时的时间段,此阶段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至关重要,尤其是行全麻术患者。凡术后超过30 min、呼唤不能睁眼和握手、对痛觉刺激无明显反应,即视为苏醒延迟[1]。现对近年14例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有效预防、提高手术效果、保证病人的康复质量有所裨益。
全麻患者共14例,男9例,女5例。均为术前神志清醒、非脑部疾病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4岁。除1例用氯胺酮5 mg/kg肌注外,均以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异氟醚,以纯氧行机械通气,手术结束前15~30 min停给麻醉药物。
14例全麻患者中,苏醒期最短1h,最长12.6 h,平均5.1 h。究其原因,举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2.1 全麻药量相对过量 需用纳洛酮、氨茶碱、氟马西呢等催醒,方能于30 min内清醒。这是麻醉苏醒延迟最常见原因,可能与麻醉药量大或病人对麻醉药特别敏感所致。瘦弱或老年病人所需麻醉药量比正常体质量、健康人要少,肝肾功能受损或衰竭病人麻醉药代谢慢,也需减少用量。有些特殊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病人对麻醉药敏感性增加,重症肌无力病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性增加,也会出现苏醒延迟。
2.2 高龄、肝肾功能不全、循环衰竭 84岁男性,行胰头癌根治术、胆肠吻合术。术前肝肾功能不全,麻醉苏醒延迟后,用纳洛酮0.2 mg催醒、反应为弱。病人有自主呼吸,无应答,没有指令动作,血气分析正常。保留气管导管送重症监护室,用鼻导管给氧,至停麻醉药后12 h清醒。此例麻醉药未超常规用量,但因高龄、肝肾功能不全、循环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麻药降解延缓而苏醒延迟。
2.3 体温异常 37岁男性,因外伤致肝破裂,行肝破裂修补术。术前神志清醒、但躁动不安,四肢末端皮温低,血压110/70 mmHg,心率140/min。肝破裂修补术过程中,出血约4 000 mL,输血15 u,输晶体液4 000 mL,胶体液2 000 mL,血压维持在100/60 mmHg,心率120/min,术后30 min未醒,多次催醒无效。病人四肢冰冷,伤口无渗血,体温测不出(低于35℃),查血气分析呈明显代谢性酸中毒。立即予碳酸氢纳纠正酸中毒,电热毯复温,加温输液,并送入重症监护室复温,维持酸碱平衡,至手术后12.6 h清醒。此为失血过多、大量输库存血液和液体使体温降低,呈休克状态,组织器官灌注不能维持,细胞缺血缺氧、加重代谢产物大量堆积,使微循环和毛细血管状态发生改变,最终使毛细血管内压升高。同时因酸性代谢产物、毒素及细胞因子的作用,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从血管中大量进入组织间隙,导致循环血容量进一步下降。这些改变导致脏器功能受损,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心肌缺血的一系列表现。大量输库存血,可以降低体温,低温使麻醉药及辅助麻醉药的作用时间延长,吸入麻醉药最低肺泡有效浓度降低。低温使内脏血流减少,依赖肝代谢、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出血时间延长,血液黏稠性增高,影响组织灌流,不利于组织供氧,出现苏醒延迟。
另外,临床上患者严重代谢紊乱也易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
[1]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