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

2012-03-21 05:54冯莲谈倩倩赵梦洁刘超华王小平
长江蔬菜 2012年1期
关键词:潜叶蝇小蜂豌豆

冯莲 谈倩倩 赵梦洁 刘超华 王小平

豌豆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

冯莲 谈倩倩 赵梦洁 刘超华 王小平

豌豆潜叶蝇分布广,寄主多,近年来,该虫在长江流域为害日益严重,逐渐成为主要害虫。了解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及为害特点,能为防治该虫奠定良好基础。生产中,应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以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和自然天敌并举,以保证蔬菜品质及菜农收益。

豌豆潜叶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因其幼虫潜食作物叶肉而得名,又称油菜潜叶蝇、豌豆彩潜蝇,俗称夹叶虫、拱叶虫、叶蛆和串皮虫等。该虫几乎遍布全世界,在国内分布较广,目前除西藏、新疆、青海尚无报道外,其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豌豆潜叶蝇寄主较广泛,目前已记载的有21科77属149种,其中以豌豆、蚕豆、油菜、甘蓝、白菜和萝卜等豆科与十字花科植物受害较重。一般情况下,豌豆叶害率为50%~60%,留种茼蒿株害率高达100%,叶害率也有90%。在长江流域也逐渐从次要害虫转变成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蔬菜种植面积及蔬菜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为该虫提供了优越的越冬场所和充足的食料,该虫为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蔬菜品质及产量。因此,为了保证蔬菜品质以及菜农收益,现将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 mm左右,翅展6 mm左右,头部黄褐色,复眼红褐色。胸、腹部及足灰黑色,中胸、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翅透明,有彩虹反光。

卵:长约0.3 mm,长椭圆形,灰白色。

幼虫:蛆状,圆筒形,初孵幼虫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 mm左右,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长2.0~2.6 mm,长椭圆形,初化蛹时,体表呈鲜黄色,一日后逐渐变深。

1.2 生活习性

①成虫 成虫较活跃,取食、交配和产卵均在白天进行,受惊扰时会在寄主植株上爬行或在附近飞舞以躲避干扰。飞行距离较短,一般1 m左右。成虫在活动期间,多在寄主植物(少数非寄主植物)上吸食花蜜和水分,其寿命长短和繁殖力的强弱不仅与气候有关还与该虫取得营养的质和量密不可分。羽化后即绝食的潜叶蝇便会丧失生殖能力。该虫多在8:00~10:00交配,雌雄一生交配多次,每次短则5~10 min,长则30 min以上,受惊停止。雌虫交配后1~2 h乃至1天后产卵。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叶背边缘表皮,然后插入组织,再经左右摇摆,将刺孔扩大到0.6~1 mm,产1粒卵于其中,1头雌虫在同一叶片上一般只产卵1~2粒,产卵部位常在嫩叶叶背边缘。据统计,自然状态下该虫每天能产9~20粒,成虫期可产45~98粒。被产卵器刺破的地方,表皮和叶肉全部枯死,呈现出灰白色小斑。

②幼虫和蛹 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组织内取食叶肉,取食方向由叶边缘向叶中央部分逐步推进。随着虫体的增大,隧道逐渐变大。蛀道中,幼虫每隔一定距离便产下1粒细小、黑色、近圆形的虫粪,点状分布其中。潜道形状与叶片大小与为害虫量有关,叶片大、虫量少者则潜道弯曲少,否则弯曲多。幼虫共3龄,老熟后即在蛀道末端化蛹,化蛹时咬破末端表皮,使蛹前气门与外界相通,便于成虫羽化。

1.3 生活史

豌豆潜叶蝇有较强的耐寒力,国内主要受害区限于温带及寒带地区(年平均温度7~9℃)。同时豌豆潜叶蝇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较大,在15~26℃时,豌豆潜叶蝇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显著正相关,但28℃以上其卵、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明显减缓。成虫耐低温但不耐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5~18℃。幼虫适宜温度为20℃左右,但在22℃下发育最快,夏季气温超过35℃不能存活或以蛹越夏。

各地区发生世代不尽相同,潜叶蝇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18代,在太原地区发生5代,在苏北则发生8~10代。以洛阳地区为例介绍该虫发生与寄主植物的关系。一代幼虫(2月底3月初)较集中为害蜜源植物和越冬寄主,如豌豆和留种大青菜、油菜、莴苣等作物;二代(3月中旬至4月中上旬)为害范围蔓延至野生寄主,如苦荬菜、蒲公英、荠菜、野茼蒿等杂草受害严重;三代(4~5月)寄主范围最广,各寄主植物受害也最严重,形成为害高峰期,此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四代(6~8月)虫量逐渐减少;五代(9月底10月初)又有所上升,但为害较小一般不需防治。10月下旬后,该虫又在油菜、豌豆上繁殖为害,并陆续以蛹越冬。成虫则喜选择高大茂密的植株产卵,因此,长势好的田块受害更严重。

1.4 为害特点

此虫以幼虫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取食叶肉,可穿过中脉,造成较粗的不规则灰白色线状隧道,正反面均可见。为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叶片受害最重。叶片上的幼虫量有几头至几十头不等。严重时,叶肉全被吃光,仅剩上下表皮,受害株提早落叶,影响结荚,甚至使植株枯萎死亡。此外,幼虫还能潜食嫩荚和花枝;成虫吸食植物汁液后使得被吸处呈小白斑点,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品质和食用价值,观赏植物的观赏价值和菜(花)农的经济收入。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以消除越冬虫蛹,减少虫源基数。初春可重点控制一代虫源。豌豆、莴苣、大青菜为豌豆潜叶蝇一代的主要寄主,虫口密度最大,防治应以上述3种寄主为主要对象。在3种作物上同时防治一代,不仅可控制一代为害率,而且能明显减轻以后各代发生程度。该虫夏天喜在阴凉处的豆科等作物和杂草上化蛹越夏,如豇豆、菜豆、苦荬菜等,可人工摘除虫蛹,有针对性地清除杂草,减少越夏虫源。

2.2 药剂防治

①化学制剂 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虫潜食始盛期防治豌豆潜叶蝇,每667 m2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30 mL、90%敌百虫晶体200 g、虫螨光3 000倍液或毒死蜱2 000倍液,均有很好的防效,可控制豌豆潜叶蝇的消长,但应不断轮换使用或更新农药以防害虫产生抗性。以早晨露水干后 8:00~11:00时用药为宜,顺着植株从上往下喷,以防成虫逃跑,尤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叶片正面。

②生物农药制剂 虽然生物制剂的药效稍缓于化学杀虫剂,但其持效期长于化学杀虫剂,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特别适用于对化学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用0.3%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防治油菜潜叶蝇,药后11天的校正防效达95.69%;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防治油菜潜叶蝇,药后11天的校正防效达88.09%;用0.6%银杏苦内酯水剂1 000倍液防治油菜潜叶蝇,药后11天的校正防效达97.82%。

2.3 自然天敌

豌豆潜叶蝇喜冷怕热,春季发生早(3月开始发生),在植株下部取食产卵,且田间蚂蚁、寄生蜂(蝇茧蜂等)和瓢虫等开始在植株下部活动捕食,对该虫有较强控制作用。目前,以寄生蜂的研究较为深入,如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Zetterstedt)、潜蝇姬小蜂 (Dglyphus isaeaWalker)、攀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 新 姬 小 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对豌豆潜叶蝇有较强的跟随作用和控制效果。以南昌地区为例,豌豆潜叶蝇的寄生蜂种类有近20种,其中优势种4种,潜蝇茧蜂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豌豆潜叶蝇的主要天敌;对第二代豌豆潜叶蝇的作用最显著的则是潜蝇绿姬小蜂;第三代豌豆潜叶蝇的寄生率最高,以天敌潜蝇姬小蜂和凹面姬小蜂的作用最大。

冯莲,王小平(通信作者),谈倩倩,赵梦洁,刘超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省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电话:15872399971

2011-11-03

猜你喜欢
潜叶蝇小蜂豌豆
2020年天津地区水稻潜叶蝇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孟氏胯姬小蜂种群动态及寄生特性
鸡嗉子榕小蜂繁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食性关系
安图水稻潜叶蝇易发生气象条件及喷药气象适宜度模型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
水稻潜叶蝇综合防治技术
圈只虫子做“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