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弟与城市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相互影响研究

2012-03-28 20:04谢龙华
关键词:子弟班集体农民工

谢龙华,张 涤

(1.梧州学院 教师教育系,广西 梧州543002;2.四平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吉林 四平136000)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教育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1]。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思想意识、品德情操、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内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解决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教会他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其理性、意志、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问题,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既符合联合国对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中小学就读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据民盟南宁委员会调查,南宁市2007年全市在校小学生有224 984人,其中农民工子女达19 007人,占到了8.45%[2];而据团中央的调查,2011年广东省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超过210万:广州约有60多万,深圳有56.89万,东莞有46.9万,佛山约有23万,珠海约有7万,中山有16.5万,江门有9万多[3]。

城市农民工子弟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尤其农民工是城市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他们读书难的问题、学费贵等问题,都在社会及政府的关注下已逐渐得到了解决。甚至不少城市中小学还采取了就近入学的方式解决农民工子弟的读书问题,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共存的喜人局面。同时也由于农民工子弟的存在,引发了各种教育问题,如农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弟接受公平教育问题等,都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专家学者对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农民工子弟身上的多,而相应因农民工子弟的存在对城市中小学生影响的研究却较少。

农民工子弟的存在,对城市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还是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子女往往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具有诚实、简朴、勤劳等优点,都可以对城市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人文关怀的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农民工子弟具有勤俭节约、勤劳肯干、生活自理能力强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城市学生中的不少孩子存在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生活独立性极差。因此,对城市学生来说,农民工子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值得学习的。通过与农村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掉自身的不足,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少城里人形成了爱慕虚荣、好高骛远、投机市侩的个性,这些个性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城市中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而与城里人相比,农村学生普遍具有善良、诚实、踏实、务实、勇敢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通过与农民工子弟的交往,受农民工子弟身上这些良好个性品质的影响,城市学生个性品质将会减少虚荣、浮华、奸诈等不良成分,增长更多善良、诚实、务实等良好个性品质。

(三)人文关怀的实践

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伦理美德,更是一种实践能力;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行动[4]。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家庭背景一般都比农村学生好,学习和生活都较为优越,不少城市学生家里有丰富的藏书,还有手机、电脑、网络等可以用来学习的现代工具,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个性特长突出,这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可以在学习上、生活上给农民同学许多的帮助,这些关心、帮助并共同成长的过程,正是青少年难得的人文关怀实践。这种人文关怀的实践,对当前中小学偏重理论教育、缺少实践形式的人文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人文关怀实践,才能够真实的促进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成长。

农民工子弟的存在对城市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综合的,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让城市中小学生产生等级观念、交往障碍、自负心理、集体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一)等级观念的滋长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5]。然而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因素差异,较容易让中小学生产生等级心理。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城市学生上学可能有小车接送、父母或亲戚往往带“长”、用钱大方等,这些现象很容易让城市中小学生看不起农村学生,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从而滋长城市中小学生的等级意识。在等级观念下,城市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村学生、不关心农村学生、不信任农村学生的想法,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一些行为。可以说等级观念的产生对城市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交往障碍的产生

交往是中小学生的日常基本活动之一,在交往过程中,可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增进友谊。交往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素质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往方面,农民工子弟既存在有利交往的因素,也存在影响交往的一些不足。如农民工子弟有生活朴实、个性诚实等优点,同时也可能有农村口音、胆小木讷、卫生意识弱、成绩较差、做事粗鲁等不足。交往中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容易造成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交往的障碍,城市学生往往不和农村学生交往,农村学生不和城市学生交往,在班级中极易形成不同的交往群体。这种交往的现状,可以说是一种交往的障碍,对城市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群体认同、道德品质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自负心理的强化

自负心理即盲目自大,往往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负心理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潜能,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产生前进的动力。但脱离客观现实的自负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中小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经济收入以及较突出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学习成绩也往往比农村学生要好。因看不起农村学生而受到强化的自负心理往往容易让城市中小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对自己的评价偏高,而对别人的能力评价则往往偏低,从而造成城市中小学生心高气傲、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自负心理让城市中小学生不会关心别人、不会和别人交往、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经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无法正视自己的过去,也无法正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自负心理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滋生的人格品质极易使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逐渐消失。

(四)集体意识的淡薄

集体意识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因素。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因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许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个人主义倾向加剧,而集体意识不断淡化。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集体意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班集体的活动、班集体的培养、班级成员间的交往不断地提升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然而基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多方面条件强于农村学生的原因,不但会使城市学生产生等级观念、交往障碍以及自负心理,同时由于一些农村学生不善交往,特色不突出,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存在自私、固执等不足,这些都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也会容易让城市中小学生在班级成员的认同方面产生问题,从而让班集体建设难度加大,导致城市中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一)以正确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与取舍的观点,它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上的矛盾、冲突、变化,都与价值观念相联系[6]。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力量,价值观不仅决定着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还决定着一个人个性品格、审美情操、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对中小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让中小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我国当前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而中小学生正是人的性格形成关键时期,因此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引导中小学生实现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他人为中心”的群体价值观转变,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个人追求层次水平。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开展现代人文教育是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人文素质作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发展人文素质就是让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中小学生逐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会关心家人、同学、朋友和社会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关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理解与包容,以避免传统教育的空洞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加强青少年相互的沟通和理解,为学生的友好交往创设良好的平台

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并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人际交往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体现出人的文化修养、心理品格、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进一步培养。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对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沟通和理解是中小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在人际交往中,受环境、个人、传递渠道、信息本身等因素的干扰,人际信息的交往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情感的敏感期,人际交往中误解和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从而较为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但由于其认知能力的不足,往往不容易认识到人际障碍产生过程中自己的责任,更不太懂得如何去处理这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因此,加强沟通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沟通具有协调关系、获得信息、澄清事实等基本功能,是现代人际交往对人的普遍要求。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转换体验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相互理解能力,减少相互间的疏远感,拉近同学间的心理距离。如让城市中小学生体验农村学生的心理变化,就可以有效增加他们对农村学生的理解,从而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三)以提高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水平为核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和认知。自我认知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要素,自我认知不准确,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自我认知,都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过高的认知,容易产生盲目自大的骄傲心理;而过低的认知,则容易导致自卑心理。自我意识渗透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品德情操、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骄傲和自卑都不利于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自我认知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偏差产生的。这些偏差可以分为对人与对客观事物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对人的认知,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二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无论任何经历或是事物,都会存在好处与坏处。两方面都能认知,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系统,只看到自身优点或是好的一面,会造成骄傲;光看到自身不足或是坏的一面,则容易自卑。针对农民工子弟对城市中小学生的影响角度,往往容易造成一些城市中小学生的优越感和自大心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侧重引导他们发现农村学生身上的优点,明白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克服城市中小学生自身容易产生的骄傲自大心理。

(四)通过培育良好班集体,增强中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农民工子弟与城市学生共同存在的班级,由于班级成员间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班集级的建设意义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中小学班集体的建设基本因素包括班级目标的建立、班干部的培养和集体活动的开展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共同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才能思想一致、团结在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统一行动,去追求未来的胜利;二是要有一批班级骨干形成坚强的班集体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委会、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他们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也是建立班集体的积极分子;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建立班集体。班集体可以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微薄和集体力量的强大,促使他们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情感联合在一起,从而更自觉地团结在班集体中。

集体意识的培养是在班集体的逐步凝聚过程中实现的。中小学生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通过参与集体目标的商定、参与集体重大决策、为集体做贡献,以及在班集体的管理中个人服从集体,成员间互相认同、接纳,都是体现了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培育了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2]新建学校缓解农民工子女上学难[N].南宁晚报,2008-12-16(2).

[3]团中央.广东省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EB/OL].http://www.zgzyz.org.cn/content/2011 - 11/14/content_5177169.htm.

[4]寇东亮.人文关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实践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01(2).

[5]迟福林,张占斌.邓小平著作学习大辞典[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36.

[6]王承国,孙吉业.价值观教育浅谈[J].山东教育科研,1995(6):52.

猜你喜欢
子弟班集体农民工
江东子弟多才俊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我爱我的班集体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