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宁,石高峰,王其利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434)
盂溪水库位于浙江省仙居县永安溪支流盂溪中下游。水库坝址两岸山脊高程左岸最高约776 m,右岸最高约514 m,河水流向由SE偏向SSW向,河谷呈不对称的“V”型谷,岸坡自然坡度约30°~40°,谷底宽度约 100 m,地貌形态以侵蚀、剥蚀地貌为主。主河床偏向右岸,左岸为开阔的坡洪积或冲洪积阶地,高程112~122 m。河床高程105~110 m,平均比降1.6%。
坝址区无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地表也未见明显断裂构造。断层规模均较小。坝址区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坝址区未见滑坡迹象,右岸公路岩质边坡整体稳定性良好,仅在发电洞进口处发现一小型崩塌,目前基本稳定。
坝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左岸地下水埋深11~26 m,右岸地下水埋深为10~46 m。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对混凝土具有重碳酸盐型中等腐蚀性,对钢筋、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岩体风化卸荷特征:枢纽坝址区以弱~微风化岩体为主。两岸风化卸荷带深度大于河床段,左岸略大于右岸,总体表现为沿裂隙面风化的特征。
基岩:弱风化岩石饱和抗压强度平均为85 MPa,微风化岩石饱和抗压强度平均为110 MPa,属坚硬岩,软化系数为0.77~0.85。综合分类,坝基强风化岩体属BⅢ2类岩体、弱风化岩体属AⅢ2类岩体,微风化~新鲜岩体属AⅡ类岩体。岩体相对不透水层。q<0.05 L/(min·m·m))界线埋深(岩面以下):左岸 15~25 m,右岸 10~12 m,河床 19~24 m,左岸阶地 21~25 m。
根据工程特点,结合枢纽布置、可研设计阶段成果和已建工程经验,拟定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两种主要坝型进行比选。同时考虑到工程离仙居县城比较近,为使枢纽布置更加紧凑,并考虑工程建成后库区建筑物及下泄水流更加美观与对称,因此拟定另一种坝型参与比选,即两岸挡水坝段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河床段溢流坝段采用砌石重力坝的坝型,简称混合坝。经比选,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肩溢洪道方案。
工程可供比选的坝线有限,选定的上、下坝线相距约180 m。枢纽主要由拦河坝、右岸溢洪道、引(供)水发电兼放空隧洞、电站厂房等建筑物组成。枢纽由主坝、副坝、左岸溢洪道、引(供)水发电兼放空隧洞、电站厂房等建筑物组成。
以下从技术、经济各方面对两条坝线进行比选。
1)地形条件。上坝线两岸山体宽厚,地形高程大于180 m,地形完整,岸坡自然坡度约30°~45°,河谷宽度116 m,坝顶高程处地形宽度236 m。下坝线左岸地形完整,河谷宽度110 m,右岸存在宽缓低洼地,且上下游分布冲沟,对防渗不利。由于右岸低洼地高程较低,因此,下坝线方案需要在右岸布置长度约140 m的副坝,主、副坝坝顶长度总计为418.65 m,坝顶长度和坝基防渗长度均比上坝线长了接近一倍。
因此,从地形条件上看,上、下坝址均具备枢纽布置条件,上坝线大坝比下坝线大坝投资少578.20万元,上坝址比下坝址优。
2)地质条件。两坝线地层均为侏罗系上统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基岩岩性及岩体质量、岩体透水性等基本相同,覆盖层类型及覆盖层厚度差别不大,河谷宽度差别不大。两坝线均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岸坡稳定性及水文地质条件也基本相同。
上坝址覆盖层总厚度2.70~9.70 m,其中左岸坡脚碎石层3.80~7.20 m,河床砂卵砾石层2.70~8.30 m。下坝址覆盖层总厚度3.10~10.00 m,其中右岸碎石层2.00~5.00 m,河床砂卵砾石层3.10~5.20 m。
从地质条件上看,上、下坝址均具备建坝条件。上坝线坡洪积碎石土分布厚度及范围较下坝线大。下坝线右岸受上下游冲沟影响,地下水分水岭较低,对水库防渗不利。
3)枢纽布置条件。上、下坝线枢纽布置按照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的方案进行比较。
溢洪道:下坝线右岸虽然有低洼地形,但布置溢洪道后有两个缺点,一是溢洪道出口离厂房太近;二是溢洪道进口前沿正好是上坝线的右坝肩,该处山头地形较高,对溢洪道进水条件不利,为改善进水条件,需要增加大量的开挖,因此溢洪道宜布置在左岸。上坝线右岸地形虽然相对较高,但可将溢洪道布置在近坝肩位置,挖填相对平衡且可将溢洪道的导墙、边墙高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同样的方案如果用在下坝线,则由于下坝线右岸存在陡岩,因此溢洪道的导墙、边墙高度会增加很多。上坝线右岸溢洪道比下坝线左岸溢洪道投资少768.32万元。
供水发电隧洞:虽然下坝线的供水发电隧洞总长度较上坝线短86.7 m,但由于下坝线供水发电隧洞进水口处地势较缓,闸门井前1号及2号洞线均比上坝线长31.9 m,因而隧洞固结灌浆及回填灌浆量有所增加;且闸门井检修平台由于地势原因,开挖量较上坝址方案也有增加。综合比较两个坝线的引水发电隧洞投资相差不大,上坝线比下坝线投资多63.47万元。
水流条件:上坝线溢洪道末端距离厂房区域约为250 m,且中间有山体阻隔,对厂区基本没有影响。下坝线方案则建筑物布置过于集中,溢洪道末端离大坝坝脚距离太近,离厂房办公、生活区等距离也只有一百多米,泄洪时雾化水流对大坝、厂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对下游坝脚和厂房生活生产区采取保护措施。在大泄量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影响厂区的正常发电和供水。
4)施工导流及布置条件。上坝线方案导流洞主要利用原导流洞的出口段,而下坝线方案主要利用原导流洞的进口段部分。由于下坝线方案导流洞出口与下游坝脚、厂房位置相距较近,需增设下游围堰,增加了工程投资;另外下坝线方案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山体较陡峭,施工临时道路布置较困难,而且由于坝体及溢洪道下移,占据了原来部分施工临时场地及左岸下游临时弃渣场,施工场地布置条件比上坝线方案差。综合比较两个坝线的临时工程投资相差不大,上坝线比下坝线投资少45.14万元。
5)供水效益。利用下坝线新库容曲线进行长系列径流调节计算,下坝线供水规模为7.98万t/d,多年平均年供水量为2 879万m3,建筑及临时工程投资为10 550.9万元,单方水投资为3.66元/m3;上坝线多年平均年均供水量2 830万m3,建筑及临时工程投资为9 449.22万元,单方水投资为3.32 元/m3,较下坝址少 0.34 元/m3。
上坝线比下坝线投资少1 101.68万元,从供水效益上讲,上坝线优于下坝线,且下坝线枢纽建筑物布置过于集中,下泄水流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经济技术条件,工程选择上坝线为推荐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