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霞,毛一之,张晓辉
(1.河北工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中心,天津,300130;2.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02)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从新的人才质量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目标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不单是一个方法的变化,其实质是为了适应教学关系变化而做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由于它把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地位突出出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潜能释放价值实现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同学、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知识在交流中被升华,智慧在互动中被激发。
虽然讨论式教学法的益处颇多,但由于“电工学”课程主要针对于广大的非电专业的学生,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较强,授课班组人数多且学时有限,采用教学方式比较灵活的讨论式教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从课程教学的特点出发,恰当的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增加这种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仍是“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此在本课程组选出两名教师,将其所在的教学班定为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试点班,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各个环节开展初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为全面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在试点班的选择上分别选择大三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和大二下学期学习电子技术的两个班组。原因是高年级学生经过较长的在校学习,有了比较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厚实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环境的熟悉程度高,为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提供了必要条件。
2)进行学生心理平等和心理准备的建设。起初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总是不够积极,经过我们与学生座谈发现了一些问题:①由于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对占用自己的课外时间准备讨论内容的学习方式不太接受,也不知道如何准备;②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渗透着主辅关系和上下高低之分,学生不习惯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擅于在课堂讨论中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③讨论式教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学习体验,会出现如何学习的茫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体现自己学习的价值。
我们必须先从心理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心理建设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真正接受和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试点班在“电工学”课程内容上,虽未对各章节讲述内容和讨论内容做硬性的划分,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尽量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比例。但由于讨论的内容、方式和时间都相对灵活,在学时上就不如教师授课时容易控制,兼顾学时的要求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选择好适宜讨论的内容很重要。内容不宜过难过繁,同时要利于展开讨论。
“电工学”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理论作为基础,重在应用。因此一题多解、一器件多用、多电路特性比较这些重在应用上的内容都可作为讨论的内容,而这些部分在电工学课程的内容中不在少数。例如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中引导学生对一题多解进行讨论,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分析思路及其优点,可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固执成见,这是学习后的总结性讨论;还可以进行学习前的探究式讨论,例如在给出电容元件的性质后,可以由学生来寻找电容元件在整个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电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学习、查询资料获得知识并反馈在课堂上。对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为引导学生提前对讨论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预习,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预习讨论提纲。提纲可以是例题、电路等案例;也可以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要使提纲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过于简单又不难度太大。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建立一个讨论提纲,在清楚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现状和充分掌握讨论资料的基础上,对讲授的内容、引导的途径和方法做出选择和预判。如:教师从何处引导,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师生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讨论多少时间等等,都要事先安排和设计。
讨论形式也要事先选择。讨论形式有组织小组讨论,班级集体讨论和自由结组三种。后两种虽然能够保证自由的讨论氛围,利于部分准备充分的学生发挥,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某些学生对问题要点把握不足容易跑题,教学进度难以控制;二是容易使班级的集体讨论被少数好发言的学生垄断,其他人无法参与而导致冷场,或因为大家都想参与,气氛过于热烈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所以从“电工学”课程合班授课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后续的考核评价出发,目前我们还是选择了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克服各组表现差距较大、达到团结合作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将每个自然班(30人左右)分成5个小组,事先分配好进入每个讨论小组的人员,将学习基础较差和基础好的同学优化组合,作为每次讨论的固定班底。同时考虑到小组讨论经常以小组整体给出评价,要明确小组中每个人的分工,例如谁搜集资料、谁做PPT、谁来讲解、谁做记录,并在考核给出评价。当然内部分工是可以调换的,以提高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课堂组织和协调是讨论式教学有条理、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对教师的知识掌握和组织技巧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握讨论的内容方向和进度。
各小组根据事前准备的资料在进行阐述时,若借助过去的知识说明新的概念而出现偏差或跑题时教师要适当纠正;若在内容上展开较少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例如在前面提到电容的作用时,学生在分析和陈述了电容在瞬时RC电路、稳态正弦电路提高功率因数、基本放大电路电容隔直通交、耦合各级放大电路等作用与意义之后,教师就补充了电容在集成积分电路以及在直流稳压电路滤波作用,从而丰富讨论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更加领会电容的特点及各电路中电容的“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还要注意控制讨论问题的进度和时间,把握每个小问题的展开和讨论时间。一般我们会尽量控制在1.5学时左右,剩余0.5学时留给教师小结。小结点评要抓住重点,语言简明扼要。对讨论中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集中分析;对讨论的内容分析理解的正误情况进行点评,尤其是要对产生错误观点的方法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现场参与的态度乃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发言即使是概念有所偏差也要给予表扬。目的是促进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认识到感性具体同理性具体的统一,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活力得到激励。
在课堂讨论进行后,可以根据情况布置相应的习题或案例或由学生撰写讨论总结,再次强化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应用和掌握,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也要对本次讨论写出总结报告,对在整个准备及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小结,作为后续讨论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同时对该次讨论进行量化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为尽量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平性,由小组内部、组外学生、授课教师三方共同打分的方法。教师对小组内各成员按照分工不同结合所完成的工作效果给予不同的权重评价。同时小组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互相不记名打分。这样一方面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利益,体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激发每个组员在小组内部的作用。此外由三方共同打分,有利于杜绝授课教师的个人主观偏好,同时也有利于综合组与组之间、组内各成员之间的意见。使得对每个小组和每个成员的评价尽量合理化,充分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作用。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试点,讨论式教学法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生普遍反映讨论式教学法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随着试验的深入和环境的宽松,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讨论及相关工作中,来体现自己能力和才华。同时教师在组织、应变上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1)讨论内容依赖于指导教师个人及课题组的选择,如何避免形式不适应内容而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讨论范围又往往会打破“电工学”教材本身的设置并受到有限的学时限制,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2)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在于事先完成的充足资料和知识储备,关键是对综合能力的挑战:学生要转变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创新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教师的各种组织、协调、控制等能力,难免会出现力所不及的情况。
3)未能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目前我们“电工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且卷面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如前所述,讨论法的考核主要反映在平时成绩上,如何将讨论式教学的效果反映在卷面上以体现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是否要加大应用题和综合题的比例,还在探索之中。为便于统一考试卷面,目前我们只能采取加大讨论式教学试点班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以此和采用传统教法的其他班级相区别。
4)教学改革创新必须面临的问题是未能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讨论式教学法主要考核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而学生这种能力的提高往往不容易简单的量化,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容易直观评价。所以,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大纳要求的内容;重难点是否讲清楚、逻辑强不强;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传统的评价标准也有待于调整。
[1] 钱福新关于“讨论式教学法试验研究”的策略与思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5卷:104-107
[2] 姜萍.再谈讨论式教学方法.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6期:85-86
[3] 马特.讨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8期:145-146
[4] 张蓉,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左晓园.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期: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