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寄生虫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2-03-29 07:50侯志军邢明伟
关键词:寄生虫宿主野生动物

侯志军 邢明伟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野生动物感染寄生虫的情况非常普遍,掌握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发病特点对从事野生动物疾病防治的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野生动物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野生动物方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野生动物寄生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时间较短,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应将动物生态学的知识充分融入该课程中

1.动物寄生虫学的本质是研究两种动物(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动物生态学的观点阐述动物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动物寄生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两种动物相伴生活称之为共生,依据两者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可将共生分为共栖(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寄生。在认识到寄生仅仅是两种动物相伴而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动物中一个常见的生态学现象时,就能深刻理解动物寄生虫学在动物生态学中的地位。

2.动物寄生虫的流行或传播的本质是个生态学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宿主正是寄生虫生活的外部环境,所以动物寄生虫学实质是个生态学问题。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吸虫、绦虫、线虫的虫卵(蚴虫或幼虫)、节肢动物的自立生活阶段、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都有重要影响,构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并使绝大多数寄生虫病带有明显的地理色彩和季节性。动物区系的不同,往往意味着宿主、中间宿主和媒介以及寄生虫分布的不同,某些自然隔离地及动物区系常常保持着其固有的某些特殊的寄生虫种类。实际上,野生动物寄生虫学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生态学问题,如寄生虫的分布类型和宿主的分布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同种宿主的不同生态环境与其寄生虫种类和分布上的相关性及寄生虫、宿主和中间宿主在进化过程的关系等。

3.寄生虫和宿主的相互适应是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转化为寄生生活的生物(寄生虫),由于同他们自立生活的祖先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和生活条件,其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和机能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寄生生活。普遍存在于寄生虫中的适应性变化有寄生虫附着器官的发展、运动器官的消失、消化器官的退化、繁殖能力的强化等,这些现象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寄生虫侵入宿主后,宿主以免疫应答来影响寄生虫,但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力常常是不完全、不彻底的,即不完全免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一定的数量,而宿主也不能完全清除其体内的寄生虫,这种现象在寄生虫感染中非常普遍。这个现象从进化选择的角度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果寄生虫的感染数量太大,对宿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宿主的死亡,这样的寄生虫便失去了生存的外部环境,其就会成为自然选择淘汰的对象;相反,如果宿主对寄生虫产生了完全免疫,彻底消除了其体内的寄生虫,那么这样的寄生虫同样是自然选择淘汰的对象。只有寄生虫和宿主相互适应,处于某种平衡状态的寄生虫才能在自然选择中“优胜”,生存于自然界中。

二、应让学生掌握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规律

1.野生动物寄生虫学课程总体上可分为总论和各论,各论又可分为蠕虫(线虫、吸虫和绦虫)、原虫以及节肢动物,课堂讲述的各个寄生虫病均可以归纳到这个框架下。学生掌握了课程的整体框架后,就可以把本门课的知识先化整为零,然后再融会贯通来学习。例如,在上实验课时,学生在动物粪便中发现虫卵后往往不能马上判断出其对应的寄生虫种类,这时老师可以按照框架的结构提示学生,先判断是哪种类型的寄生虫,然后再根据相关知识确定具体的种类。为了确定寄生虫的具体种类,学生必然要回顾以前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又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2.寄生虫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个寄生虫都可以从病原体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流行与防治等方面来讲解。例如,各种土源性线虫,虽然它们的感染方式、成虫致病性不一样,但其幼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寄生部位、虫卵排出途径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把他们中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地告诉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学《大纲》以外的其他寄生虫病。

三、应以寄生虫病原体为出发点,对流行病学,特别是易感动物进行详细讲解

野生动物寄生虫一个显著特点是宿主范围广,以寄生虫的分类为线来讲述野生动物寄生虫学条理更清晰一些,便于学生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不同寄生虫所感染的野生动物,教师在讲述某个具体寄生虫病时,一定要把该寄生虫能够感染的宿主进行详细讲解。例如,日本分体吸虫(血吸虫),从家畜寄生虫的角度来看,其宿主主要为黄牛、水牛、羊、猫、猪、犬及马属动物,但实际上有多种野生动物可以感染该病,如啮齿鼠类,犬科动物的狐、貉、金钱豹,以及野生反刍动物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既继承了家畜寄生虫的系统性,也突出了野生动物寄生虫学课程的内容。

四、应尽量把寄生虫学的知识内容和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联系起来讲述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教师应用寄生虫学知识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解血吸虫时,可以引入荆州博物馆西汉古尸及马王堆1号汉墓女尸中查出的血吸虫卵的事实,说明两千多年前血吸虫病就已流行,也说明古代医学典籍关于血吸虫病的观察记载是细致正确的。类似这样的事件介绍,可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应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在日常教学时,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野生动物寄生虫理论教学中应及时将寄生虫学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引发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兴趣和思考,建立最新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校的本科创新实验,引导学生组建创新课题小组,开展本科生创新性课题,培养学生知识重构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创新性科研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本科生创新性课题的设计和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重构已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

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

1.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能够大大地提高授课效率与效果。例如,上课时将不方便在显微镜下看的标本及教师自己在显微镜下拍到的照片做成PPT放映给学生观看,可以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的形态、宿主的患病症状的感官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图、文、声、动画、视频,生动地展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难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本学科前沿理论的能力。Internet的出现与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工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愿望,使得我们能在世界范围内收集需要的资料。教师除自己收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应该在授课的同时提供本学科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章及相关网站,扩大学生学习空间,使其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以调动学生学习野生动物寄生虫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1-18.

[2]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126.

[3]刘忠湘,雷俊川,黄豫晓.“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0):783-785.

[4]丁义玲,夏鹏.兴趣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211-214.

猜你喜欢
寄生虫宿主野生动物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保护野生动物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保护野生动物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抓住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