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继山 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技术标准部 100010
大肠杆菌病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动物肠道中,是由埃希氏大杆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大肠杆菌性败血病、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脐带炎、卵黄炎和腹水症等。
鸵鸟大肠杆菌病是非洲鸵鸟的一种常见病。据报道,世界鸵鸟界专家从鸵鸟体内分离到的并已确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至少有9种。我国也曾在病鸵鸟体内也分离并鉴定出大肠埃希氏杆菌。我国鸵鸟大肠杆菌病是在引种时误将鸵鸟大肠杆菌传入的。早在1995年某场在一只病死的进口鸵鸟病料中分离出鸵鸟大肠杆菌,随后几乎每年在不同地区都有鸵鸟特别是雏鸟患大肠杆菌病的报道。成年鸵鸟多呈散发型,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雏鸟的饲养密度大,多呈小群感染,死亡率在15%-30%。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雨季、潮湿环境、闷热天气发病率较高,危害非常严重。大肠杆菌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临床症状。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母鸟输卵管、卵巢进入卵内,感染胚胎。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始胚胎发育。大肠杆菌也随之繁衍,感染卵黄囊,严重时造成胚胎死亡。即使胚胎能够发育成雏,也是弱雏。雏鸟消瘦,脱水,腹部肿大,没有食欲,失去活力,出雏后不久会消瘦死亡。
(2)病理解剖。解剖病死鸟发现,卵黄吸收不良,多数卵黄呈黄绿粘稠状物或黄绿色水样物。
育雏室粪便堆积、地面潮湿、空气污浊等不利于雏鸟的生存,但非常有利于大肠杆菌生存和繁衍。它们污染环境、饲料和饮水,使健康雏鸟继发肠炎。也有携带大肠杆菌的种蛋孵化出的雏鸟带菌不发病,呈隐性感染,但它们会水平传播健康雏鸟,使其发病。所以育雏环境一定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干燥的环境,定期消毒,保持卫生,适度通风,就会杜绝传染源。
(1)临床症状
病雏鸟多数表现精神萎靡不振,没有食欲,消瘦,腹泻或便秘。2周龄以内的雏鸟主要表现为卵黄吸收不良,脐孔愈合不良,脐带发炎,腹部肿大。2周龄至2月龄的雏鸟主要表现为腹部腹水增多,腹部像小水袋。成年母鸟以输卵管、卵黄炎、腹膜炎为主要特征。同时影响到种蛋的质量,大肠杆菌垂直感染胚胎,使死胚增加。
(2)解剖症状
2周龄以内的雏鸟卵黄囊内容物呈淡绿色胶状物或呈干酪样物,部分伴有恶臭味。2周龄至2月龄的雏鸟腹水增多,十几毫升到数百毫升不等,腹水一般呈透明淡黄色。肝脏有斑条状出血,或表面有一层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肠道炎症充血,部分病鸟气囊有干酪样渗出物。成年母鸟卵巢、输卵管、卵泡出血,腹膜发炎,产蛋停止。
(3)病原分离和鉴定
广东兽医研究所将病死鸟肝、心血、腹水、卵巢等病料接种到营养肉汤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培养和分离出大肠杆菌。将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增殖,分别注射到雏鸟、小白鼠和雏鸡体内,结果雏鸟死亡100%,小白鼠平均死亡50%,雏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无死亡。从死亡的试验动物体内均分离到了大肠杆菌,证实了患鸟死于大肠杆菌病。
(4)预防与治疗
药敏试验。大肠杆菌对许多药物敏感或比较敏感,由于饲养场用药不当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大肠杆菌病,因此大肠杆菌产生抗药性,使许多抗菌素对大肠杆菌失去了敏感性。所以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时,要认真做好药敏试验。
预防为主。许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认为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是控制大肠杆菌病传入本场、感染鸵鸟的最佳措施。
创造雏鸟(或大鸟)干燥、卫生的生存环境。粪便堆积、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大,会减低鸵鸟的抵抗能力。同时非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衍,感染鸵鸟使其发病。所以育雏室、运动场要随时清理粪便,污染的垫料、垫砂要随时更换,育雏室、栏舍、食盆、水槽、运动场以及其他用具要定期消毒。保持干净,干燥,卫生的饲养环境。
种鸟饲养和种蛋收集要防污染。饲养种鸟的环境、饲料、饮水要清洁、卫生,防止被大肠杆菌污染而感染种鸟。如果本场有大肠杆菌病史,种鸟(包括小鸟)要注射自家大肠杆菌菌苗(利用本场大肠杆菌病鸟的病料制作的疫苗),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产蛋的蛋窝要保持干燥,卫生。饲养人员要掌握好种鸟的产蛋规律,采用人工接蛋最好。不具备人工接蛋条件的场家,也要使好蛋窝保持干燥、卫生,及时捡蛋,防止污染。种蛋当天集中熏蒸消毒后储存 (储蛋室清洁、卫生,温度保持在18°C左右为好)。种蛋入孵前再次熏蒸消毒,确保符合卫生标准的种蛋入孵。
把握好出雏和育雏关,这是应加倍注意的关键环节。每次接收落盘蛋前,出雏机及用具都要严格、彻底消毒。每个刚出壳雏鸟脐部都要用碘酒消毒,脐带有炎症和闭合不全者,脐带要灌注庆大霉素消炎、杀菌。育雏期间育雏环境一定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干燥的环境,同时作好清粪、消毒、通风、雏鸟运动和疫苗接种等日常工作,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总之要给雏鸟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生存环境,保证雏鸟健康成长。对脐带有炎症和未闭合的雏鸟继续灌注庆大霉素等敏感药物。有卵黄吸收障碍和弱雏要隔离,精心护理、治疗。
理论上讲,许多抗菌素都可以治疗细菌病,但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很强,对大肠杆菌病或疑似大肠杆菌病的鸵鸟,一定要作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方能有效灭杀大肠杆菌,治愈病鸟。近几年经多次药敏试验,得出大肠杆菌敏感和比较敏感的药物有: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和硫酸新霉素等。抗菌药物一定要轮换使用,防止大肠杆菌产生抗药性。
呼吸道疾病的诱因很多,气候突变、阴雨连天、气温忽高忽低,育雏室、鸟舍潮湿、空气污浊、二氧化碳含量高等等而引发鸵鸟呼吸道疾病,这些外部因素恰恰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繁衍的必要条件,有呼吸道疾病的鸵鸟常常继发大肠杆菌病。
(1)临床症状
表现为咳嗽、有炎症、呼吸道粘液增多。病雏鸟多数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或便秘,腹部肿大,腹水增多。
(2)解剖病变
气管黏膜增厚,有黄白色粘性分泌物,气囊炎,气囊有干酪样渗出物,肺肿胀,表面有一层纤维素白膜。腹水多,呈透明淡黄色。肠道有炎症、充血。
从病料中检查出诱发呼吸道疾病的病源体还有烟曲霉。
(3)综合防治
做好常规的预防措施。临床用药时,呼吸道疾病药物和大肠杆菌药物并用。要注射自家大肠杆菌菌苗(利用本场大肠杆菌病鸟的病料制作的疫苗)。
巨型细菌病又叫巨型细菌性胃炎,是以典型的营养不良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是幼鸟致病性的综合症。1993年报道,南非3个鸵鸟场和纳米比亚10日龄到12周龄的幼鸟感染巨型细菌病。该病在南非似乎很普遍,发病率高达68.9%,死亡率40%-80%。
患鸟年龄在10日龄到12周龄,以2周龄到6周龄的雏鸟感染巨型细菌病几率多。患鸟缺乏特征性症状,患鸟前期混在鸟群中,行为似乎无异常,随后食欲下降,患鸟有啄食动作,但不吞咽食物,生长发育受阻,身体消瘦,体重下降,多数患鸟大便干硬呈小球型。尿酸盐增多,有的患鸟尾羽沾有尿酸盐(白色尿液),因过度消瘦,卧地不起,几天后死亡。对患鸟的粪便涂片可以发现巨型细菌。
死鸟极度消瘦,解剖特征性病变是腺胃扩张,食糜很松软,肌胃除少量沙石外很少有食物。腺胃和肌胃黏膜脱落或很容易剥离、糜烂、溃疡。胃壁的类角质层色泽变淡,质地变软,形成皱褶,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或出血病灶。大肠有球形干粪。心脏冠状沟脂肪严重萎缩。
取腺胃和肌胃胃壁做病理学检验,可见胃壁的类角质深层有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巨型细菌。
根据患鸟的临床表现和解剖病灶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如在病料中发现大量的巨型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时,可确诊为病鸟患有巨型细菌病。
(1)隔离患鸟,选用巨型细菌敏感的抗菌素如青霉素、杆菌肽、头孢霉素和新霉素等药物治疗。由于巨型细菌存在胃壁的类角质深层,口服抗菌素对巨型细菌杀伤力不如注射类型的抗菌素药物效果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进行对症治疗,改善患鸟的体况,增强其免疫抵抗力。
(2)消毒。清理污物,利用广谱消毒剂对患鸟栏舍全面消毒,灭杀病原菌。保持栏舍地面干燥卫生,防止病原菌滋生。
(3)预防。加强常规的预防措施。创造良好的育雏环境,增强雏鸟体质。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饲料抗菌素,增强幼鸟的抗病能力。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一种或几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的沙门氏菌病有鸡白痢、禽伤寒和禽副伤寒。鸵鸟也患沙门氏菌病。据报道,1991年在澳洲鸵鸟的肠道中分离出高度致病的桑那沙门氏菌,并发现此菌型可经蛋垂直传播。1993年7月至1994年6月澳大利亚More报道,昆士兰11个地区对394只4月龄非洲雏鸟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成活率为60.8%,死亡率为39.2%,其中死于沙门氏菌病的雏鸟占死亡率的11%。纳米比亚的非洲鸵鸟经常发生沙门氏菌病,1993年发生96例,1995年发生2例,1996年发生1例。1996年非洲T.J.Dempsezey和S.V.ezey博士进行了鸵鸟白痢-伤寒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对雏鸟人工接种鸡白痢沙门氏菌,出现血清学试验呈阳性和白痢特征的病变,进一步证明鸵鸟也患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的杆菌,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阴性。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血清类型。目前世界上已有两千多个血清型,但只有部分血清型菌对畜禽有致病性。已知鸵鸟特别是雏鸟患鸡白痢、肠炎、鼠伤寒等沙门氏菌病。该菌对干燥、阳光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冰冻环境中可存活一年,在垫料、土壤、粪便中也可存活很长时间,对热和消毒药敏感。
(1)成年和青年鸵鸟发生感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饲料或饮水受沙门氏菌污染、与病鸟接触和由畜禽或人为带菌污染饲养场地。健康鸟如果与上述因素相关连时,就有可能感染沙门氏菌病。
(2)对于雏鸟除上述感染途径外,经种蛋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传染途径。垂直传播是沙门氏菌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种鸟的生殖系统感染了沙门氏菌,蛋在输卵管未形成蛋壳之前胚胎已被感染。种蛋产出后,被粪便、蛋窝或消毒不严在种蛋保存场所,沙门氏菌能穿透蛋壳感染胚胎。孵化、出雏过程中雏鸟被污染。
(1)产蛋种鸟感染沙门氏菌病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所产的蛋会受污染。污染的种蛋孵化率降低,出现死胚。出壳的雏鸟体质也很弱,很快衰竭死亡。
(2)雏鸟感染沙门氏菌的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不愿意走动,常呆在热源附近,垂头,闭目,羽毛松乱,消瘦,没有食欲,排稀便,粪便常粘着肛门周围。常会并发其他疾病,最后因心力衰竭死亡。
急性病例难见有病变,只见体况消瘦,脱水。晚期病例可见卵黄凝固,肝充血,有条纹状出血斑,心包炎,小肠出血。产蛋鸟可见输卵管有坏死性和增生性病变,卵巢有化浓性和坏死性病变。
根据临床表现和解剖结果可作出初诊,可以作为早期防控和治疗的依据。确诊有赖于进一步的病原分离和鉴定。
由于沙门氏菌病既可以经种蛋垂直感染,又能够水平传播,且临床实践证明,沙门氏杆菌对防治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方法。所以综合卫生管理措施是防治和净化该病的关键措施。
(1)要特别注意患沙门氏菌病种鸟,在休产期或产蛋前30天应用抗生素治疗,杜绝或减少经种蛋垂直感染的机率。
(2)种鸟产蛋期尽可能采用人工接蛋方法收集种蛋,减少因种蛋落地被污染。不具备人工接蛋条件的养殖场要做得尽早、从快捡拾种蛋,妥善保管。种蛋收集后及时集中消毒、储存。
(3)认真落实执行种蛋储存和孵化室的卫生、消毒措施,杜绝传染源。
(4)育雏室、种鸟产蛋场所(产蛋窝)要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消灭病原体。
(5)治疗药物。许多抗生素药物对治疗沙门氏菌病都有效。使用药物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该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以保证治疗效果更好。
(6)对多发沙门氏菌病的地段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利用本场死于沙门氏菌病的死鸟自制疫苗预防接种,增强其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