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蕴含的情志医学思想

2012-03-31 12:37刘迎辉杜景文杜红卫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大论七情灵枢

刘迎辉,杜景文,杜红卫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对情志因素的致病性及其所引起的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均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内经》的成书也标志着中医情志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笔者将对《内经》中所蕴含的情志医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1 《内经》中“情”“志”的语义

《内经》[1-2]中并无“情志”一词,但全书中却有多处运用“情”“志”二字。据统计,书中共有19处用到“情”字,有87处用到“志”字,且每处意义不完全相同。《内经》中“情”指的多是事物本性,如《灵枢·师传》中“人之情,莫不恶死”中的“情”就是此义,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得一之情”中的“情”则是情况、实情之义。《内经》中“志”字,其含义较多,如《灵枢·本神》中“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中的“志”是志向之义;《灵枢·本神》中“肾藏精,精舍志”中“志”指的则是记忆;而“志”在《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则为神志之义。“志”在《内经》中就已经被赋予了“情志”的含义,如《素问·五运常大论》中的所说的“其志为思虑”“其志为忧”,这里面的“志”,指的就是情志,即情绪、情感之义[3]。

2 《内经》中情志因素的致病特点

《黄帝内经》将致病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其中“生于阴”的“阴”指的是内,而“生于阳”的“阳”指的则是外。“七情”生于阴,属于内伤性致病因素。五行学说中,怒、喜、思、悲(忧)、恐(惊)五志,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情志为病引起不同的内脏损伤,其致病特点既具有特异性,又具有同一性。[4]

其特异性的一般规律多表现在七情致病多伤及本脏。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其同一性则主要表现在《内经》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情志活动发乎心而应乎五脏,心在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七情致病具有其共性,即易伤心神,容易出现神志不安的症状。[5]

此外,情志致病还具有相兼性。七情的各种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可以单独致病,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兼致病。因此,《内经》常将“悲哀愁忧”“怵惕思虑”等情志内伤并称。如遇到可怕的事情就可以产生惊和恐两种情志变化,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惊自外来,而恐自内生。而思往往会伴随悲忧一起致病,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个脏腑,而多种情志又可以伤及同一脏腑。

3 《内经》中情志疾病的防治思想

3.1 预防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这些论述皆充分说明保持心神宁静对于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性。

《内经》中还强调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如《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3.2 治疗思想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医生诊治患者时,在注重治疗其身体疾病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心理治疗,医患间要建立充分的信任,要使患者充分相信医生可以治疗好自己的疾病,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治疗疾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内经》中的“情志相胜”治疗方法,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儒门事亲》中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在临床实践中,“病者移情异性,医者构思灵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4 结语

当前世界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空前,造成人们因对社会适应不良而引发的情志病证层出不穷,心身疾病出现了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因此情志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情志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均有密切关系。因而充分研究认识情志医学,既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对疾病的康复和护理也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金光亮.情志源流与概念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8):514-516.

[4]马月香.《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科学内涵[J].中医药学报,2010,38(1):11-13.

[5]梁凤珍,陈蕾,王秀莹.中医情志护理方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28.

猜你喜欢
大论七情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中医小知识
北海之殇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李退溪四端七情论中的“两情二善”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采采卷耳
《阴阳大论》今何在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