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荣
(湖南商学院 公共管理系,长沙 410205)
城市化过程中被拆迁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研究
黄帝荣
(湖南商学院 公共管理系,长沙 410205)
拆迁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是安置好被拆迁群众,其实质就是使被拆迁群体真正适应社区并融入到社区新环境中去。拆迁不仅改变了被拆迁居民的房屋与居住地,更是毁灭性地破坏了被拆迁居民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秩序,造成原有的生产体系、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解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被拆迁居民在生活、生产、心理、社会关系上的不适应,需要通过加强社区教育,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重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等措施,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宿感,密切社区居民关系,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使其真正融入社区新环境中。
城市化;被拆迁群体;社区适应与融入
拆迁不仅仅是改变了被拆迁人的房屋与居住地,更是毁灭性地破坏了被拆迁人一种现存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秩序,打破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平衡,造成原有的生产体系、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的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拆迁群体如何去适应新的社区、参与新的生活、完成社会关系和社区组织的重建、让被拆迁人“搬得走、稳得住、能致富”,从而实现和谐拆迁,这就成为拆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研究。
(一)被拆迁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概念解读
被拆迁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是指被拆迁群体由原居住地搬迁到新居住地,并从对新居住地的不熟悉、不习惯、不认同到熟悉、习惯、认同的过程。社区适应要求被拆迁群体原有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行为习惯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安置地的实际要求,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其主要包括:(1)规范的融入,这是指社区通过制定整合规范,将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让被拆迁群体认同并遵守新社区的行为标准,在行为标准上达到一致,维持安置地的社会秩序;(2)社会关系的融入,这是指社区人际沟通的畅通与人际关系的融洽,即被拆迁群体融入安置地的社区中去,与当地居民融洽、和睦相处、打成一片,建立比较亲密友好的关系;(3)文化的融入,就是让文化融入到被拆迁群众的生活中去,让高雅的文化活动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使社区成员在价值观与信仰方面达到一致,实现社区整合。
(二)被拆迁群体社区适应与融入存在的问题
国外学者迈克尔·M·塞尼曾指出:“当人们被迫迁移时,生产系统解体,长期形成的居民社区和相关设施被拆散,邻里亲朋相互分离,提供日常生活互助的既成社会关系网络遭到了破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贸易纽带被切断,当地的劳务市场也受到影响。”[1]很显然,拆迁对居民的经济、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造成被拆迁群体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1.居住的不适应
迁入安置地后,被拆迁居民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住房问题。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短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建房任务,必须寻找过渡房,而过渡房的质量不令人满意,往往存在低矮、黑暗、潮湿、漏雨、墙面倾斜等问题,影响其自身正常生活。被拆迁居民即使要获得拆迁安置房,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补差费用的。而旧城改造后的社区通常拥有各种现代基础设施、休闲绿地和文体娱乐设施等,房子造价比原先要高很多,购买新屋的支出往往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而被拆迁居民大多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弱势群体,无法承担这突如其来的费用。他们要想获得一套拆迁安置房,就必须拿出很大一笔费用。这不但要动用家里几年的积蓄,还得跟亲戚朋友借不少钱,这对整个家庭日后的经济生活必然产生巨大影响。
2.日常生活的不适应
在城市改造中,拆迁居民远迁到郊区。尽管迁移以后居住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通常位置远,交通、购物不便,最为突出的就是子女的教育和老人的安排问题。拆迁安置后,孩子上学远了,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都不如从前。而在老人安置问题上,现在的安置房都在高层上,老年人腿脚不便,不少患有高血压,爬楼梯走不动,坐电梯不舒服,这些给拆迁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经济活动成本大大增加
拆迁前的邻里街坊大多是同事,在同一个单位上班,虽然小区离单位有点远,但是单位有车接送,方便了小区居民。而搬迁后,原先的同事都分散了,没有单位车了,新小区离工厂又远,增加了居民的工作成本。有些居民则选择了离职,想在新小区附近重新找一份工作。然而,在新的环境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还未构建,原有的社会资源与其脱节,找工作也不是很容易的。可见,拆迁也给居民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4.心理的不适应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看,拆迁引起的家庭搬迁对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破坏、对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搬迁后社区归属感的丧失,使得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原来建立在情感和信任基础上的支柱受到了很大动摇。在谈到社区归属感问题时,大多数被访者有明显的怀旧情绪,他们不断向笔者提及在旧社区的生活状况,且流露出对旧社区生活的依恋和自我满足感。大部分居民也都是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搬迁了,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新小区居民之间互不相识,关系冷漠,极少交流和往来,居民产生困惑和恐惧的心理,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忧心忡忡。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和学习还好,可是老年人相对比较空闲,在新小区晚年生活单调,易产生孤独等消极情绪。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平添家庭的经济负担。
5.社会关系的不适应
(1)邻里关系网络遭遇破坏。邻里,在社会学中被称做基本群体,是指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邻里是联结社区居民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和睦的邻里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语云“远亲不如近邻”,这体现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拆迁前居住的旧小区里,邻里基本来自同一个单位或者是亲戚朋友,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关系融洽,互帮互助,平时有说有笑,会经常串串门,一起吃吃饭。而拆迁之后,周围居住的都是不太熟悉的人,很少往来,也不想认识,顶多在楼梯里碰到了知道是同一幢的,打个招呼。小孩子也都是自己下班去接,放学后也都一直呆在家,没人玩,出了家门也不放心。这种早已建立的比较稳定的邻里关系被削弱甚至阻断了,空间距离难以继续维持原先的社会网络,拆迁居民得到的邻里之间的帮助和支持就自然减少,许多被拆迁户对这一问题都摇头叹气,表示出无可奈何。
(2)组织关系网络瓦解。社会组织是指追求同一目标、相互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其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组织团体中,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关系网络。这种居民自发形成的关系网络,提供了成员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满足感和幸福感,完善了信息的沟通和情绪的流露,创造了一种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然而,拆迁使得居民不得不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破坏了既已形成的组织关系网络。拆迁前,原先住在一起的几个姐妹经常晚上去小区前面的广场跳舞,男人们也是经常找他住在附近的几个同事下下象棋,这些是人们平时难得的消遣方式。现在拆迁后大家都分散开了,各忙各的事情,很难聚在一起,人们也都不怎么出去了。即使小区里也组织大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但是跟那些人又不熟悉,就不想去,觉得没意思,许多人觉得还是原来好啊!可见非正式组织原本就是强调成员的自发性,而现在积极性大大下降,居民参与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培养新的兴趣群体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娱乐活动。
(3)社区关系网络断裂。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社会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核心内容就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2]城市房屋拆迁大多是缘于旧城改造更新,这些老社区中往往生活着居民自己的同事、亲戚、朋友,彼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在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非正式组织之间的长久互动活动中,社区关系得以持续维持并稳定发展,培养了居民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依赖感。而拆迁后的安置区,许多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对小区的事务也是“不想关注”。如发生在小区内部偷窃和打架事件,小区居民根本就不愿意插手去管理,而换作是在以前的旧小区,首先不太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其次就算出现了大家也会自发地去帮助协调,同时也因为此事的影响,居民之间的防范和戒备心更强了,小区的凝聚力大大削弱。
在搬迁过程中,居民经历了资源和环境的显著变化,原有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被瓦解,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遭到破坏,原有的文化样式不同程度地被打破。进入安置地后,居民面临着建设新家园的重任,这种重建不可能是原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社区结构的重构与发展,必须打上新环境的众多烙印。因此,被拆迁群体对社区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社区整合问题。
(一)加强社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增强居民社区归宿感
社区教育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满足居民多方面需要等功能和作用。一是加强道德教育,为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格构建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提供导向,帮助他们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高尚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法律规范、制度教育,培养居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意识。三是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地提高居民的就业技能,促进居民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居民生活环境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的物质基础,是社区与居民相互沟通和进行各项宣传和健康活动的前提。要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的方式,以市场化的手段,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如优化给排水、供热、小区安保、电力供应、有线电视、宽带上网、电话连接等方面的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实现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楼房美化,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加大社区服务中心的投入,建设电子阅览室、高标准幼儿园、小学、文化娱乐中心、购物中心、医疗卫生所、体育设施、电子监控,提升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实现以就业、社会救助、社区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在社区的全覆盖,妥善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
(三)重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
居民原来的社会联系由于拆迁的行为而被强制性割断,这样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被拆迁居民产生一种社会的和心里上的结构性紧张与危机,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必须重新去适应新环境,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在新的社区中再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融入新社区。
1.构建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公共关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元素。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人际关系搞好了,既能增进邻里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性,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环境,又能在需要时得到关照和帮助,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为人际交往提供机会。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需要街道、社居委开展各具特色的“邻里节”等不同形式的邻里交往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邻里街坊的共同参与,为邻里文明交往搭建一个更直接的舞台,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走进“大家”,有效促进邻里之间的相知相识,增进友谊和感情,增强邻里的认同感、亲情感、温馨感,形成富有文化整合氛围的现代化邻里环境。要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还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敞开心菲,拒绝冷漠,给邻居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和邻居打一个招呼,与邻居相互帮助。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亲近,邻里之间才会更加温暖。
2.构建互助和谐的社区关系
和谐的社区关系能为居民实现充分互动提供积极的心里气氛,营造温馨的环境。构建互助和谐的社区关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按照民主选举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部,社区干部要主动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和呼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扩大基层民主,增强透明度,让居民们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整合社区资源,搭建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居委会应该千方百计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力所能及地开展各项便民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再就业和社保服务、志愿者服务、文化服务等。尤其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比如开展文化广场活动、开放社区活动中心,多建立诸如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馆等,满足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以丰富的社区活动为载体,建立和发展社区网络,促进居民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增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三是培育扶持社区中的社团组织。社区中的各类社团,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参与社区活动、享受文化生活的平台。这不但能减少居民间的陌生感,提高居民间的相互信任度,而且能整合社区力量推动社区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构建和谐社区。要积极引导建立社团组织。在深入调查、充分把握社区群众需求、社区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各种类型的民间社团组织。要为社团组织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政策上适当降低社团组织成立的门槛,减少直接干预和过多限制;经济上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引导社团组织进入社区和参与社区发展,充分发挥社团服务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
被拆迁群体的社区适应与融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心,需要共同构建保护与支持网络。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住房保障制度。要加大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力度。对政府来讲,主要就是扩大廉租房的覆盖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住房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项目中。同时,要扩大廉租房的申请范围,不要将其仅限定于享受城市低保的贫困人群,而要使之覆盖全部城市房屋拆迁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应该减免部分税费,降低成本。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应考虑到拆迁户的需求,投资开发一些中低档次楼盘,使其适应他们的消费水平。
二是完善拆迁补偿救助模式。我国的拆迁补偿一般分为两种,拆迁安置房和货币补偿。实际上,这两种补偿只能解决被拆迁群体的物质需要问题。实践中,拆迁户在房屋被拆迁后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有生活的、就业的、教育的、还有心里的、精神的等问题。因此仅有拆迁安置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针对被拆迁户解决不同困难的多种补偿和救助方式,如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心里救助等,只有实行多元救助,才能满足被拆迁困难群体多种需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三是构建多元社会支持系统。要鼓励拆迁户群体扩大交往的范围,使他们不再局限于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的交往网络,要增加它们与其他居民交往的机会,扩大交往范围,拓展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在原有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基础上,重点建设政府、城市社区、民间组织或社团等后生支持系统,让后生支持系统与先赋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全面的、多功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他们社会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争取与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使他们充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注释:
(1)长沙、浏阳、望城三县城乡征地拆迁调查材料
[1][罗]迈克尔·M·塞尼.把人放在首位-投资项目社会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20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2-273.
Research on the Demolition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HUANG Di-r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Business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025,China)
The relocation work core and the key are place well are relocated the populace,its essence is causes to relocate the community true adaptation community and integrates to the community new environment in.Not only the relocation changed was relocated inhabitant’s house with to occupy,was ruinous destroys was relocated inhabitant’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life order,created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system,the social network,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disintegration.This inevitably creates them in the life,the production,the heart,in the social relations does not adapt,needs to educate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community,the perfec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restructures the inhabitant social relations network,establishes perfect measures and so on social security and support network,strengthens inhabitant’s community home to return to feeling,the close community inhabitants relate,in the solution production life faces the question,causes it to integrate in truly the community new environment.
urbanization;demolition groups;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community
book=18,ebook=7
D669
A
1672-0539(2012)05-0018-05
责任编辑:刘玉邦
2012-04-19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课题(10BSH057)研究成果之一
黄帝荣(1963-),男,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中的弱势群体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