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红
近代南昌私立中学的发展与变迁
宋雪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晚清,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立志“教育救国”,投身兴办新式教育的洪流,打开了近代南昌中等教育新局面。近代,南昌私立中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它初创于清末,民国以后全面发展,五次“反围剿”及抗日战争使其发展异常曲折,直至新中国成立退出历史舞台。期间,私立中学虽屡遭战事破坏,但因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办学群体的不懈努力,各校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呈现出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办学群体多样化,办学宗旨丰富多彩等特性。
私立中学;发展变迁;近代
我国的私人办学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私学,此后的两千多年与官学并存发展,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肆意蹂躏中国,中华民族备受耻辱,富国强兵、复兴中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全国上下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人们意识到,文化的衰退和教育的滞后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经世致用之才。面对政府财政拮据的困境,开明地主阶级、买办商人及其他爱国志士纷纷捐资兴学,我国近代私立学校产生并发展起来。
近代南昌私立中学初创于清末。晚清,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清政府的教育政策开始松动,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提倡实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中学堂读五年,文实不分科,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相当于中等教育,这一界定为近代各中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南昌府通过对书院的改造,产生了第一批新式中学堂。1899年,南昌县岗上乡月池村的熊元锷、熊育鍚等以熊氏学塾款项充经费,创办乐群学堂,1907年改名“心远中学堂”;1904年,周六平在省城水观音亭内创办大同中学堂;1906年,尹光勋于豫章楼公馆建立正蒙女学堂;1907年,登瀛学堂在李嘉德等人的筹备下诞生;1907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郭恺悌在南昌市胜德门附近创办葆灵女子中学堂;1908年燕善达等在南昌豆鼔厂创办章江中学堂。共计六所,其中心远中学办学最出色,享誉全国。虽然学校数量不多,但它们倡导教授西学西艺,为近代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开始了近代南昌私立中等教育的初步发展局面。
此时,兴办新式中学堂仍是少数人的行为,学校数量较少,而开办的中学校亦面临着生源不足,教员缺乏等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社会风气未开,很多家长一时难以接受西学西艺,不愿子女就读新式学堂,致使部分学校生源不足;二是囿于熟识西学西艺的教员不足,不少学校新课程难以安排,学校教学受阻。面对困境,登瀛学堂、章江中学以及大同学堂先后停办。
1912年民国成立至1931年,是私立中学的全面发展时期。民国成立以来,政府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逐步形成新的学制系统,并重申取消读经讲经课,开展新式教育,这无疑更加坚定了私立中学教授新课程的信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完善关于私立中学的政策措施,就私立学校的开办、立案、行政组织等事宜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实施并加强对私立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发展更加有序健康。在良好政策环境的驱动下,南昌私立中学的发展趁势而上,学校数量持续增加,期间共新建私立中学15所,比清末新建学校数翻了近两番。此外,学校规模逐渐壮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截至1933年,南昌共有私立中学12所,学生2811人,教职员287人;公立中学4所,其中省立3所,联立1所,三所省立中学合计学生1715人,教职员142人。[5]显然,私立中学已为半数以上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就读机会,有效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成为近代南昌中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1 1912——1933年南昌设立私立中学概况
资料来源:《江西省志·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166-168页。
民国初期私立中学之所以能较快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鼓励政策,民国初期,政府提倡新式教育,充分肯定私立中学的教育地位,给予立案的私立中学一定的经费补助,1927年省教育经费独立更是将这项补助固定下来。其次,政府大力表彰私人或团体捐资兴学。1913年7月,教育部公布《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规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捐资兴学的私人或团体不同等第的褒奖。最后,南昌涌现了一批矢志教育的办学中坚,如熊育鍚、熊恢、黄龙、赵醒农等。他们倾其所有,捐资兴学,为地方教育做了巨大贡献。
1931年至新中国成立,南昌私立中学步入曲折发展期。近二十年间,南昌经历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八年抗战以及解放战争。连年战争,教育经费无着,南昌各私校饱受艰辛,四处搬迁,颠沛流离,损失惨重。尽管如此,国民教育救国的信念不改,各校亦众志成城,砥砺前行。期间,南昌共创办了17所私立中学,其中1935年新建1所,1938年后新建16所,至解放前,南昌共有私立中学28所,为近代之最。五次“反革命围剿”期间虽只新建学校1所,但学生数量却一度激增,达到近代私立中学发展之最。如,心远中学1932年的学生总数达528人,为该校开办30年之最,以后仍持续攀升,1936年更增至707人,大有超出学校办学承载力之趋势。推其原委,主要是省财政挪为军用而无法拨付教育经费,省立中学停顿,不少省校学生为维系学业而选择私立中学。抗战期间,随战事外迁的私立中学量入为出,减衣缩食,开展劳动建校、生产建校、投资助校,在困境中曲折前行,最终得以存续。抗战胜利后,江西省教育厅拟定抗战教育复原程序,战时迁移后方的私立中学纷纷迁回南昌,延续发展之路,直至新中国成立。
表2 1937年至1949年南昌设立私立中学概况
资料来源:《南昌文史资料·教育专辑》第8辑,1992年,第167页,第177—180页。
面对战事不断,南昌私立中学却能继续发展,那些矢志教育的爱国人士功不可没,如张抡元、汪树人、袁昂、廖士翘、陈用霖等,他们克服困难,创办中学,延续了私立中学的发展之路。此外,为逃避兵役,很多年轻人千方百计入校读书,使得就得学生增加,催生了部分私立中学。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全国其他地区,南昌私立中学的全面发展未能延续至1937年抗战爆发,在反围剿时便停顿,提前步入曲折发展期。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江西成为主战场,一方面省政府为全面备战,耗尽财力,教育经费无着落;另一方面时局动荡,人心惶惶,人们办学向学力不从心。
第一,办学相对独立,社会适应性强。较公办中学而言,私立中学没有政府的专项拨款,需自筹经费,聘用师资以及招揽生源等。在动荡年代,为求得生存,创办者必须使劲浑身解数,动用一切人力物力,为学校发展服务。如剑声中学校长熊恢,主持学校一切事务,为筹集学校资金,他四处奔波,甚至典当、变卖自己的衣物来支撑,为学校鞠躬尽瘁。相对独立自主的办学虽使各私立中学发展屡有艰难,但却锻造出它们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南昌沦陷后,被迫外迁的学校灵活办学,开展劳动建校,生产建校,使得学校得以保留并发展。
第二,历经磨难,却持续发展。民国以后,南昌时局相对稳定,私立中学稳步发展,学校和学生数量均较快增加。到1933年,南昌共有私立中学12所,学级班90个,学生2811人,教职员287人,已占领当时南昌中学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与初创时期私立中学生源严重不足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以后南昌战事不断,国民军北伐、五次“反围剿”以及抗日战争爆发,私立中学倍受战争蹂躏,发展几度减缓,但不曾中断,即使是在抗战时期,南昌仍新建了8所中学。抗战胜利后,战时迁移后方的私立中学重返故地,民办教育呈现一片生机,延续曲折发展之路,直至新中国成立。
第三,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成绩显著,如心远中学以注重英语、算术、理化等新式教育而著称,办学质量久居全省之首,在全国亦颇有名气,与当时全国闻名的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齐名。有的学校则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佳,学风散漫,办学质量低下。如私立匡卢中学在教学检查中被发现“学生均无教本,亦未见笔记,呆坐听讲,殊欠自动精神。……全校各处有欠整洁,教室内学生任意吐痰有碍卫生。……课外作业少有组织,全校学生课外生活甚形枯燥。”
第四,办学群体多样化,办学宗旨丰富多彩。民国南昌主要有两种办学主体:一是中国民间私人或私人团体,包括地方乡贤、国民党、政、团地方头面人物、全国各大学旅江西校友或江西同学会以及革命党人等;一是外国教会。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教育宗旨,有的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倾其所有捐资兴学,如心远中学校长熊育鍚、剑声中学校长熊恢等;有的为方便校友在省城找工作,如赣省中学系江西高等师范学校、江西优级师范学校的校友们发起创办;有的以办学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青年,从事革命活动,如黎明中学系共产党员赵醒侬、夏天宇等人为在江西建立革命据点而成立;有的为宣传基督教,散布基督文明,如美以美会传教士郭恺悌创办葆灵女中以及长孙威廉创办豫章中学等。
在革新而动荡的民国社会里,南昌私立中学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道之路,它凭借灵活的应变机制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走在了社会变革的前列并不断发展,有效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其原委,除得益于各办学群体的不懈努力,还与政府实施的各项积极政策密切相关,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立案许可及视导制度等,对私立学校实施规范化管理引导私立教育有序健康发展。不可否认,近代南昌私立中学取得了瞩目成就,独具特色,但也存在设备简陋、师资低劣、招生混乱、学风散漫等问题,其中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值得现代民办教育者探究和借鉴。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漆权.江西教育百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3] 林良夫.二十世纪前叶新教育中国化道路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0(5):259-261.
[4] 莫志斌.民国时期湖南私立教育的特点与兴盛原因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98-101.
[5] 南昌文史资料编委会.南昌解放前学校教育史料笔谈会[J].南昌文史资料·教育专辑,1992(8):167.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nchang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mordern times
SONG Xue-ho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number of advanced intellectuals determined to "education for national salvation”, have joined to set up new education one after another, opened a new situation of modern Nanchang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the Nanchang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s rised and continued to develop .It started up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veloped comprehensivl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but since "anti-siege"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ade its development extremely tortuous, until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exited the stage of history. During this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s had been damaged repeatedly by the war. But because of its good ability to adapt the society, and the efforts of a group of educators and government groups active support for education, schools developed in the twists,and its education quality was uneven.They were set up by different people or groups, and had colorful education’s aim,etc.
Private middle schools;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mordern times.
2012-10-08
宋雪红(1982—),女,江西鹰潭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与政治教育研究。
G639.29
A
1673-1417(2012)04-0053-04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