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 叶 慧
“产生时差”一课教学设计
江苏省邗江中学(225009) 叶 慧
【教材分析】
“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情分析】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中,“产生时差”的学习难度最大,原因在于本节课需要学生具备初中地理中经纬线的基础知识做铺垫,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计算能力,而作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这些准备知识、起始能力都很弱。所以本节课,笔者突破难点的重要方法是补充基础知识,再通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绘图等方法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目标】
1.结合经纬网图,了解地方时、区时、时区、中央经线、北京时间、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绘图和计算,探究时区的划分,总结区时的计算规律并会运用;
3.通过计算和绘图,探究日期变更线的产生,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计算时刻和日期;
4.学会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带一个桔子
【教学重点】
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与运用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桔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图组。图组1:一天中同一时刻,扬州、乌鲁木齐、伦敦、纽约四城市不同的生活景观图;图组2:扬州石塔宾馆大堂内悬挂的很多钟,钟面上显示的时刻不同。
教师提问:从这两幅图组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尝试解释这些奇怪的现象吗?
学生活动1:讨论并回答(学生的答案是开放的,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想法中的闪光点)。
教师总结承转:从图组中我们知道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当地真正时间”存在差异,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产生时差”。为什么会产生时差?不同两地的时差是多少?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纬线的基本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图组学生体会到时差是真实存在的,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新课准备——了解经纬线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PPT呈现地球仪图像,同时展示实物地球仪,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基本概念:南北极点、地轴、经纬线。
学生活动2:将课前准备好的桔子剥开,假想此时桔子就是地球仪,同桌两人合作,表述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1.经线就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极点并与纬线垂直的半圆弧;
2.经线都是半圆,均等长;
3.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大圈;
4.纬线就是与地轴垂直的地球表面的圆;
5.所有的纬线都平行;
6.纬线不等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认识经度和纬度的书写、划分、区别等。
学生活动3:全班分为两大组,并以同桌为一小组,分别绘制以0°为中心和以180°为中心的经线平面图,图中表示出0°、60°E、60°W、120°E、120°W、180°经线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学生掌握经度的大小递变规律,为时差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4:结合绘制的经线平面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自西向东,西经度和东经度的度数分别如何变化?
2.180°W和180°E是同一根经线还是两根不同的经线?
3.20°W与30°W、30°E的经度差分别是多少?总结经度差如何计算?
4.结合光照图,判断ABC三地分别处于一天中的何种状态:昼、夜、日出时、日落时?
5.同一纬度,先看到日出的是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还是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这两个地点中时刻较早的是谁?
教师承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注意:此时是先进入未来为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经度的变化特征,并明白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钟点时刻大,这为地方时的计算做好知识铺垫,同时也引出地方时的学习。
教学环节三:地方时
学生活动5:给出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1.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地方时是因“谁”而异?
2.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多少?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多少?
3.如果此时0°经线8∶00,那么15°E、20°E、45°W分别几点?
4.尝试总结地方时的计算规律。
教师承转:同学们,也许现在我们每个人所处位置的地方时都不相同,那么采用地方时方便吗?正因为不方便,所以我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采用区时。
设计意图:此处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各地确实存在时差,了解时差与经度的关系,而地方时的具体计算不是学习重点,了解即可,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采用地方时计时很不方便,引出时区和区时的学习。
教学环节四:时区与区时
学生活动6:给出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1.地方时、区时、时区这三个概念的关键字分别是哪个字?
2.全球为什么划分为24个区时?而不是23个、25个或者其他数量呢?
3.每个时区应该跨多少经度?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应该相差多少小时?
4.结合时区划分图说明24个时区具体如何划分?(图略)
5.东12区和西12区是两个不同的时区吗?
教师承转:每个时区跨15°经度,那么该时区的区时由哪根经线决定呢?由位于本区中央的经线决定,此类经线成为中央经线。即由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代替该区的区时。
学生活动7:给出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1.读图总结中央经线的数值特征。
2.东二区与东八区、中时区、西六区分别差多少时区?总结时区差如何计算。
3.如果西三区为8月1日19∶00,计算东九区、中时区、西时区的区时。(要求:绘制出题中涉及时区的平面分布图,再进行计算)
4.总结区时的计算规律。
教师提升:时区差的计算可以类比为数学上的数轴,中时区为0,西区时为负数轴,东时区为正数轴,时区差的就很简单。偏东位置时刻早,数值大,所以向东计算“+”,向西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计算值超过24,这就是日期的自然变更,日期还有另一种人为变更的情况。
设计意图:该处学习的难点在于概念的混淆与时区的划分。通过概念关键字的认识理解概念的差异与本质;通过观察时区划分图,描述时区划分过程,绘制局部时区图等方式,学生自主构建出时区的空间位置图;时区的计算是重点学习内容,由于地方时计算的铺垫,此处区时的计算比较容易,区时的计算公式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得出。
教学环节五:日期变更线
学生活动8:给出思考问题,学生讨论、绘图解决问题。
1.绘制出24个时区的平面分布图,要求自西向东为从西12区到中时区到东12区的方向;
2.结合绘制图,假设西12区此时为9月1日的0:00,计算西11区、西10区……中时区……西11区、西12区的区时;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东12区、西12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根经线?东12区与西12区的区时相同吗?日期相同吗?
5.绘制东12区、西12区、180°经线的位置示意图。
6.如果东12区的区时是今天5∶00,计算西12区的日期和区时。7.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吻合,为什么?
教师提升:日期的变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变更,即24∶00处,它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另一种是人为变更,即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人为变更,自西向东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减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加一天。
设计意图:日期变更线是本节课的难点,日期自然变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人为变更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笔者通过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东西12区之间实际相差24小时,所以东西12区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当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不是重点知识,理解即可,不需深挖。
教学环节六:总结提升
学生活动9:说出地方时、区时、时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表述出区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经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1.经纬线的铺垫很有必要,基本上学生缺失这些准备知识;
2.多次的学生绘图帮助学生解决了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
3.本节课运用数学数轴的知识做类比,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4.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不足之处主要有:
1.分组只是简单的同桌一小组,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整节课基本是教师给出指令,学生执行指令,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