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2-03-30 03:35张耀灿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道德

张耀灿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薄弱环节或有争议、有待发展完善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日常生活中,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理论前沿的问题必然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只有不断跟踪前沿,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横向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前沿与理论前沿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紧密联系;实践中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为理论升华、规律揭示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是学科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而理论的发展创新,又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近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都十分活跃。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得到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一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强调各门哲学社会科学都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前沿问题颇多,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问题;“搀扶老人”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问题;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等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亮丽风景。本文选取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问题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其理论知识得到了广泛的学习、研究、宣传、普及,涌现了许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讨论。2011年光明日报在理论版设“核心价值”双周刊(2012年改为周刊),发起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2012年1月10日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刊出了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评选出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被列为学术热点之首。我们在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参与讨论,促进这一大讨论的深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集中体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社会本质、发展方向,反映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道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根本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系社会发展前进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的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展开和具体表现。

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形态、各个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古今中外历史证明,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要求凝练为简明的核心价值观。如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人民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体系,较完整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但是,为了争取群众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统治服务,在凝练核心价值观中都采用了法国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它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起到启蒙、革命的进步作用。但由于它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以抽象的普遍性为手法,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冒充为代表全人类利益的理念、制度,声称其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马克思早已在著作中全面揭露了它的唯心史观、虚假意识和欺骗性的实质,认为只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才能找到真正实现所有社会成员都自由、平等、博爱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几经嬗变,到了汉武帝时,决心变“无为”为“有为”,在董仲舒的帮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三纲五常”,维护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虽然“仁、义、礼、智、信”吸取了人民群众认同的生活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但都得服从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法律解释,服务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需要。“三纲”作为奴性原则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五常”则是个体应有的品质,其核心“仁”远远超出了孔孟的爱人、忠恕、孝悌、恻隐之心等,近乎无知无欲的道家之说,侧重要人逆来顺受、甘当顺民。“三纲五常”具有强烈的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政治意义,因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长期绵延的核心价值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人们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很自然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梳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应有价值观的整体框架,虽然里面已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要用极其简明的文字将这个核心的核心提炼出来,要运用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论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概括力的价值范畴来表述,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凝练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促进核心价值观变成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并存的价值观、种种社会思潮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时代呼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动力、凝聚功能,就要把社会制度的承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转化为大众的思想共识和生活实践。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都强调了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职业、民族、信仰各不相同,层次多样,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的价值目标,用简单明确、扼要精辟、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表达出来,才易于使广大群众理解、认同、接受、践行,才易于学习、宣传、普及、传承。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停留在学术化的表达上不行,面面俱到不行,文字长了不行,价值目标模糊内隐也不行。只有极其精炼的表述,才符合大众化的要求,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感染、凝聚、鼓舞、引领等作用。因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呼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时代呼唤。

二是培育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唤。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尤其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文化建设视角看,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其核心和灵魂都是一定的价值观。要培养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进普及,使国人齐心认同并自觉践行。从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看,他们没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曾长期讲要坚持马列主义,但教条化的宣传不能使官方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连共产党的后继领导者也逐步放弃马列主义,最后解散共产党,导致民族分裂,苏联模式失败。可见,国民的文化观念比内外武力更加具有决定意义。而文化自觉是相对于自发或不自觉而言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可能自发实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宣传、传播、引导、培育才能实现。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自觉、意义自觉,文化自信就是价值自信、意义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自觉的结果和表现。而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核心同构、双向互动的特点:即文化自觉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践行,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对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而这也正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核心同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显性的理论、政治、道德、法制教育外,更应大量开展渗透性、隐性教育,因为人们除了政治需要、道德需要,更多的是文化需要,而在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贯穿其中,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去,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我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奋斗。各个社会形态,从价值观状况来看,都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也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价值观建设规律,努力做到“一元主导,多元依法相随”。为此,只有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其他各种价值观,在包容中扩大共识,在引领中增进认同,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职业的公民,都树立起共同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抵制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为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先进的,又是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因而能够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奋斗。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发挥其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引领、利益引领的自觉和自信,更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建设这样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便站到了文化发展战略制高点上,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

既然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么重要,而且任务艰巨,那么,就一定要遵循价值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明确凝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是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究竟应当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要遵循以下六条科学方法论原则。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艰巨、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看似理论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真理性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实践也必然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源头活水,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扎根。一切理论纷争和价值冲突都应当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求破解之道。因此,正如沈壮海教授所言,“凝练诚可贵,践行价更高”,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面向实践、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探寻,应当到各地、各界、各族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活动中去探寻。我们要凝练的是国家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对价值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全局性的、超越性的、理念性的价值范畴,不是局部性的、操作化的、工具性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要正确对待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与地域性、职业性、生活化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要看到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源于、基于多样性的、地域的、职业的生活价值观,通过地域性、职业性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践行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转化为生活,如“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军队提炼核心价值观既早又好,带了好头:“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已有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江西、山东、广西、重庆、新疆、西藏等十几个省级地方提炼出本地精神,现已进入了宣传、践行阶段。这些地域性、职业性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仅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原料、素材、智慧、动力和经验。另一方面,二者层次不同,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总方向的,对地域性、职业性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制约、支配的作用,显然不应将二者等同视之。只有推动二者双向互动,才能避免局限于理念之争,停留在单纯价值范畴的选择上而无始无终,才不会坐而论道、贻误时光,而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生机勃勃的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活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2.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它应当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但因它是在中国的提炼,必然既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因此应当符合中国的国情。有的同志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出发,而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出发,否则就会陷入错误方法论的泥沼”。这种认识、论断欠准确,马克思便批判过抽象的“普遍性”,毛泽东也深刻论述了共性存在于许许多多的个性之中,指出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故我们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统一表达,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的统一表达,是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价值观。我们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凝练,不能像资产阶级用唯心史观搞抽象的普遍性的价值观;也不能像苏东剧变先从价值观变起搞什么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则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应当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中国的个性,必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据。

3.坚持继承与借鉴相统一原则

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世界各国有益文化的借鉴吸取从来都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比如我们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便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推陈出新,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植根于中华民族肥沃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要吸取世界各国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成分,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为人类共同价值观注入新内容并推动其发展。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并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大道的活动。资产阶级创造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本来就具有人民性,错误不在这些价值范畴本身,而在资产阶级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抽象的普遍性为手法,把这些口号作为幌子,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要建立的是剥削制度、剥削者的价值观,却冒充为全民的以至人类永恒的“普世价值”。价值观从来都是历史的产物,不能脱离历史条件作抽象普遍性的理解和宣传。同样的口号,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历史条件赋予了它特定的不同的含义。我们既要认清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欺骗性,又要看到它的某些口号确有人民性才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我们只要批判地借鉴、吸取,便能提炼出广大民众都拥护和受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继承与借鉴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富有时代气息、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观。

4.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要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价值目标,便应当使凝练出的价值范畴既具有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理想与资本主义的理想、与幻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我们的理想是人们对有实现可能的价值目标的信念和追求,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我们今天的现实是过去中国共产党人、无数先烈和志士仁人曾经怀抱过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当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能就是现实,太现实就没有吸引力、激励作用,很快便过时了;它应当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管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们为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中等发达再到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转变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但是这种丰富发展更加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这种动态发展是一种保持了相对稳定性的验证性质的微调,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或者像苏联一样的倒退。

5.坚持先进与包容的统一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有先进性,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否则便没有意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没有生命力。但这种先进性又不同于我们曾经犯过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所提出的过高口号,比如使人感到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对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应当坚持,但有的却不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就直接提出,否则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既有适当的先进性又有广泛的包容性,是先进性与包容性的有机统一,这样的价值观才能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能调动一切正当利益、合法利益追求者的积极性,在法律的范围内求同存异,包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价值观,使大家不跳起来便摘不到果子,跳起来一定能摘到果子。总之,“有容乃大”,先进与包容相统一的价值观才能更快更好地体现和实现其生命力,真正体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6.坚持最高范畴与大众语言相统一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据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出来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对实现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展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当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的最高范畴,用极其精炼的价值范畴来表达,它应是理念性的、目标性的,是最高层次价值目标、道德标准的抽象,而不应是次生层次的、操作性、工具性的概念。城市精神、职业领域核心价值观可以用操作性的语言,可以用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它是次生层次的生活价值观,如杭州市提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的凝练,就应当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来表达,使之既简炼明确、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样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使老幼妇孺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便于人们接受、认同、践行和传承。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主体、践行主体,真正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动力。只要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各地区、各行业、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练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吸取养料、吸收灵感,就一定能够凝练出既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规定和根本价值目标,又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喜闻乐见的,既吸取了世界文明大道中的智慧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根据前面所述的科学方法论,考虑到如何全面反映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先进性、根本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此也谈谈个人的浅见。

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已经贡献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开展了可喜的争鸣交锋,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吸取的意见,但因尚处于探讨初期,势必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比如,韩震同志主张凝练为“民主、公正、和谐”〔1〕。我认为很简炼,但似尚欠完整。包心鉴同志主张凝练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2〕。我觉得“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的承诺,学术味重,4个字一句可能长了一点。韩庆祥同志提出三套方案均为4字一句,有两套均为五句20个字,长了一些,难以记忆复述,最短的一套方案是三句12个字,即“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公正仁和”〔3〕,也觉得学术色彩较重。周玉清等同志主张提炼为四句16字,即“实事求是,和谐富强,崇尚真理,品德高尚”〔4〕。我觉得不仅学术味重,号召性强;而且提炼价值目标的理念范畴最好不用“崇尚”的动词和“高尚”的形容词。石云霞同志主张凝练为“人本、民主、公正、和谐、发展”10个字〔5〕,虽然简炼,但我认为“民主”可以包含“人本”,而“发展”似不属于价值范畴、目标理念,可不纳入而改用“共富”为好。杨永志同志主张凝练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8个字〔6〕,我认为“互助、友爱”虽属道德规范,但属次生性范畴,且操作性强,尚未抽象到价值目标和衡量道德标准的最高层次上去。尤其是他对“民主、公正”主要从手段上去理解和运用而不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进一步推敲。但我认为,他提出的将“共富”纳入,这个意见颇有见地。侯惠勤主张“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戴木才主张“自由、民主、幸福、仁爱”。

还有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都给人一定的启发。上面列举的几例自己也还未能深刻理解、领会,从他们的论述所给予的多方面的启发中,我初步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可表述为8个字“民主、公正、共富、和谐”。

“民主”。我认为主要应当从国家制度层面去理解,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资本主义的金钱政治下的民主。故“民主”可以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体现,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价值范畴。当然,“民主”也是政治伦理、行政伦理的道德标准。

“公正”。我认为公正包含公平、正义、平等,甚至可以涵盖诚信。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中得到启示,任何人都应秉公办事,这个“公”不仅是“天下为公”为大多数人之意,也是公公正正、毫无偏袒之意。可见,“公正”是个抽象度极高又深得民心的一个价值目标,是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具有道德标准意义的价值范畴。

“共富”。是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的简化,这既然是最终目标,当然就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已有不少同志主张将“共同富裕”纳入〔7〕,如简化为“共富”岂不更大众化,而且“共富”这一简化形式已经约定俗成。只有从价值理念到制度设计都体现共建共享才能最终实现共富。与共富相对应的“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指出,如果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我们现在社会建设方面的许多战略决策、举措,都是为了尽快缩小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为了逐步推进各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制定了许多富民政策。“共富”的价值目标既管当前又管长远;而有同志提议用的“中华复兴,世界大同”则属于管得更加长远的目标,似乎用早了、急了。还是“共富”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更合适些。

“和谐”。通过共富才能实现和谐。没有共富的理念、制度,便不能保证真正实现和谐。当然“共富”是一个逐步提高和实现的过程,“和谐”随之也有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经过推陈出新,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世界上提出建立和谐区域、和谐世界,不仅现实针对性极强,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有识之士的拥戴,而且把“和谐”作为价值目标也是共产党人一贯的追求,它也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和谐文化、和谐价值目标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一致的,它有利于我们认清我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占据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和谐”已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作为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因此,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非常合适的。

二、“搀扶老人”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思考

近年来,一些媒体报道了几起好心人搀扶摔倒老人反倒被诬告为肇事者的案件,一部分人知道后,因而见有老人摔倒便不敢或不愿前去搀扶,怕被冤枉。对这种现象应如何看待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一时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和道德建设研究的一大热点。“中国好人网”于2011年3月设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支持和鼓励人们不要因有人被冤枉而不去搀扶,应相信好人终归有好报。尽管至今收到的捐款和支出的援助款还不多,但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种基金的钱不是用得多才好,相反,是用得少,最后不必用才好,正如“中国好人网”的创办者、华南师大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所说,最终目标是这个基金的取消。真能达到那种境地,一方面反映出好人受冤枉的事愈来愈少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制更完善了,更有力地保障各种善行义举和好人好事,总之是社会道德风尚更好了。

由小见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央电视台等一百多家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好人网”获世界优秀民间组织奖,谈方获中国十大正义人物奖和时代骑士勋章等等。为什么“中国好人网”设立这个基金影响那么大?为什么有人说谈方教授“名声鹊起”?我认为从诸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和治理中的一个典型来看,这是因为“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设立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在社会急剧转型期,我们应当勇于迎接道德失范现象滋长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用几十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与此同时,农业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秩序很快失效,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在急剧社会变革、“五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新问题、新矛盾势必陡然增多,道德失范、不讲诚信、空手套白狼、酒驾伤人逃逸和假冒伪劣食品等问题风险成本低而不义收益颇高,与之相反,当好人、做好事的风险成本却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勇于迎接、回应失德失范问题的挑战。因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包含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机构、道德约束机制、社会公德良序等等)不可能自发实现,亟待全社会提高道德建设的自觉性。而“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设立则是重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一。我们对失信、失德、失范、讹诈、反诬、突破社会良知底线的事,就是要勇于表态、勇于回应,哪怕恶人先告状也“不畏浮云遮望眼”,也要敢于表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启示之二:要大胆支持好人好事,尤其应当从各方面抚慰、声援受冤枉的好人,使好人有好报。“中国好人网”能敏锐地针对接连出现的搀扶跌倒老人反受冤枉、被诬告的事件,创设“搀扶老人风险基金”,正是坚持实施学好人、帮好人、做好人的一贯宗旨的又一体现,再次为社会道德正气出力、打气、撑腰;启示人们不要因个别好人受冤而不敢做好事、当好人。也说明道德正气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参与、支持、促进道德建设,才能凝聚起社会道德正气,营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设立和行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扶老携幼利他精神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也正是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以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为荣,与全国评选道德模范、大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不断弘扬着“大爱精神”。

启示之三:要正确估量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形势和道德风气现状。许多事实一再说明,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一直在努力抵制、抑制“滑坡”现象,坚持“爬坡”。“搀扶老人风险基金”虽只是“爬坡”努力的表现之一,但它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参与新的道德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按照唯物史观来看,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的变革一般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各个转折时期全面道德滑坡、“礼崩乐坏”局面一再在各国历史上呈现。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中,虽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腐败滋生、道德冷漠等问题,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到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和道德风尚主流是好的。媒体报道有的属实,有的并不属实,或尚未落实便睁大眼珠抢负面新闻吸引人们眼球而不顾道德引领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反复强调了一系列的“两手抓”方针,通过拨乱反正,在道德建设中又科学地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党和国家一再重申决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建设的一时发展,不能只讲金钱、物质、经济,不讲道德、人文、精神,不能只讲效率、效益,不讲公平正义;进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认清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国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在社会转折中呈现全面道德滑坡以至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局面。但勿庸讳言,我们在急剧转型中也的确出现了某些领域、某个时候、某些地方局部的道德滑坡现象和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对其危害性也不可低估。但好人总是大多数,这从各界群众踊跃推选道德模范、仍然有不少青少年见义勇为搀扶跌倒的老人、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等大量事实中都得到了证明。这也正是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增长的强大精神支撑力量,这些事实和“中国好人网”的一系列表现,都充分说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着抑制“滑坡”而在努力“爬坡”。这就启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形势,认清主流是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便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启示之四:重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德良序,要坚持德法兼修,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好人网”及其设立的“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除道义声援、经济支援外,还认真贯彻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联合了法律志愿者,组建并派出法律援助律师团,对受冤枉的好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出庭应诉,即使“败诉”也帮助担负经济赔偿。这启示人们,要懂得并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好人的正当权益,即使对和稀泥、不能正确地运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作出有失公允的判决,也要坚持斗争,促进立法、司法的改进和完善。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近1.5亿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0%以上,搀扶老人及社会救助成为老龄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和法制完善问题。邓小平曾强调,制度更靠得住,制度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时,也强调要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的任何法律,都是以一定的道德为内核、为支撑的,都把一定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精神纳入实体法,使法律成为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使好人不被冤枉,同样需要德法兼修、刚柔相济,尤其应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促进法制完善上着力。法律制度是预防、矫正突破道德底线的守护神和可靠屏障。法制建设要从立法、司法、政策法规等方面全面建设,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如借鉴国外经验,设立“好心人免责”的条款来维护好人正当权益,解除好人做好事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支持人们弘扬人间大爱(当然为了有效地搀扶跌倒老人,好心人平时应力求学习和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急救时注意谨慎施救,避免对有病老人的不当搬动引发的意外伤害,好心做了错事。这正是卫生部发布“搀扶老人要注重有关技术”的目的所在);又要在行政、司法中尊重法制,公正审判,公正执法。对贫困老人的救助有待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使之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不能因同情贫困老人而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个别判决不采信警官的鉴定结果,缺乏公信力,伤害了好人却保护了昧着良心、以怨报德的失德之人。法制的完善也是需要社会促进的。“中国好人网”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及其德法兼修的实践,便是一种促进。国务院于2012年7月26日公布了《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制定了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制度条例;河南省正在拟定《审理公民救助行为引发纠纷的若干(试行)意见》,诬陷好人或被追究刑责。广东省委宣传部及时带头给“搀扶老人风险基金”捐款15万元,并委托“中国好人网”代为每年评选十位“广东好人”予以奖励,并建议省人大完善“广东省见义勇为鼓励条例”、追诉反诬好人的人,媒体开辟公民道德建设专栏加大对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这些都说明只有德法兼修、刚柔相济,才能改变做好事者面临的一些尴尬处境,有力地支持好人好事,使大爱精神得以持续弘扬,使社会正气得以培育、扶持和凝聚。

〔1〕韩震.展望新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12-01-07(11).

〔2〕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01-14(11).

〔3〕韩庆祥.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凝练〔N〕.光明日报,2011-08-04(11).

〔4〕周玉清,王少安.“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两个向度〔N〕.光明日报,2011-08-07(7).

〔5〕张尚字.高校专家学者理论研讨会探讨核心价值观凝练〔N〕.光明日报,2011-08-04(11).

〔6〕杨永志.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兼与包心鉴先生商榷〔N〕.光明日报,2012-02-04(11).

〔7〕李健华,董海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认同调查〔N〕.光明日报,2011-05-16(1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