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地理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2-03-22 03:25浙江省丽水中学323000徐伟军
地理教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师生交流

浙江省丽水中学(323000) 徐伟军

例谈高中地理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实施

浙江省丽水中学(323000) 徐伟军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不断生成的整体性活动。互动式教学呈现一种开放状态,其交互形式如下图所示:

一、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是基础

互动交流要有平台,而师生、生生间关系的平等是搭建这一平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过程等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是正确建立“平等关系”的关键。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要注意:

1.学会倾听

主要表现在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不争吵;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全神贯注,目不斜视,注意力集中;有时作必要的记录等。

2.学会表达

主要表现在学会作有准备的发言,自由、大方、不紧张、不胆怯;学会明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普通话,音量适度,口齿清楚,语言流畅;学会真诚、坦然地表达,表现真实的自我;学会有策略地表达,注意看对象、身份、场合,说话得体,具有艺术性。

3.转换角色

当教师提出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展开互动交流之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师还要善于展现学生独特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放大和转化,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具有互动空间的问题是关键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中运作的核心是“问题”,而“问题”应有值得探讨的内容,不能是空泛的,问答的内容也不应局限于认知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的提出其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多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形式,答案就是课本中现成的文字。这样的问答缺少思维的挑战和思考的深度,使学生学习的体验单调乏味,师生都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案例1:请同学们阅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什么位置?

(2)太阳在这个轨道的什么地方?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远近有什么变化?

案例2:请同学们阅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地球公转的轨道特征。

(2)为什么会出现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3)地表气温的高低与近日点、远日点有关吗?

上述两则案例是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所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很明显案例1所提出的问题其思维含量不高,师生间难以形成真正的有效互动-生成。而案例2则需要通过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将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尤其是第3问“地表气温的高低与近日点、远日点有关吗?”,学生能感受到冬夏有气温高低,通过观察判断出地球有近日、远日之分,但两者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为后面“太阳高度”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激励着学生去不断地探索,真正为互动交流提供了空间。

由此可见,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为互动交流提供空间。其一,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问题具有“挑战性”。其二,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性的,弥补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

三、形成有效的生成与创造是目标

建立在师生互动——生成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其功能已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输,更具有重新建构和生成意义的功能,因而是生成与创造的教学,它使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目标不是单纯指向学生知识的被动获取,而是指向师生双方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师生双方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例如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县城的一个临河的住宅小区示意图。讨论图中最需改进的环节是:

A.使用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

B.打井取水;

C.房屋间距太小;

D.缺少绿化建设。

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对该小区最急需改进是A问题还是B问题,争议较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难以对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分析、综合和比较,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因果关系不明。通过教师的点拨,理清化粪池与打井取水的相关性分析后,学生才得以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当前我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中,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住宅小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出图示地区可能隐藏怎样的地质灾害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提高了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而且对其今后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能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全面的、理性的评价。

四、准确把握新教材特点是保证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一课后面都设有“活动”的内容,这是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它的出现,既突出了新教材的开放性,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它引导学生动手( 一些实验、操作)、 动脑( 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动口( 讨论问题),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三节中,“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的活动的开展。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步:自行组建学习小组。

第二步:共同协商学习任务:该找一根什么棒做日影杆?杆子粗细有什么讲究?立杆要注意什么?什么时候去测量?8点去与10点去测会有什么不同?一天最少要测几次?几次测量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里的OB方向就是正北?记下测到了最短影子的北京时间,如何计算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数?如果DA是某天的杆影的一部分,那么那天的影子是个什么样的规迹?如果测到了最短影子的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这里可能会是哪里?若是11点,又可能是哪里?

第三步:形成学习成果,并进行交流。

第四步:还可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某地的经度呢?纬度又如何来测定呢?

从上述的案例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操作流程:提出学习课题→形成学习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团结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生成新问题。在合作、交流、互动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将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角色则由“教”变“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开始阶段由于教师在某些策略的运用上并不熟练,加上不同的教师其教学风格也不一样,如何进行师生交往、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活动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新教材师生交流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