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的研究

2012-03-28 19:40查显峰慕英杰郭春风
关键词:体育运动俱乐部课外

查显峰 王 伟 慕英杰 郭春风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高校体育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为主要目的。目前,从大学生学习经历上看,他们都经过了十多年小、中学“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重成绩、轻体育现象比较普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体育意识、运动技能没有掌握,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没有形成。进入大学后,如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程学习,不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难完成高校教育赋予体育的使命。而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都是学校体育领域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主要目标、要求、内容、组织形式等都各不相同,相对独立。严格规范的体育教学与自主灵活的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矛盾,在实际运行中,导致学生学习体育课程以严格的成绩考核为目的,对课外体育锻炼放任自流,使学生对参与体育不知所从。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运行模式中,课内、课外体育严重脱节,课外体育锻炼疏于管理和约束的实际情况,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以课外单项俱乐部为拓展、延伸与补充”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的内涵

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是为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指导思想,结合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和大学生体育素质,改变当前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分离的现状;针对我国全民教育体制现状和青少年体育健康状况,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以课外单项俱乐部为拓展、延伸与补充,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体育意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把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一种体育教学过程。以上,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其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纲要》的颁布实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推动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原则、组织以及监督和奖罚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校体育必须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内容”,还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并重的原则”等。上述理论为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这一体系的特殊功能,为多渠道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以及自觉锻炼身体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为构建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构建的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终身体育学龄阶段最后一个环节,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体育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就个体而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身体锻炼,造成了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没有喜欢的项目锻炼。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从事任何项目的体育锻炼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术技能作支持,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体育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术技能作支持,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教构建的目标,一是要为初、高中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兴趣;二是努力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树立科学体育观和健康观,巩固、提高已学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并能运用一两项有兴趣、有特长的运动项目,坚持经常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这样才符合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构建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

完全打破了原有体育课的传统做法。由单一的课堂体育教学形式转变为综合的体育教育行为,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等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促使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运动。在课外体育锻炼中鼓励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中所掌握的技能,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开设大三阳光体育选修课

在单项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开设大三阳光体育选修课,突破高校体育课程课时限制,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校园体育氛围。调动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增进高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变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的现状,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三)成立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

体育部向各俱乐部选派或由各俱乐部选聘两至三名指导教师,负责各单项俱乐部活动计划的制订、组织,指导各项体育活动。单项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及个性发展,给学生创造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体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体质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这又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身体保障,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的效果。每个单项俱乐部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工作人员若干名,由学生组成,负责日常活动的组织。俱乐部管理机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和持久性,从而改变课外体育管理松散、无序、低效的状态,弥补了目前高校单纯体育课难以完成课程目标的不足。

(四)建立体育运动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建立体育运动评比表彰制度,应对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以提高各学院落实体育运动的工作力度和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度,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共同支持体育运动的开展

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的实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懂得体育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发展,提高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质得到明显增强,并从手段上促使广大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所倡导的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终极目标。但是,体育教学与课外俱乐部耦合联动模式作为新生事物,尚处在发展阶段,其成熟和完善还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乃至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2] 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40-142

[3] 刘传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实践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91-94.

[4] 陈瑜,胡济群.未来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17-18.

[5] 张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12):85-86.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俱乐部课外
小满课外班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