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胡锦涛自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胡锦涛科技思想中的各个理论观点紧密衔接,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既是胡锦涛对科技工作所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也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全局性;既宏观谋划,又微观着眼;既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有创新和发展。
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世界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在当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凸现,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日益深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据优势。面对严峻的世界科技形势,胡锦涛紧紧抓住当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高瞻远瞩,及时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思想。
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也是基于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科技竞争力相对薄弱,还难以适应日趋开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这些诸多困难和问题,均亟待解决。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居于主动地位,使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1]。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迎头赶上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进展,胡锦涛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概括和总结了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就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针、政策,形成了系统的科技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胡锦涛科技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首先,胡锦涛的科技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虽然他们并不从事科技工作,但为了创立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推动历史前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关注与他们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纳入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框架中,阐明了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这些观点可统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比如,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方面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2]他还说“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3]。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5]恩格斯还说过:“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前进。”[6]
其次,胡锦涛的科技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深化,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统一的科技思想体系,涵盖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将科技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的科技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要提出了以“技术革命”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思想,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以及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7],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在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充分理解和对我国国情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反映了胡锦涛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对科技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胡锦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重视科学技术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针对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胡锦涛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8]。“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作用。”[9]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胡锦涛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8],并提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他指出: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10]。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1]胡锦涛科技思想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创新,以及如何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问题,是关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指导纲领。
第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技人才观,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人才观。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1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明天。”[13]“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12]“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12]
胡锦涛还多次强调必须抓紧抓好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的紧迫战略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11]科技领军人才在科研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领军人才是科研带头人,是科研团队协同合作的纽带,是科研的组织管理者。“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都具有成长成才、实现科技创新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质和特点,……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12]
第四,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科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精神动力,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胡锦涛的科技文化建设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载人航天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二是注重在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开展科普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三是发展创新文化。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14]。胡锦涛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8]发展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创新,而创新就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科技体制改革是推进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制和机制保障,因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8]胡锦涛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思路:优化科技管理,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建立竞争机制等。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要加强科学管理。“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1]
第六,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促进科技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胡锦涛强调要建立生态技术体系,发展生态技术。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要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实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污染环境修复,有效遏制我国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要注重源头治理,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12]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11]
第七,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11]目前要加大对信息、生物、能源、纳米和材料等关键性领域实施重大科技研究的支持,积极促进战略高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胡锦涛认为,应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抢占未来发展先机[12]。
第八,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胡锦涛科技思想以服务人民,以人为本为宗旨。胡锦涛既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造福。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8]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12]
胡锦涛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把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实践上,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科技支撑,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思路,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N]. 人民日报, 2004-12-29(1).
[2]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211.
[3]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1861—1863)[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53.
[4] 恩格斯. 卡尔·马克斯的葬仪[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375.
[5] 恩格斯. 马克斯墓前悼词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372.
[6] 恩格斯. 致瓦·博尔吉乌斯[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198.
[7]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6.
[8] 胡锦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 人民日报, 2006-01-10(2).
[9] 胡锦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04-06-03(1).
[10] 胡锦涛. 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094.
[1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人民日报, 2007-10-25(1).
[12] 胡锦涛.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0-06-08(1).
[13] 胡锦涛.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04-02-21(1).
[14] 邹谨. 胡锦涛科技思想述要[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