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的科学认识与发展实践

2012-03-31 06:15郭珍军
电信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阶段融合

郭珍军,徐 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北京100853)

1 科学认识两化融合

1.1 两化融合的实质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科技、资本、竞争等多要素共同驱动下,产业由独立发展到融合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两化融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深入实践的新过程和新目标。其实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持续追赶以至超越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变化,最终达到和谐共生、均衡发展的状态。

两化融合的提出不是一步到位的,这个历程印证了两化融合不同于工业信息化,也不同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信息化。但是,两化融合又离不开工业化和信息化,其深刻揭示了两者发展的内在关系,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从本质上发生跃迁的过程。

1.2 两化融合的认识基础

两化融合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生产关系属性,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客观性,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质和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两化融合的认识基础,需要明确3个发展规律:工业化发展规律、信息化发展规律、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其中,工业化发展规律、信息化发展规律是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要素。正确认识这3大规律,是制定政策、指导实践的前提。

2 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律

2.1 我国工业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

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工业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第1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第2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3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其中,第2阶段又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期。我国学者综合钱纳里模型和其他划分理论,认为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4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从经典的工业化划分理论来看,划分依据是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即认为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由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选取人均GDP、3次产业结构、3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和城市化率为指标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 3万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3次产业产值比为10∶47∶43,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标志值;3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7∶29∶35,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城市化率为50%,工业化初期阶段标志值为30%~50%。以人均GDP指标和就业结构指标为主要依据,以工业产出比重和城市化率两个指标为辅助依据,可以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2 我国信息化发展处于第2阶段

依照世界银行对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信息化包括3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在经济、政府和社会领域的应用比较分散;第2阶段体现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的快速发展;第3阶段是信息化项目在各个政策领域内相互协调,并以互相促进的方式实施,以促进产业、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实施的信息化政策与战略发展阶段、预期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处于第1阶段末期或第2阶段初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处于第3阶段,信息化已经广泛、深入渗透到社会、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我国目前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为主,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第2个阶段。

2.3 我国两化融合处于硬融合阶段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两化水平的变化和信息化服务化水平的差异,将两化融合进程分为如下4个阶段。

·第1阶段:两化融合准备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推进。

·第2阶段:两化硬融合期。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于工业化水平,且信息化服务化水平(即软件和服务支出占信息化总支出的比重)不超过30%。

·第3阶段:两化软融合期。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且信息化服务化水平超过30%,但低于50%。ICT和信息应用逐渐成为企业高质量、基础性的战略资源。

·第4阶段:两化和谐发展期,又称两化帕累托融合期。信息化水平接近或者超过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且信息化服务化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在信息化总支出中,软件和服务占比超过50%。若软件、服务和硬件支出的比重达到相对均衡状态,即帕累托均衡状态,这一时期称为帕累托融合期。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软件和服务支出占信息化总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66%,处于两化融合的和谐发展期。当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仍然低于工业化水平。我国信息化服务化水平仅为16%,在我国信息化总支出中,设备系统等硬件采购支出占比达到84%。因此,我国两化融合进程仍然处于硬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两化融合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升信息化水平;二是提升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3 我国两化融合的路径和实践

3.1 我国两化融合的路径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就在于两化融合。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不能按照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和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这才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而言,两化融合既是一个崭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现实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我国的两化融合按照跨越式发展是最佳路径。

工业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业化进程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两化融合的起点并不一致。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是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才开始进入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主动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由于信息化的推动,全球工业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的工业手段、设备、技术、市场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而工业化、信息化是现代化10大历史任务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阶段又面临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国情。

两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重要而艰巨。通过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需要调整和完善与“两化融合”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2 我国两化融合的实践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进程与信息化进程重叠发展的必然结果。200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10月,“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成为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必将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部署从企业、地区和行业3个层面选准切入点,抓好试点,典型示范,总结推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行业和企业层面切入的两化融合,其实质是信息化,只有从国家或者区域战略层面看,两化融合才更具有实践意义。2009年,为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设立了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道路,积累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4 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4.1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在宏观上对两化融合的方方面面进行统筹规划,是两化融合战略的具体化,关系到两化融合的全局发展乃至成败。统筹考虑两化融合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理解和分析影响两化融合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两化融合的规划体系、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等基本问题进行总体、全面的设计。

4.2 坚持供求协同推进的主攻方向

供求双方协同推进是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的过程中,信息化为两化融合的供给方,工业化是两化融合的需求方。推进两化融合,必须坚持执行扩大内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坚持供给和需求协同发展,以供给促进需求、需求拉动供给,全面把握融合过程中的供需关系,从而不断提升供求平衡点,促进供需双方协同发展。

4.3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配合,方能建立两化融合长效机制。财税金融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工具和政策手段,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工具和政策手段。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弥补两化融合推进的市场盲点;实行税收优惠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引导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创新金融产品和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确保两化融合推进的投资环境。3种手段并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各个层面的融合,有效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

4.4 优化两化融合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即基于不同环境特色、不同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按照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所确定的具有特定发展方向的空间单元。按照人口、环境、资源空间均衡的不同,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并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我国各省份之间两化融合的进程并不一致,有些甚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还要优化两化融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强对两化融合的区域分类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两化融合试验区的纵深发展。

4.5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外部环境

资源禀赋和就业压力,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我国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崛起。两化融合建设的推进,需要中小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而两化融合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近年来,促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环境虽使得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继续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政策扶植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1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Readings in Price Theory.Irwin Inc,Chicago,1952

2 Asimakopolous.Micro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6 冯飞.迈向工业大国.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7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钱纳里著.吴奇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

9 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 王云平.工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工业化阶段融合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融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