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2012-03-30 03:23任永泰卢铁光曹海峰
关键词:硕士专业课程研究生

任永泰 卢铁光 曹海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一)培养方案的稳定性特征

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基本是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程四部分构成;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则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术前沿课程和选修课程四部分组成。培养方案相对稳定,长期未予修改和优化。

(二)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偏高

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在研究生课程的总学分要求中所占比例偏高。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和英语课的学分数分别为3学分和6学分,二者的学分数已经占硕士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数的1/4左右;而博士研究相应比重也已超过1/3。

(三)专业性课程的专门化特征明显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不仅体现在学位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体现在拓宽基础知识的交叉性、边缘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选修课程上,而且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来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课程,也是在二级学科的框架内进行设置的,只不过是选修课可以扩展到一级学科的范围而很少跨一级学科,以二级学科的前沿确定专业研究方向,专门化特征明显。

二、国内八所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以硕士为主,培养质量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甚至连自设的培养目标也没有达到。而硕士教育又偏重学术,职业性质的专业硕士学位相对较少,有些专业的培养人数就需要来讲已经过剩。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急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不足,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从而使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2012年3月至6月,我们对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学8所院校课程体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为至少完成了1学年课程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和少数博士研究生,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总共发放问卷3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694份,有效回收率为89.8%。由于发放问卷的方式主要是委托研究生管理人员(如辅导员,办公室主任)或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所以虽然没有调查回报,但是调查结果应该可以信任。另一方面,从回收的样本看,具代表性,可供分析参考。访谈主要在东北农业大学进行。

调查显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基础课程

认为政治理论总课时较多的比例为79.03%,认为计算机课程总课时较少的比例则为61.40%,对外语课程的评价较好,说明外语课程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体系”。对公共基础课程总体评价在一般偏上水平。

(二)专业课程

66%的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程开课门数较少,52.34%的学生认为所开专业课程难以形成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系,53.56%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程度较差,67.11%的学生认为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偏低,64.40%的同学对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不满意。

(三)实践(验)课程及参与科研课题与学术交流情况

56.42%的同学认为实践(验)环节(课程)对实践能力的作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25.28%的同学在读硕士期间从未参与科研课题,35.45%的同学在读硕士期间从未参加过学术会议。

(四)重论文轻课程的程度偏高,课程教学难度本科化程度严重

67.26%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对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要求上重论文轻课程,49.63%同学认为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相比,在内容深度上的差距较小,73.25%的同学认为专业前言知识及研究方法论知识欠缺,65.42%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8所高等院校2 694份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口径偏窄

研究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照二级学科设置的,有些高校还存在根据导师某阶段研究方向开设课程甚至因人设课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知识面偏窄。有的研究生对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知之甚少,从而造成对本专业其他方向问题的研究一无所知。由于要满足学校对选课范围的专门化要求,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时常常显得视野狭窄,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适应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本科化特征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直无法避免地面临知识的系统性与研究的前沿性的矛盾。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脱离不了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内容,从而显现层次性、深度、广度的严重缺乏。无论是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与本科生课程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甚至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于研究生教育应有的高深层级性是一种严重的阻碍。而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还有为数相当可观的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本科化”方式来组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忽略了知识的时效性,从而无法反映相关课程的前沿成果和研究热点,最终严重阻碍了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要求“标准化”明显

各高校的研究生院或者研究生部(处)对于学校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制定“标准化”的统一要求。而在具体的某专业学院内部,不同研究生的个人培养方案也是基本雷同。这就造成各专业无法彰显自身的专业特色,更谈不上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依据自身发展的个性需求。

(四)课程设置内容陈旧,研究性和前沿性严重不足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应与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课程衔接,逐步深入。而我国有些高校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的缺乏应有的宽度和广度,有的缺乏应有的深度。这就造成要么无法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要么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文献分析和调查结果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拓宽课程设置口径,注重学科交叉

除了公共基础课以外,专业课以二级学科设置为主,一级学科设置为辅,可以允许学生在一级学科之间选修一些课程,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二)规范课程内容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立教师聘任制度,杜绝重复设课

对于给研究生开设课程的教师,建立监督与奖惩制度。对于经过专家论证的内容陈旧、不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予以限期优化和整改,责令其删除课程中与本科课程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合并同一学科相近的课程;对于结合各学科专业编写新教材和讲义的优秀教师予以鼓励和奖励;鼓励教师为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新课程,从而达到减少学生负担、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目的。另外,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度,变因人设课为以课聘人。

(三)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应加强实验课硬件条件建设。改革研究生实验和实践课教学,即打破传统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增加设计性和验证性结合的实践课程,提高研究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实践类课程,增加实验经费。

(四)切实加强方法论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

增加方法论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培养计划之中,深化方法论教育,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1] 孙梦云,辛屾淼,刘志凤.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12):5-7.

[2]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3] 罗华毅.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 刘慧,任永泰.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10.

[5] 张春元.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80-82.

[6] 杨小莉.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4):83-85.

[7] 衡天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00-202.

猜你喜欢
硕士专业课程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