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民间故事的动物母题看人与生态的相谐相生

2012-03-28 17:35:46杨俊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母题民间故事东北

杨俊光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从东北民间故事的动物母题看人与生态的相谐相生

杨俊光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东北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如动物报恩,人与动物交友,人与动物通婚等。这类故事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或表现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睦共处,或表现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的直觉感受或者对动物的某种信仰和崇拜的情绪,或表达人类对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动物的一种敬畏。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母题以生动的情节与场景向人们传递了东北民间百姓素有的那种朴素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向我们昭示了人类与生态相谐共生的关系。

东北民间文学;动物;生态

一、导 论

东北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纠葛来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特点,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谕意义。这些故事几乎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内容包括动物报恩、人与动物交友、人与动物通婚等母题。所谓母题,按照汤普森在其理论著作《民间故事》中的界定是:“一个故事中的最小元素,它具有在传统中延续的能力,为了有这种能力,它必须具有某些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当代的比较文学家则对“母题”一词做出这样的解释: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代表某种含义的符号。”[1]作为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内容的最小元素,母题既可以是一种观念,一种行为,—个角色,一种人物类型,或是一种结构特点、—个情节单位。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母题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有些故事抒发了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的直觉感受或敬畏,有些故事则向人们昭示出人类、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宣扬了生命无贵贱、万物皆平等的精神,传达出人类谋求与动物和谐、互助关系的愿望。本文以下将就东北民间故事的某些动物母题探讨人与生态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关系。

二、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母题类型及其生态解读

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关于动物的母题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动物报恩的母题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非常强调知恩图报。作为承载民众思想、观念和情感的文化载体之一,民间故事也经常会表现出动物报恩这一母题。动物报恩类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类型,基本情节一般是这样:某人救助、抚养了某动物。动物为了报恩,给某人或赠以宝物,或关键时刻保护施恩者,施恩者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类故事包括《姑嫂放燕》、《小白龙报恩》、《扬州逛灯》、《石佛寺娄老娘婆给狐仙接产》、《老龟报恩》、《打草鞋的和青蛙》,等等。

其中《老龟报恩》讲的是,小杂货铺掌柜刘振江在办货回家途中遇见本村财主李二搂,他见李二搂手里拎着个大龟,大龟的后爪穿着一根柳条,鲜血顺着柳条直滴答,疼得大龟直拘挛,顿生恻隐之心,他用办货来的红枣外加3暗花明升小米换取了大龟,然后小心地将柳条从龟爪上取下来,把它送进河里。之后他就忘了这事,但后来不论是姑姑看病抓药,还是刘振江的生意,都得到了大龟的相助,最后他还用大龟给的珍珠作本钱开起了大买卖,过上了好日子,而那个残害大龟的李二搂则丢了上千垧的地,并气得一命呜呼[2]。这个故事通过杀生、放生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即爱护动物者得到好报,残害生灵者遭到惩罚。这是个因放生而引发的报恩故事,而放生在中国民间是颇受尊敬的善行,善有善报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了。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因接生而报恩的故事,《石佛寺娄老娘婆给狐仙接产》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老娘婆指的就是现在的接生婆、助产士,过去东北农村叫老娘婆。说有个姓娄的老娘婆接产的手艺特别高,一般的难产都能接,有一天有两个姑娘来找她,说她们的大姐难产,请她去看看。娄老娘婆二话不说,跟着就去了,并帮助产妇把孩子生了下来,但她却发现这孩子长着一条小尾巴,于是知道了她给接生的这位不是人,而是个狐狸。因为助产有恩,自此,娄老娘婆家经常得到狐仙送来的金银财宝,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从一系列动物报恩的故事我们看到,那些有血有肉的非人类动物也有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所有的动物也都有感受疼痛并做出反应的能力,因为这正是它们保存生命个体,避免物种消亡的一种本能。而动物对人类的知恩图报,一方面反映了动物的灵性,另一方面,在故事的主人公,那些能够得到好报的施恩者身上,民众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施恩时并不是为了求得回报而对动物施恩,而是他们“德”、“仁”、“善”这些基本价值观的一个彰显。当然故事也常常通过一善一恶、一正一邪来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比如上述《老龟报恩》的故事,还有《人心不足蛇吞相》也是通过蟒蛇报恩的故事表现了只有那些有德之人才能得到动物的报恩,而对其他生命失去敬畏之心的人,则会给予严厉的惩罚。

(二)人与动物交友的母题

东北民间故事中也不乏人类与动物共享彼此的深情厚意的描写,此时,人类成了动物的朋友、伙伴、甚至亲人,人类从心底里爱护动物,珍惜与它们的友情。

比如谭振山故事中的《张振环与狐狸精交友》讲的是张振环因大年三十儿与媳妇吵嘴,担心挨小舅子的揍而跑到了山上,在山上他遇到一个老头,老头自称姓胡,家在扬州,并说如果张振环愿意,他可以带他去扬州看看。张振环见这老头挺有诚意就答应了,两人还磕头拜了兄弟。老头叫张振环闭上眼睛,他夹着他一阵风似的就到了扬州,并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还带他在扬州四处溜达,两人相处甚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狗找伴儿》讲的是无亲无邻、无友无伴的狗先后找了兔,熊,虎等做自己的伙伴,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发现都不适合,只有当找到人的时候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伙伴。[3]

类似的人与动物交友的母题还体现在《扬州逛灯》《胡大哥》等故事中。这类故事虽然是以人类的视角去讲述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是秉持的却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而是将人类作为大自然繁衍生息的参与者,作为大自然生物圈中的一员,平等地对待动物。故事中的人类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们,给予了爱护、尊重,承认其存在和生命价值。同时我们还发现,爱心是所有动物与人类最相似和相通的原始心理和情感,人类当中的女性与雌性动物的母爱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细节上也惊人地相似。如《母狗救子》中的狗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被弃至山上的孩子,《黑狗护婴儿》中的黑狗救下了才出生却遭人陷害的婴儿。除此之外,在这类故事中还有将动物直接作为亲人或善良的人死后的化身,这也是民间故事中不容忽视的一类动物象征母题。如《牛犊子娶媳妇》中,牛犊成为死去孩子的化身,《舅舅变牛还债》中,舅舅履行了诺言,死后变成了牛去还欠外甥的债务。

由此可见,民间故事的创作者们用一种孩童般的奇特想象力将对动物的信仰和情感表达得朴素而真挚,在口耳相传中,他们生动而富有情趣地记忆了一种生活,记忆了一种在束缚中体味自由,在贫寒中体味幸福的存在方式。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他们精神的富足,感受得到那种博大而仁慈的民族气质,那种坚实的文明之根和理性之源。也就是说,东北民间故事中呈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东北民族群体甚至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内容,那些受中国文化的主流“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人,能够以悲悯的情怀,负责任的态度,善待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希望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各种生命在地球上长久而互相尊重地生活下去。

(三)人与动物通婚的母题

东北民间故事动物母题中最多的一类是人与动物通婚的故事,如《七仙姑》、《天鹅仙女》、《人蛇结良缘》、《蛤蟆媳妇》、《田螺姑娘》、《侯三与九鸟仙》、《龙女》、《猪姐》、《狐狸姑娘》,等等,讲的都是幻化成人形的动物与人间的小伙子或姑娘邂逅、成婚的故事,其结局有的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是因一方大限已到而魂归故里[4]。

这类故事采用幻想性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蛇、青蛙可以顷刻变成漂亮的小伙子,娶妻生育;鱼、螺、狐狸可以变成美丽的姑娘与人间的男青年成婚,……这些动物形象都具有十分浓郁的幻想色彩,是民间普通百姓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求及对前途乐观自信的主观精神的反映。在塑造这类动物形象时,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类的思想性格与动物的自然习性结合起来,赋予这些动物与人的思想、外形、性格、心理和动作、语言,构成亦人亦物,以物拟人的动物形象。虽然是在幻想中塑造的艺术形象,虽然是以动物的姿态出现,但又不是自然界原来的动物;虽然不是直接以人的姿态出现,但又表现出一些只有人才会有的思想行为。这种拟人化的结果,使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那就是它既是动物,又不是动物;既是人,又不是人。它是人和动物的统一,是现实和幻想的统一。与此同时,这些故事突出了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表现了动物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这里的动物有灵性,通人性。它们有记忆、有思考、有情感、有义有原则、有胸怀,有操守、有风度,……这里的动物处于与人比肩的位置,获得了与人等齐的地位,两者通过缔结婚姻这一形式而形成两种生命形态的交织往来,彼此依赖,互相扶持,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完成生命历程的大结局。

当然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甚至同一种动物,它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也是多方面的。由于人类对许多动物的认识程度和审美趣味往往受习惯心理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而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同一种动物,在人的心目中,可能既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有的可能会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的不同而形象也有所不同,比如蛇的形象的复杂性正是如此。一方面,蛇的形体曲折蜿蜒、行动迅速,善于隐形遁迹,不但可以用自己的毒牙致人于死地,还可脱皮而逝,因此,处于原始背景下的人们,便对蛇形成了一种神秘莫测,既亲切又畏惧的心理,这时的蛇身上还笼罩着浓厚的原始蒙昧的色彩,人的力量也显得相当弱小,因而人们便怀着畏惧心理,把蛇描写成凶残、丑恶的动物形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原始蒙昧色彩日渐淡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驯养毒蛇的经验,蛇肉、蛇皮、蛇毒都能为人类造福,因而蛇的形象也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正面形象。狐狸的形象也是如此,它的形体、活动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互动,使得人们总是抱着敬畏的心态来看待狐狸,特别是在东北民间,狐狸极具神秘色彩。过去人们相信,见到狐狸代表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在东北农村,狐狸拥有着相当多的信众,许多村庄都有专为狐狸所立的庙,如果有人求之而灵验,一定要到庙中,还愿于狐仙,否则它会选择在半夜侵入民宅捣乱,弄得鸡犬不宁,或降灾于人,这称之为“狐邪”。狐狸聪明伶俐,通晓人性,与人类的互动频繁,这些特点使其在民间故事中,经常被赋予不同人格化的形象。

三、人与生态的相谐相生

从东北民间故事的动物母题,我们可以进而探究人们关于动物的观念,那就是人们把它们当成与人平等的另一个群体与主体,不只是把它们当成是附属于人的主体的一种客体。这样的一种观念,使他们赋予了动物与人同等的地位。很多有关动物的故事实际上是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理想表达与心灵寄托方式,充满着祥和之气。有些故事包含着的原始人对于动物世界的直觉感受,虽粗糙却坚韧,在原始崇拜的背后,表达了人类对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动物的一种敬畏。有些故事隐含了人类、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宣扬了生命无贵贱、万物皆平等的精神。有些故事既深刻地指出人类对动物的戕害,动物对人类的戒备和敌视,也传达出人类谋求与动物和谐共生、相扶互助的愿望。故事中的人物在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情感上,表现得也迥然有别。其中,那些伤害动物、无视动物生命尊严的人,是被批判的对象,他们或虐待、杀害动物,双手沾满动物的鲜血,或心肠狠毒,轻视动物,将动物当作商品买卖,这些人情感浅薄,没有同情心,不讲义气,是被指责的对象;而有些人则是动物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对动物怀有真正的呵护与认同,将动物当作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平等公正地给予动物舒适的空间,并且依赖信任动物,将自己与动物的生活紧密地连为一体。这些热爱动物、尊重动物权利与自由的人,是被赞美的对象。

东北民间故事植根于白山黑水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其中的动物母题故事自然也深深地烙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和审美习惯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使东北民族与动物有了极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动物不仅是家畜、野兽或食物,也代表着各种神灵或具有神性、人性的生命。东北人有着鲜明的善恶观,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大至天地山川之形成,小至鸡冠鸭喙之产生,他们都对之发生极大的兴趣,想要说出一个究竟。东北人的群体社会生活、心理活动和价值信仰等显然是极富情境性的,包含了一代代东北人群体性的生存理解,并由此创作产生在民间故事中。生存在广袤无垠的东北平原上,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动物种类多,人们推崇一种与其他物种平等相处、相互依赖的关系。与之相联系的,千娇百媚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野生动物,十分通人性的家养动物,它们也没有辜负人们对它们的一片爱心,给予了人们很好的回报,这就是,使人们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辽阔,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人与自然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四、结 语

自然界作为所有生命的绿色家园,共同养育了人类和动物。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母题以生动的情节与场景向人们传递了东北民间百姓素有的那种朴素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再一次显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谐”是生态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众多的生命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和环境的协调,造就了自然生态的和谐美。为了保护好人类今天的家园,为了造福子孙万代,我们一定要爱护一切动物,创造条件让它们生生不息!我们更要善待生命,与其他生灵共享这个星球,只有拥有这样的伟大胸怀,人类的家园才能有持久的安宁。

[1]陈建宪.神话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22.

[2]江帆整理.谭振山故事精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122-129,47-49,253-259.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379.

[4]李明.白凤凰—李明故事集[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y in the Northeast Folk Stories

YANG Jun-guang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In the northeast folk stories,there are some animal stories in which the animals as the leading characters.The contents of the stories involve the animal’s repayment for people’s favor,the friendship between people and animals,marriage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s,etc.the technique of personi fi cation is adopted in these stories,which re fl ects that both human and animals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equally and harmoniously. Moreover,some stories embody people’s intuition to the animal world and some feelings of faith,worship and awe towards animals.Through the vivid plots and scenes,the stories pass on the simpl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herent in the northeast people;demonstra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y.

northeast folk stories;animals;ecology

I207.7

A

1008-2395(2012)01-0083-04

2011-08-22

基金课题:辽宁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w2010055)“南北地域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以关东和吴地民间文学为例”成果

杨俊光(1967-),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母题民间故事东北
我画民间故事
光明少年(2024年2期)2024-04-29 00:44:03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大东北的春节
漫话民间故事
幽默大师(2019年4期)2019-04-17 05:04:48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