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媒民本化转型思考

2012-03-27 01:54张砾尹
新闻前哨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转型受众

张砾尹

【摘要】中国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是总体性社会向多元化社会的渐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进步使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意识形态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植根并成长于社会变局中的新闻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其中民本化转型是最本质的变革。意识形态传播的民本化及其对受众支配的隐蔽式,在今天日益成为稳定而普遍的媒介传播形式,并几乎成为当今传媒制导受众的新范式。本文从民本化转型方向入手,对中国新闻媒体30年来的发展路径、转型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转型前景作了简要分析.并得出中国新闻媒体民本化转型的正确性和可持续性结论。

【关键词】传媒民本化转型

一、中国新闻媒体民本化转型历程

(一)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新闻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机制决定的。如果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的话,媒体就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为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态环境。但是,媒体的独特角色和功能。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特殊子系统,因为“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条件”,传播的实质是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对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整合,从这个角度而言,传媒又是促进社会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现阶段,媒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传媒功能、角色转型与建构往往具有根本意义上的规定性。”同时,“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发达的传播业.政治体制的改革更要传媒发挥中介作用,传播为政治体制改革服务,首先体现在通过传媒实现管理者与社会的沟通,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实行。”

(二)中国传媒的民本化转型历程。

1.从30年媒体大事记看中国媒体发展轨迹。

中国新闻媒体30年的发展转型轨迹,可以通过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记来勾勒。

1978年,《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自此,党媒开启了改革的大幕。

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创办第一张子报《市场报》,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经济类报纸,党报开始从单一的政治“喉舌”向服务经济发展转变。

1980年2月15日,新中国第一张晚报《羊城晚报》复刊,它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方针,开启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报业新风。受众意识在国内传媒界萌动。

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预示着关注民生被推到了媒体发展的前沿阵地,从而在结构与选择传播内容的“把关”标准上第一次向着“受众本位”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移。这一变化被一些传播学者称之为我国传播业的第一次“平民化革命”。

1992年1~6月.“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全国产生轰动,成为舆论监督的集中报道战役;次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开辟中国新闻评论类节目先河。其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相继创办。中国新闻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亲民色彩逐渐变浓。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强烈反响。同年8月1日,收容制度被废止。“孙志刚案”成为我国媒体监督互动及对舆论良好传播的成功范例。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国媒体快速充分公开信息,从本质意义上将人的生命置于最高价值地位。从民本意识出发,通过及时传播信息,协调社会力量。诉诸群众情感,民族利益,让公众知晓,共识、参与,形成合力。是新闻媒体回归新闻本位,为民众提供真实信息,成功引导公共事件舆论。理性推动事件解决的范例。

2.传媒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化的进化。

从上述大事记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经历了一个从喉舌到社会公器的转变,也是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型。.

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第一。新闻传播理念的民本化。“以受众为本位”的新闻报道理念得到强调。第二.媒介构成结构的复合化。媒介的总体结构已不是党媒“一统天下”了,而是由党媒、市场化媒介、公共媒介等不同类型的媒介共同构成,媒介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的“软权力”。第三,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倾向彰显。传媒的“亲民”形象日趋浓烈。

3.新闻媒体民本化转型以人为本。

与市场经济所伴随的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社会的逐步开放,以及信息较大程度上实现自由流通,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格局也必然形成。再也不应也不可能追求全国人民单一的意志,而只能是在承认多元取向的基础上实现互相之间的和谐。“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确立。

二、新闻媒体民本化转型的意义和影响

(一)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对媒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新闻管理随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随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人治化状况。改变行政管理、红头文件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宣传报道中,除了要宣传法律知识外,也要触及法制建设的“死角”,鞭挞不法行为。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媒体的监督,还需要通过参与型民主才能实现。所谓参与型民主,是指公众适度了解、讨论和介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新闻媒体是参与民主的主要平台。

(二)助力社会和谐。

社会转型期本身就是社会矛盾高发期,这是任何一个转型社会不可绕开的问题,然而对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正确的表达和宣泄路径,就将导致严重的群体性事件。6.28贵州省翁安县发生的重大群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民生新闻给了民众话语权,充当民众的代言人和“疏通管道”,在倾听民众心声、渲泄人们不满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民生新闻同样使政府管理部门逐步改变了以往居高临下的惯性思维,让政府管理部门愿意通过媒体引导民意、了解民情、舒解民困。

(三)推进媒体自身发展。

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新闻产品的质量,传播信息是媒体之所以成为媒体的根本特征。1999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今日说法》节目,以“人文关怀”的理想踏上了一条“平民化”的现实道路,李长春批示“《今日说法》是‘三贴近的典型”.刘云山也认为“《今日说法》开创了‘绿色收视的奇迹”。2002年江苏电视台开办《南京零距离》,36周之后,该节目就名列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收视排行第一名。大量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是《南京零距离》最显著的标志,政府活动、会议新闻经常被压缩在屏幕下方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

民生新闻促进了媒体自身的改革,使媒体的姿态由“传播”向“服务”转变,由“我说你听”向“我主动了解你的问题。然后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转变。在这样的转变中,媒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新闻媒体民本化转型的逻辑走向

在当今一种“消费式”、“生活型”的意识形态从20世纪始已逐步演变为一条主流形态之时.传媒的民本化转向可以说是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在这条道路上如何走得更稳更远,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纠偏和完善。

首先,积极开展主流化转型。目前学界已经抛弃了原来以媒体的行政级别来定义主流媒体的观点.主流媒体的本质、核心和标志只有一个,就是以它的思想影响力受到社会主导阶层的关注,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每天必阅的媒体。

第二,坚持服务公共利益的核心。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业的新闻采集和供给方式受到颠覆性挑战.坚守服务公共利益的核心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第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公信力,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责任造就公信力,在未来,公信力必将成为受众评价和接受媒体最重要的标准。

最后,新闻报道上要注重“公民意识”。从全面推进公民社会构建的总体指向上,去形成报道模式、设置报道议程、判断新闻价值,以表达公民心声、促进社会发展;在报道内容上。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指向逐步扩展为社会公正的守望。强化对社会公权力的监督,促进社会和解;报道形态上凸显公民新闻,代表民间草根传播力量和社会大众意见的公民新闻.在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过程中,必将成为影响社会舆论走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在民生新闻制作上.要有“大民生”意识,引导受众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胸怀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转型受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转型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