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艳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水务局,甘肃 酒泉735000)
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继续与发展,是近年来随着世界农业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一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和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而同时保持或提高环境质量,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源、环境三者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人类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从而使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与社会接受性统一起来。这正是水土流失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之所以严重,除了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片面追求增加产量,忽视生态和环境问题,人口过速增长,造成土地使用过渡所致,而持续农业主要通过合理开发水、土、生物等再生资源,加强物质再循环利用,节约使用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以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保证满足当代以及后代人类对食物以及其它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农业是水土保持的最终目标。
我国水土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农业用水将尤为严重。而与此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尖锐,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沙化。据统计资料解放后50年间,中国大陆新增沙漠6500 hm2,因水土流失危害减少耕地2.667×106hm2,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大面积的低产田,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渍害等低产田就有4.6×105hm2,年减少粮食产量5×104t。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目前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降到不足0.067 hm2。因此水土资源的紧缺是水土流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土壤侵蚀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国仅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就达367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38.2%,土地资源的退化也非常严重,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超出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我国森林资源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12%,人均森林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由于人口增加毁林开荒以及过渡采伐,森林面积仍在急剧下降,据专家预测我国以每年1.7%的速度递减。黄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到处光山秃岭,天然森林覆盖率不足6%,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该区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西北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濯濯童山,在下游平原淤积大量泥沙,抬高河床,带来旱、沙、渍化等灾害。在南方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造就了大片“光石山”、“白沙岗”、“红色沙漠”、“地上河”和“落河田”等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西北干旱地区沙化面积还在扩大,侵袭大片农田和草地,破坏了农牧业生产,因此,只有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这种转变过程极其缓慢,我国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精耕细作型为主,在全国平均农业总动力中,机械动力约占1/3,人畜动力约占2/3,而许多发达国家的机械动力比重在2/3以上,同时由于新技术发展迅速、致使更新快,农业科技人员也面临着强化基础产业理论和经济知识结构的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70%。同时,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特别是粮食开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直接经济效益低,平均利润少,投资回收期长,近年来,我国农业投资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农业科技手段落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为缓慢,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且不断流失,农业科技人员中留在农业部门的很少,由于效率低。使广大农民悟出了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因而纷纷逃出农门,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农业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而且要求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也要持续、均衡、协调地发展。因此,水土流失地区今后农业的发展战略是不仅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更主要的是对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产出能力与经济效益,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依靠加工业等增强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对耕地总量减少来说,必须继续实行十分珍稀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贯彻保护耕地资源的基本方针,加强对耕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把每年由于水土流失减少耕地的规模控制在最小限度,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当提高垦殖指数,保证土地面积的稳定提高,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处理好工业“三废”排放,使之不成为农业的污染源,科学发展农业水利,重视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以保证农业安全、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往单一的种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地力,还造成了土地肥力的衰竭,使产量在低水平徘徊。经试验,单一的小麦、玉米、豆类、瓜果种植结构,改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种植结构,不仅使年产值增加20%以上,还可缓解资料、燃料短缺的矛盾,并可提供多种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必须依法保护耕地,保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加强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
技术落后是水土流失地区农业长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发研究相应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措施,加大技术投入是今后水土流失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应用降压微量灌溉技术,传统农业中间作套种技术的研究应用,土壤凝胶剂和微生物制剂研究。大力实行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高御防风沙能力,切实改变草原沙化状况。
水土流失地区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大部分被破坏的农田沟渠、河流、水库淤积,得不到及时治理及修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加强农业首先必须增加农业投入,在水土流失除国家投入外,应重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多方面筹措资金,并应研究有关农业贴补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的政策。这样才能保证增加投入落实到实处。只有农业投入增加,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土壤肥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少数地区矛盾尖锐,已经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巩固和完善绿化体系,抓好小流域治理。其次,有效控制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要加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的污染源。第三,农业要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法和大量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要解决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从治本抓起,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到双管齐下、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从而减少因人口增长过快加重的消费压力和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尽快转移到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以尽快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努力提高农业和农村教育投入水平,实施可持续农业人力投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农业是依赖自然资源,特别是依赖水土资源而发展的产业。水土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期,人们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过度开垦,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不仅粮食产量锐减,而且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根治水土流失,重建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土保持型农业,不仅仅是“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业,而且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穆雷,等.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杂粮作物[J].2000,20(5).
[2]中国生态学会主编.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3-172.
[3]王印川,等.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J].2002(2).
[4]史建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J].19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