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刘娜
9月30日,湖北日报刊发报道反馈《回应本报监督报道.彻底消除诱导之嫌汉蔡高速公路路牌“大变脸”》。汉蔡路牌3年争议终结,标志着精心策划、采写的“走转改”深度调查报道《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画上了圆满句号。这一舆论监督报道鞭挞不公、为民解忧.很好地彰显了省委机关报的责任担当。
8月23日.本报在一版倒头位置刊发了《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迅速引起高管、路政、高警等多部门高度重视。8月24日,省交通厅有关部门即函告汉蔡高速公路公司,要求限期对路牌信息进行整改。8月31日,省交通厅高管局召集路政、高警、汉蔡高速、汉宜高速相关负责人,邀请相关专家,商讨整改事宜。
为推进整改,9月20日,省高警总队仙桃大队下发整改函,指出“湖北日报对汉蔡高速路牌予以质疑,引发广泛关注”。函件认为“汉蔡高速侏儒互通路牌导致部分司机受到误导,并引发交通事故,规范工作刻不容缓。”
在组织权威专家充分论证后,相关部门于9月28日对汉蔡高速侏儒互通路牌进行了统一更换。汉蔡高速设在武汉市区和三环线上的路牌,武汉市交管部门对其进行了拆减和规范。更换后的路牌指路信息准确、前后信息一致,能给驾驶员以明确的指引,避免发生车祸。并彻底消除了诱导性,维护了司乘人员的经济利益。
单看这个整改过程,很容易认为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舆论监督报道。但若了解汉蔡路牌引发的持续3年的巨大争议、众多媒体的监督报道、多次改邪而不归正的扭捏做法,就知道《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能让汉蔡路牌彻底“改邪归正”实属不易。
为何这~报道能够终结3年难解的“老大难”问题?关键在于报道踩准了“节点”、酿足了“火候”,具体有如下一些方面可供交流和分享。
一、探索“走转改”报道新形式获关注
要想使报道收获高关注度,需要踩准“节点”。新闻报道的“节点”,是各个时期内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它在显著位置开设专题专栏,受到各方面重视,收获更大关注度。
8月9日.中宣部召开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湖北广大编辑记者走向基层,融人群众,体味百姓冷暖.写出了大量“接地气”的好新闻作品。在这一活动中,记者思考着。生动、鲜活、现场感强的新闻好看、精彩,但只是“走转改”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走到基层,了解群众的烦心事,并通过客观公正的笔触反映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走转改”报道形式。
记者走向自己所联系战线省交警总队的“基层”——高速公路一线,了解到汉蔡高速公路路牌诱导问题3年未解.这一“顽症”令交警、司乘人员长久忧心。经过一周深入细致的调查,记者写成了3000字的调查报道《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
这一报道踩准“节点”,并创新“走转改”稿件形式,拓展“走转改”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加上长篇舆论监督报道在本报一版见报较为少见,使其迅速引发各方关注。这成为推动“老大难”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在“治庸问责”背景下推进舆论监督
《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踩准的另一大“节点”,是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强力推进的“治庸问责”风暴。
8月18日,省直机关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召开,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必须‘刮大风、‘打大雷、‘下大雨。在严格问责、严肃追责上动真格、够力度。”“治庸问责”风暴南此刮向全省。在这场空前严厉的风暴巾,任何一家单位都担心被“刮”中。
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高警部门表达了这种忧虑,因为汉蔡路牌具有诱导性,司机看路牌时会犹豫.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一旦被问责,高速警察部门首当其冲。
报道一刊发,与路牌问题有牵涉的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相关部门就迅速行动起来。省交通厅路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致电记者,告知已引起高度重视,并向汉蔡公司下达了限期整改函。为了凸显“治庸问责”背景,本报8月25日在一版“治庸问责在一线”栏目中刊发反馈报道《省交通厅有关部门要求汉蔡高速限期整改》。
紧接着,高速路牌的主管部门省交通厅高管局告知记者,将召集相关部门商讨整改事宜,并邀请记者参加商讨会。省高警总队仙桃大队认为,本报报道全面、准确、中肯,将尽快向相关责任方下发整改函。汉蔡高速公路公司还派相关负责人前来报社说明情况。表示将积极推进整改。
如此迅速、诚恳的反映和反馈,如果没有“治庸问责”风暴这一大背景,是很难出现的。这充分说明舆论监督报道踩准“节点”,在合适的时机推出的重要性。
三一、全景式梳理和呈现酿足舆论监督“火候”
汉蔡路牌诱导问题,早已不是新闻.自从2008年道路开通以来,就因诱导性引发了巨大争议。3年来,它屡次遭到媒体曝光.但由于牵涉多方利益和存在一些“隐情”,经过多次整改,“诱导性”一直未消除。
记者认为,真正的新闻是这段漫长、扭捏、虚伪的整改过程。
舆论监督报道能否得到充分的重视,“火候”足不足非常关键。具体到这一报道,关键是要让大家看到路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通过什么来酿足“火候”?就是这个漫长的整改过程。记者全景式梳理和呈现汉蔡高速公路公司历来扭捏的整改过程,将其长久存在的问题“和盘托出”。并揭示出其是在想方设法保持“诱导性”,让更多司机走上汉蔡高速。这种呈现产生了一种叠加效应,将问题的严重性充分展现——“漫长的整改给大量驾驶员带来的不便和损失、给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给管理部门带来的信任危机难以挽回。”
事实证明,全景式呈现给了各利益方、各责任方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为推动其摆脱虚伪、彻底整改的一股重要力量。
此外,报道没有仅仅聚焦汉蔡路牌问题。而是由汉蔡路牌引申开去作了深度挖掘.道出“随着湖北省高速公路网的丰富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到同一地点出现几种路径和不同收费选项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设置路牌已不像以前那样单纯”,提醒主管部门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破除利益相关方羁绊.坚定站在公正的立场思考、谋划、设置路牌,免重蹈覆辙。
这样一来,汉蔡路牌问题就不再是一个“孤本”,而有了一种镜鉴的意味。《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也不再是就事论事的舆论监督.而具有了建设性和启发性.放大了其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