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华文报纸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
——以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为例
彭伟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华文报纸;文化传播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历史悠久,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以强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承传优秀的华族文化传统。华文报纸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创办教育专刊、文艺副刊等方式,在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与华文教育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华文教育保留最完整,开展最好的国家。在完整而系统的华文教育的帮助下,华文报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作为纸质媒体,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以华语作为传播语言,又承担着信息传播的载体,因此成为推广华文教育的重要媒介,并与华文教育形成了良性的关系,在推动和维护华文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今天之所以能够保留相对系统的华文教育,不仅与许多致力于维护华文教育的人士有关,而且也与华文报纸的积极推动有关。与其他推动华文教育方式不同,华文报纸作为大众媒体,为华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与渠道,作用特别明显。与其他国家华文报纸发展华文教育的形式产生显著差异的是: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更加注重舆论创造,精心创办教育专刊和文艺副刊,努力营造良好的华语使用环境,并举办各种募捐活动支持华文教育,从而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产生了更加独特的作用。
在马来西亚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华人对华文教育拥有极其深厚的感情,由此出现了许多毕生致力于维护和推动华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华文报纸。在华文报纸的舆论环境中,处处受到排挤的华人可以在教育方面获得慰籍,特别是在经历巨大社会变迁的挫折与彷徨无依时,华族文化能够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个人也能在这种感情中找到归依,缓解心中的乡思和国愁,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华人在苦闷的政治环境中更加重视华文教育。
在远离文化母体的南洋,华文报纸努力传播华族文化,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大力刊发有关华文教育的新闻和评论,为华文教育出谋划策,为华文教育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如《光华日报》于2009年3月25日刊发一条报道:《纠正大马华人的中文程度》,指出了华文在马来西亚发展缓慢、当地华人华语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认为要提高大马华人的华语程度,必须通过教育管道、媒体报道及环境的营造。诸如此类的新闻在过去、现在的华文报纸中比比皆是,从中可以看出华文报纸在维护华文教育,提升教育水平过程中的努力。
从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内容与编辑特点来看,维护华人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是其中重要的诉求。报纸的新闻与评论笔触相当尖锐,敢于向政府表达华人对华文教育的深厚感情。从上世纪初英殖民当局压制华文教育到今天,华文报纸不断进行有关维护华文教育的舆论动员活动,期间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华文小学改制,1961年政府通过教育法令,授权教育部长有权对华小改为国民小学。1987年,教育部调升多位不谙华文的教师出任50多所华小的要职,引起华社恐慌,担心华小变质,报纸群起反对,一些报纸的总编辑被内政部长叫去谈话,一些评论员和记者甚至被内政部拘押,《星洲日报》还因此被停刊半年。2001年,教育部批准白小校长的申请,激发了华人保校的热情,由此拉开了第一宗轰动全国的“小区人民争取母语教育权利运动”的序幕。2003年新学年开始时,政府突然宣布用英文教数、理的决定等,引起了华文报纸的激烈反对。2012年3月25日,鉴于华小师资紧缺的情况,华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正视问题,对政府委派不谙华文的马来人担任教师的做法十分不满。众多华文报纸给予舆论支持,如《东方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认为“政府要聆听华社心声,并在教育机制和行政措施方面着手,才能一劳永逸解除华小困境,消除华社隐忧,不然不可能争取到华人选票。”(《东方日报》[马]2012年3月26日)
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尤其受到华人的重视,任何有悖于华文教育的举动都会引起华人的强烈反弹。2012年6月2日,董教总代理主席邹寿汉公开一份文件内容,证明马华公会在1995年基于团结原则在国阵达成协议,决定维持现状不承认统考。报纸所公开的有关文件是马来文版,但经人翻译成华文版,清楚表明华文教育处处受制的原因,是因为马华公会与政府签定协议所造成的。《星洲日报》借用董教总代理主席邹寿汉的话,质疑马华公会的做法:华教是属于全体华社的,马华公会无权擅自当作交换条件,呼吁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不要将全体马华百万党员绑在战车上,拖入典当的课题里。此事一经《星洲日报》报道,顷刻在华社引起轩然大波,使国阵在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中面临流失华人选票的危机。这说明,华文报纸在有关华文教育的报道与评论方面,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除了许多热心华文教育的人士不断奔走呼吁和抗争外,还与报纸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有密切关系。
虽然华文报纸之间激烈竞争,甚至有时相互攻击,但是在维护华文教育这个课题上,所有的华文报纸都扭成一股绳,抗争政府对华文教育的不公平政策,并因此触发华人社会的舆论反弹。政府鉴于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重新调整华文教育的政策,以缓和种族矛盾,从而反映了华文报纸的强大社会影响力,以及在维护华文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华人各成员整合为华族,并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力量首先是教育,然而教育整合仅仅是一种基础性的整合,还需要通过媒体的方式来整合华族,才能使华社成为紧密的利益和文化共同体。华文报纸作为整合华族的重要工具,通过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使华文教育有效地把华人个体粘合成共同体。其采取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创办各种形式的教育专刊,以服务和推进华文教育的开展。
这些教育专刊有时与主刊一起附送给读者,有时则单独赠送给华文小学、华文中学的学生,这是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一种显著特色。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马来西亚对华人学习华语的政策有所放松,但是限制仍然很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限制华校开设华语课程的课时等。对华文教育和华小的诸多限制显然不利于华语教学。华文报纸鉴于学校开设华语课程课时不足的情况,主动承担了华语教学辅助的任务,在教育专刊开设了相当多的华语学习栏目。有些华文学校师资不足,记者、编辑就临时担任讲师,帮华校确定教育目标、目的、手段、课程等,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缺点,共同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
由于师资欠缺,以及教育制度的制约,华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华语的时间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传播和讲解很多的历史知识等,华文报纸就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每天编排用于学生在家里补习的教育专刊。这使得许多教育专刊具有多种功能和特色:一方面传播华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华族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又可以当作辅助学习资料。这些教育专刊寓学于乐,既帮助学生学习华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历史知识,又增加了报纸的销量。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华文报纸不惜亏损,推出了各种教育专刊,如《星洲日报》发行《学海》、《小星星》等专刊,通过活泼生动的编排,编辑构思新颖、内容有趣的内容,如认字、猜字谜、填字等,以配合华校的教学活动。这些辅助资料与华文教材相呼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内容。“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趣味性越强,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趣味性浓厚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可以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光明日报》[马]2010年3月19日)教育专刊作为课文的重要补充,在避免过分严肃、呆板和道德说教方面作出了表率,创造了“有趣味、有创意、有感情”的教育方式,推动了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此外,华文报纸还根据学生的心理,通过新颖的内容编排,将学习内容图片化,将知识点故事化,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之余,还收获了一份愉悦。由于专刊的学习内容设计别致、富有情趣、生动活泼,因此许多学生把专刊作为自己成长路上一份珍贵的礼物保存下来。教育专刊就这样陪伴学生的成长一路走来,为华文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华文报纸通过出版教育专刊,提高了其在华人当中的认同感和号召力。如《光华日报》开设的教育专刊,不仅受到槟城华人学生的欢迎,而且也使得该报在整个槟城深入人心,提升了其品牌形象,培养了大量忠诚度很高的受众,可谓一举多得。
文艺副刊使华人得以重新增强已经逐渐淡忘的文化记忆,有助于强化族群、文化的凝聚与认同意识。华文报纸自诞生伊始便致力于弘扬华族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增强华人的文化意识,强化华人的文化之根,维系华人的文化和集体记忆,并以提升华文教育水平,推动华文教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如《南洋商报》表示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使华族了解政情,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星洲日报》致力于“推广华文教育、发扬文化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保持政治中立”;《光华日报》希望实现“沟通民意,致力促进全民团结,推动文化发展”的目标。这些办报宗旨都体现了其提倡华文教育、促进文化发展的办报理念。
200多年来,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华文报纸都开设了文艺副刊,不仅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也培养了大量作者,培养了读者阅读华文作品的兴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文艺副刊的创办,不仅为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而且为年轻作家提供了文化传播的版面,创造了一个思想比较自由的环境,也为当地土生的华人学习华文写作提供了渠道,并推动了华文文学的发展。年轻作家也为副刊提供了一大批反映华人在南洋蕉风椰雨中生活的文章,由此开启了文化传播的大门,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的文艺,推动了当地华文文学的发展。早在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就在《星洲日报》主编过4种副刊:《早报》的《晨星》、《晚报》的《繁星》、《文艺》和《教育》。此外还兼编过《半月刊》的《星洲专栏》版。这些副刊开辟了大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栏目,积极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如中医、中药、健康、保健、饮食等。不仅如此,他还开辟了文艺性很强的副刊,传播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提高了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些华文报纸秉持文化办报的理念,除了在文艺副刊致力于华族文化的传播外,还设立各种文学奖,以鼓励年轻作家、中小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提高写作能力。如《星洲日报》于1990年开始创设“花踪”文学奖,主办《花踪》讲座系列,不仅推动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华文年轻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在华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马来西亚国内外都造成了强烈反响。多年来,华文报纸的文艺副刊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撰稿人。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各文化机构的重要负责人,或文艺学术界的知名之士,成为一代又一代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华文教育的的主力军。文艺副刊因此得以与华文教育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如今,文艺副刊不仅已经成为传播华族文化的主战场和重要阵地,而且成为提升读者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文化园地,传播了厚重和悠久的中华文化和历史,培养了华人的身份归属和族群认同,提升了华文教育的水平。
华文报纸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舆论动员和传播华族文化,还体现在建设良好的华文使用环境。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华人领袖仍然对华文报纸传承华族文化和维护华文教育的作用情有独钟,坚持出版华文报纸,为华文教育留下火种。
马来西亚建国后,虽然华人人口在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滑,但华文报纸努力营造华人使用华语的良好环境,并因此得到华人的支持,具体体现在华文报纸的销量和阅读人数不断增加。如《星洲日报》1990年7月至1991年6月,读者人数由上一年度528000人增至572000人。在1981~1991年的10年间,《南洋商报》的读者人数平均年增长率10%以上(见表1)。
表1:《星洲日报》与《南洋商报》读者人数增长比较表(单位:千人)
在1992~2004年的12年间,从马来西亚4份主要华文报纸读者人数的变化来看,除了《南洋商报》的人数下降外,其他报纸的读者人数均在上升,特别是《星洲日报》与《中国报》12年间的读者数量增长了一倍左右(见表2)。
表2:1992~2004年间马来西亚各华文报读者人数比较表(单位:千人)
在日发行量和增长率方面,华文报纸的表现尤其令人称道。“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马来西亚发行审计局发布了马来西亚的日报发行量。所有日报的总发行量增到了250万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华文报纸发行量最高,每天达100万份,比上一年增长了9%;英文报发行量第二,为68万份,增长4%。马来文报纸的发行量为67万份,增长了3%。在英文报纸中,《星报》发行量每天为31万份。”(南洋视界,2006)华文报纸面向华人传播,人口比重不及马来人,但是销量却比马来文还高,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华文报纸虽受到新媒体冲击,但是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仍然非常可观。“2011年,第一大报《星洲日报》日发行量增至42万,比上一年增长了0.3%。《中国报》发行量的增长也非常可观。在马来西亚600多万华人中,每天阅读中文报纸的人数约在230万到260万之间,涵盖的华人家庭达60%,如果剔除约20%不懂华文的华人家庭,涵盖华人家庭则高达80%。”(《欧洲时报》[法],2011年9月8日)如此高的销量与读者人数,一方面说明华文报纸已经得到华人的高度支持,且反映了其为华人接触华文媒体创造了良好条件,建设了一个使华人能够时刻面对和使用华语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说明完整的华文教育促成了繁荣的华文报业,两者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华文报纸庞大的销量与读者人数,营造了良好的华语使用环境,不仅有助于华人对媒体的接触,强化了华语在华社中的社会媒介语的角色,而且增强了华人的身份认同意识,使来自不同地区,操着不同方言的华人因为拥有母语使用环境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记忆”,使华文教育增加了“更多一层的华人性”。
文化活动是凝聚族群的重要手段,文化活动所传达的意见与内容是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方式,也直接或间接促使华人形成文化共同体。共同的血缘和文化,使华人能够很自然地形成族群认同感,由此推动教育的开展。在马来西亚,虽然华人在民间经济中较有优势,但是由于未能成为主流族群,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华文报纸深知文化认同在凝聚族群意识的作用,因此极其关注当地的文化活动,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律师杨培根在1986年10月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办报是搞民族事业,……我们要让华裔学生知道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的根,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掌握它,珍惜它。这样华文报就一定有接班人。”(《南洋商报》[马],1986年11月5日)这正反映了华人的华族意识和内心的愿望。
华文教育是华人的根,但却受到政府的漠视甚至敌视,常遇到经费不足的问题。马来西亚槟州中元联合会主席方锡熙指出,“华教是华社的重要灵魂,而华校更是华文教育的堡垒,因此,华教尊严,发展及捍卫工作,已成了大马华族的重要任务。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国阵政府近期对华教、华小的发展,虽然已有一些放宽,但是在软硬件设备上的建设,还是(存在)相当不足(的)。”(《星洲日报》[马],2001年7月8日)长期以来,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让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不仅不给予大力支持,甚至还采取许多手段压制华文教育的发展,在经费和师资的培训等方面,华文学校均面临许多难题。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华文报纸除了加强华文教育功能外,还采取多种形式,扶助华文教育。从华小、独中到高等学院,华文学校都面临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的问题。学生人数暴涨,校舍狭小陈旧,设备欠佳,需增建校舍,充实设备,可是却缺少经费,因此需向社会人士筹款。为此,华文报纸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向社会募捐。如《南洋商报》、《东方日报》、《诗巫日报》等报每逢报社周年庆典之日,都会捐赠款项给当地镇一级的华文中、小学,以示对华文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光华日报》每年举行全马范围的巡回慈善活动,为华文教育筹款。一些报纸还与商家联合举办活动,从社会募捐经费。如《星洲日报》自1994年与某啤酒商合作,为华文教育募捐,截止2000年已筹集了7700万马币,捐给224间华校。2000年,该报与该啤酒商举办的慈善义演创下佳绩,成功为全马17所学校筹得1884多万马币,缓解了这些学校经费不足的压力。这些事例说明,华文报纸已经把发展华文教育当作一种使命,变成一种自发的社会行为。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是华社的重要组织部分,仅有华文报纸,而没有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就会失去根基;但只有华文教育,却没有一份用来推广和应用华文教育的报纸,则既不利于华人社会的信息流通,也不利于华文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华文报纸通过各种努力,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广和发展华文教育,既培养了大量的读者群,延续了报纸的生命,又在众多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了报纸在华人当中的文化、品牌形象。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犹如一次长时期的文化苦旅,是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对马来人及西方殖民势力两面夹攻下自行动员华族力量,回应外在挑战的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抗争史。这种带有“文化抵抗”性质的文化运动,使华文教育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凝聚华人族群意识和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由此造就了它在华社心中的神圣地位。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均是强化华族认同的重要渠道。两者唇齿相依,已经发展成“相互依赖”的内在合作关系。从办报的特点来看,华文报纸是海外华文教学最好的辅导书,不仅培养了学生读报的兴趣,而且为华文报纸培养了大量潜在的读者群,推广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华文学校、媒体报道及环境的营造,是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基础。其中教育是手段,媒体是渠道,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繁荣和发展华族文化,两者也才能从中受益。没有华族文化的传承,华文报纸必定会慢慢消失,华族将会失去根基,特别是华文报纸,必须依靠华族文化的传承和华文教育的发展,而华文报纸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事实上就是支持自己。从200多年来华文报纸致力于传播华族文化,发展华文教育的历史来看,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互携扶。华文报纸敢于发表维护华文教育的言论,为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舆论动员的作用,唤醒了华人维护母语教育的意识。华文报纸长期对华文教育的维护与推动,为马来西亚华人保留母语教育创造了良好环境,也因此造就了该国精彩的多元文化。
东方日报社论《彻底解决华小困境》,《东方日报》[马来西亚],2012年3月26日。
侯玉香《专刊寓教于乐,乐趣无穷》,《光明日报》[马来西亚],2010年3月19日。
李前强《承传文化传播十分必要》,《南洋商报》[马来西亚],1986年11月5日。
王伟业《华文教育欠缺办学经费》,《星洲日报》[马来西亚],2001年7月8日。
赵胜玉《马来西亚星洲媒体总编:华文报纸的春天刚刚开始》,《欧洲时报》[法国],2011年9月8日。
张仁连《马来西亚报纸发行量破纪录》,南洋视界,http://www.nanyangpost.com/Media/2006/1213/content_459.htm,2006年12月13日。
On Functions of Chinese Newspaper in Chinese Education:The Case of Chinese Newspaper in M alaysia
Peng Weib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
Malaysia;Chinese education;Chinese newspaper;culture transmission
Chinese newspaper in Malaysia has a long history,aiming at Chinese cultural transm iss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in order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and inherit Chinese tradition.Chinese newspaper in Malaysia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developing Chinese education by reporting news,making editorial comments,publishing literary implement edi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magazine,and so on.
G215;H195
A
1674-8174(2012)04-0010-06
【责任编辑 刘文辉】
2012-05-09
彭伟步,男,广东人,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关系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项目“马来西亚大众传媒”(4501203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10JZD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