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华
(辽宁省抚顺县水土保持办公室,辽宁 抚顺 113006)
1)洪涝灾害加剧水土流失。大伙房上游流域是旱涝灾害较频繁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异常天气加剧,致使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对水库安全造成威胁。目前水库周边有超坡耕地1 445.8 h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7 500 hm2,占总面积的27%。超坡耕地和库区水淹地耕种引起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水淹地受水冲刷后的残药、化肥、洗涤剂以及大量泥沙直接进入库区,而且引起库区底泥淤积,淤积量已达6 970万m3,使水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2)居民生活污染。目前水库周边共有43个村环绕,有人口50 852人,生活区无垃圾收集、中转系统,无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村民处理生活污水、垃圾的方法一般是随意倾倒和堆放,随着人口的增加,区内垃圾、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
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剧。水库周边一、二级保护区和社河三级保护区内共有耕地面积2 863 hm2,林地面积2 1842 hm2,2006年耕地化肥施用量为4 530.6 t,施用农药30 t。化肥、农药施用后随着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及水库污染。
4)森林生态功能降低。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从80年代的46%增加到2005年的64.3%,但由于天然林和成熟林面积在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并没有增加。人工林中,中幼林占多数,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落叶松占人工林总面积的68.14%,人工阔叶林面积仅占3.58%,森林生态系统作用和功能减弱。
1)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水库周边一、二级保护区人口达到了24 597人,同时水源区年接待旅游人口15万人,使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负荷加重。现在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 120 000.3 t和9 279.8 t。人口的不断增长如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势必引发系统性风险,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
2)经济快速发展和水库周边环境治理矛盾进一步突出。流域内矿山星罗棋布,盲目开采、无序开采时有发生,给森林植被造成巨大破坏;乱砍滥伐和不科学的营林活动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林份结构破坏,森林载滞降水、滋养水源、蓄水功能减弱;山区经济作物传统深翻耕作习惯难以改变,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超坡度开发山地种粮,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随着房地产业对建筑用沙的需求增加,使河道无序采挖、超负荷开采。另外工程建设、不合理建桥筑坝、不达标排放等致使河道淤积、河流改道、河水污染等等。这些追求短期或局部利益的行为影响水库流域的生态环境,减弱了水库流域的生态防护能力。
3)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水源区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上的投入,赶不上经济增长造成的破坏及资源消耗和排放量增加。种植业污染无法实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养殖业污染无法实现清洁饲养;天然林面积大,林分质量低,抚育改造难,植被恢复速度缓慢;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林业发展和水土流失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多年监测数据显示,入库口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4)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由于监督管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边治理、边破坏情况依然存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还应受到充分重视。
5)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水库上游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还较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于缺少资金,使今后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整治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1)以水土流失为重点,强化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
2)全面整治居民居住环境,防止和减少生活污染。移民搬迁一类保护区全部村民。对二类保护区内的大部分村屯实行合村并屯,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政府负责对村民耕地、房屋进行补偿,提供就业条件。村镇推广清洁能源,建立沼气池;完善垃圾收集系统;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处于水库直排区的村镇应达到二级处理并脱氮除磷,达标排放。
3)控制养殖业面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实施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是保证水源地安全和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清洁生产工艺把污染物消除在其产生之前,体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合理确定二、三类保护区畜禽养殖规模和承载力,应用不同的产业链模式,实现清洁养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结合的组织形式,建立有机肥厂,覆盖消化全区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消除农村面源主要污染源。
4)扶持水源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流失。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生态体系的稳定,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改进施用肥料结构,减少化肥流失量;采取节水农业措施,减少水肥流失;划定农药、化肥禁施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快建设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有机稻米、优质玉米和绿色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
5)建设现代林业体系,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根本出发点,优化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制度,提高水库周边及社河流域公益林质量和建设档次,提高库岸水源涵养林、河岸水源涵养林、源头水源林等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完成造林、封育等植被保护和恢复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快资源枯竭矿山的植被恢复;严格执行牛羊舍饲圈养和林地禁牧,打击乱砍滥伐和滥捕乱猎等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不懈抓好25°以上超坡耕地退耕还林,保证森林资源的质量和生态效益最优化。
6)建立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点和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系统。建设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形成坡地径流场和观测小区,小流域覆盖全区的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网络。为开展生态修复试验、坡耕地治理提供依据;在重点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种植方式、土壤类型,建立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站点2个,监测土壤、河流以及地下水和径流泥沙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等污染物的含量,并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增强执法监督的力度,健全机构,补充人员,提高技术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