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杰
(吉林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笔者自2010年1月-2011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溃疡[1]48例,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21~61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5年,平均6.8年;溃疡面积0.51~1.2 cm;胃角溃疡16例,胃窦部溃疡18例,幽门部溃疡14例。对照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20~62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6年,平均6.5年;溃疡面积0.50~1.1 cm;胃角溃疡17例,胃窦部溃疡19例,幽门部溃疡12例。其中胃溃疡合并浅表性胃炎29例,合并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8例,合并萎缩性胃炎18例,单纯溃疡11例。溃疡深及黏膜下层65例,深及肌层者31例;Hp阳性74例,占77%,大便潜血阳性8例。2组性别、病程、溃疡部位及面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2]中的胃溃疡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确诊。1)症状: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伴反酸、饱胀、嗳气、灼热甚至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2)体征:上腹部压痛征(+)。3)辅助检查:纤维电子胃镜示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或(-)。
2.1 治疗组 予自拟益气养血解毒汤,基本方:黄芪25 g,党参20 g,白术15 g,枳壳15 g,木香10 g,白芍20 g,丹参15 g,当归15 g,海螵蛸20 g,黄连10 g,金银花15 g,蒲公英20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100 mL。恶寒者加干姜10 g;胀甚者加莱菔子15 g;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10 g,旋复花15 g(包);呕血便血加大黄粉8 g,白及粉10 g。同时给予克拉霉素0.5 g,2次/d,口服7 d;奥美拉唑40 mg加盐水250 mL,1次/d,静点7~14 d。
2.2 对照组 西药加麦兹林1代,2次/d,口服14 d。2组均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愈合,幽门螺杆菌检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溃疡基本愈合或缩小2/3以上,幽门螺杆菌检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胃镜复查溃疡基本愈合或缩小1/2以上,幽门螺杆菌检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溃疡面缩小1/3,幽门螺杆菌检测(-)或(+)或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1)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48例,治愈31例,占64.6%;显效9例,占18.8%;好7转例,占14.6%;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对照组48例,治愈27例,占56%;显效10例,占21%;好转6例,占12.5%;无效5例,占10.5%;总有效率89.5%,2组比较,P>0.05。2)远期疗效比较:观察1年内随访情况,治疗组治愈31例中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27例中复发4例,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胃疡”“便血”等范畴。其形成与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受损及失衡等因素有关。我们根据脾胃气虚复感外邪所致脾胃运化失司,气虚阴血不足,胃络失养,损胃成疡的病机,在治疗上采用具有健脾益气,解毒养血的中药及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和抗幽门螺杆菌的西药治疗,其中黄芪健脾益气,养血托毒生肌,同时具有抗胃黏膜损伤,促进胃底收缩,增强免疫功能;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枳壳、木香行气通络,同时具有增加胃动力,促进胃黏膜微循环功能;白芍、丹参、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愈疡,同时具有提高胃黏膜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促进胃碱性分泌,减轻炎症功能;海螵蛸收涩、止血、制酸,因含大量的碳酸钙,起到中和胃酸、止痛、止血、收敛和修复溃疡面的作用;黄连、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能抗菌消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解毒养血之功。从治疗结果看,疗效高,复发率低。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溃疡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
[1]李志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5):125-126.
[2]彭勃.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