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生
慢性肝病患者中最常见的肝功能失代偿表现是肝硬化,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方面慢性肝病直接引起肝脏内部糖代谢功能紊乱,另一方面糖尿病又使得肝糖原进一步减少,二者相互影响[1]。我们对2001~201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相关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1~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30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男23例(76.7%),女7例(23.3%);年龄32~86岁,中位年龄59岁。30例患者在经入院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之前均有慢性肝病史;均否认糖尿病家族史;结合30例患者临床表现,行相关生化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炎病毒检查等)、影像学依据(肝脏彩超、下腹部CT等),均提示患者肝硬化肝功能损害。30例患者中,病毒性性肝炎肝硬化18例(其中乙型肝炎16例,丙型肝炎2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病因尚不能明确者6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3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具有糖尿病典型的“多尿、口渴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者3例(10.0%);有多饮多尿者6例(20.0%);以口渴症状为主者6例(20.0%);患者症状隐匿,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15例(50.0%)。除同时合并糖尿病外,有11例患者合并其他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肝细胞癌2例,腹腔积液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2例,肝肾综合征1例。
1.3 诊断标准[2](1)肝硬化诊断标准:①相关肝炎、长期大量饮酒等可直接导致肝硬化病史;②具有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脉高压临床表现;③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失代偿、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组织内假小叶形成,内镜下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报告: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3)入院确诊糖尿病前有肝硬化病史。排除由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无糖尿病史及家族史。(4)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与血糖的升高、降低多为正性相关。
1.4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17.1μmol/L者23例,17.1~120μmol/L者5例,>120μmol/L者2例;丙氨酸转氨酶(ALT)<40U/L者15例,40~100U/L者9例,>100U/L者6例。血清白蛋白<30g/L者21例,>30g/L者9例。HbsAg阳性16例,其中HbeAg阳性6例,抗-Hbe阳性10例。本组患者空腹血糖在7.0~19.7mmol/L,平均10.2mmol/L。餐后2h血糖为11.1mmol/L~29.8mmol/L,平均17.8mmol/L。空腹血糖7.8~11.2mmol/L者23例,>11.2mmol/L者7例,行餐后2h者血糖检查30例,全部>11.1mmol/L,尿糖检查均呈(+)~(+++)。
1.5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检查血糖情况进行分组,血糖稍升高的18例患者(空腹血糖为7.0mmol/L,餐后2h血糖为11.1mmol/L波动不大于0.5mmol/L,无出现明显不适者),注意休息,控制摄入总热量,适当体育锻炼,护肝药物治疗。血糖升高明显,伴或不伴明显糖尿病临床表现予以积极降糖治疗,消除症状,防止和延缓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其中2例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另外10例患者予胰岛素制剂治疗。治疗过程中随时根据肝功能、血糖、尿糖情况调整治疗。
18例予以休息、控制摄入量,护肝药物后,血糖水平在7.0 mmol/L左右波动15例;2例以降糖药口服治疗,血糖水平在7.0mmol/L以下1例,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能控制血糖患者改用胰岛素治疗后,该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可;10例予以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血糖水平全部控制在于7.0mmol/L以下。
肝源性糖尿病是以血糖水平升高、葡萄糖耐量水平减低为临床表现,继发于体内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根据国内外报道肝源性糖尿病在我国发病情况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3]。现对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特点总结如下。发病机制方面:(1)因为在肝纤维化下,肝实质细胞数目减少及门静脉高压使肝内血流较少,葡萄糖转换率降低,其次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以及丙酮酸激酶等糖酵解活性降低,因此葡萄糖肝内转换降底明显,从而使血糖升高。(2)体内肝炎病毒通过对胰腺内β细胞的损伤,导致胰腺功能受损,机体未能代偿时,糖尿病发生。临床特点方面:(1)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4.8%~50%;(2)空腹血糖可能降低或者正常,以餐后血糖水平升高为主。糖尿病“多尿、口渴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较少,症状多隐匿,漏诊率较高;(3)高胰岛素血症为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重要特征之一;(4)大多数患者糖尿病病情伴随肝功能好转而恢复,当肝功能恶化时糖尿病之外的并发症也易伴随出现,血糖水平在原治疗水平下较难控制到正常水平。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治疗有如下特点:治疗要兼顾糖尿病及肝损害,在治疗原发病时,减少噻嗪类利尿药物、高糖补液的使用,停止使用损害糖耐量药物,及时纠正机体缺钾、感染状态。在控制饮食基础上,运用小剂量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起到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明显控制患者餐后血糖,使用该药物时需注意到加重腹胀的可能性;血糖增高明显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因肝糖原储备障碍,血糖波动大,不易掌握胰岛素用量外且胰岛素用量较一般糖尿病用量大,易发生低血糖,应用短效人胰岛素,密切监测血糖可防止其发生。结合本组30例患者及临床经念对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有如下观点:(1)乙肝肝硬化的治疗以积极的抗病毒,护肝治疗为主。单以降糖为治疗,不能及时切断肝细胞持续损害,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方法就是尽早恢复肝功能,同时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护肝除一般治疗中的保证休息、避免劳累外,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护肝药物因积极运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类药物对黄疸患者疗效好[4]。(2)降低血糖治疗原则为轻度升高者可予维持适量摄入量治疗,中高度升高者首选胰岛素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例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例血糖控制可,另外1例血糖经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波动大,控制差,后改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就其原因而言,口服药物需经肝代谢,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已经受损,口服治疗疗效较难达到满意程度[5]。糖尿病治疗方面需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及肝功能情况进行相应治疗:(1)饮食治疗,患者空腹血糖<11.1mmo1/L,肝功能ALT≤120U/L且总胆红素≤34.2μmol/L,进行饮食控制治疗为主,摄入量需适度,避免因人为限制饮食,而造成低蛋白血症的发生。(2)胰岛素治疗,患者空腹血糖≥11.1mmo1/L或总胆红素>34.2μmo1/L,初始予胰岛素0.2~0.3U/kg餐前30min,TID,皮下注射治疗,持续剂量须根据尿糖或血糖值,间隔3天对比原剂量调整,控制血糖水平于理想状态。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4-970.
[3]殷笑影.肝硬化合并糖尿病11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1):5192-5193.
[4]Tolman KG,Fonseca V,Tan MH,et al.Narrative review: hepatobilia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nn Intern Med,2004,141(12):946-956.
[5]叶英.慢性肝病并发糖尿病54例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