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丧葬习俗研究

2012-03-20 09:21赵泽洪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布朗族村寨墓地

杨 洪 ,赵泽洪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系,云南 普洱 665000)

布朗族源于古代的百濮系统,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隋唐时期其先民被称为“朴子蛮”、“望蛮”、“望苴子”,元代以后的史书中多称其为“蒲人”、“ 蒲蛮”。布朗族是云南较早的土著居民之一,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山区,临沧市的云县、镇康、双江、耿马和普洱市的澜沧、墨江、景东、景谷等县亦有分布。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具有下列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丧葬方式以土葬为主,火葬并行

布朗族的丧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但佛爷、和尚和村寨头人死后则行火葬。每个村寨都有一片固定的坟地,称为竜山。竜山森林茂密,树木野草繁盛,因为竜山上的树木人们不准也不敢砍伐,故十分茂盛。

西双版纳布朗族村寨墓地,从高处到低处分为三台,高处的一台是老年人的墓地,中间的一台是埋葬青壮年死者的,最低处的一台埋葬夭折儿童。此外还有一处专门埋葬凶死者的墓地以及另外一处专门埋葬难产而死的妇女的墓地。凶死者、孕妇难产而死者均不能与一般病死者埋在一起,且难产死亡的还要剖腹取出胎儿与母体分别埋葬在不同区域。据说如果不将胎儿从母体中取出区别埋葬,胎儿会变成恶鬼害人。僧侣死后不能与俗人埋在一起,故每个村子还有一块专门埋葬僧侣佛爷的墓地。[1](P101-102)这种将死者按年龄长幼和辈分来从高到低依次安葬的埋葬形式称为台葬。且因墓地范围的局限,日久天长以后,随着死者数量的增多,只能按照辈分在原有的墓地下葬,故又形成了叠葬的情形。在同一墓地往往埋葬着同一年龄层的许多尸体,不分男女重叠相垒。尸体一般头西脚东,不垒坟,无墓标和陪葬品,墓坑较浅。[2](P263)

60岁以上老人去世一般采取火葬。另外孕妇难产死亡的、在家上吊死去的等凶死者也必须实行火葬。死者家属从家里背柴禾到墓地架起柴堆,棺材抬到墓地后,将尸体从棺材内抬出来,头西脚东平放在柴堆上,由“召曼”或会武功的年长者持火把,先念经镇邪,接着点燃柴堆焚尸。棺材、担架及随葬品等同时烧毁。骨灰由死者家属扫成一堆,堆在原地,任凭风吹雨淋,不掘穴安埋。[2](P264)[3](P132)

布朗族是山地农耕民族,畋猎经济只是一项辅助性的活动,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土葬是农业民族的主要丧葬方式,所以布朗族的丧葬以土葬为主显得十分自然。僧侣、佛爷和头人实行火葬,这显然是受傣族丧葬习俗的影响所致。建国前,布朗族村寨大多受傣族土司统治,布朗族地区的小乘佛教亦是由傣族地区传入,故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中必然地遗留下小乘佛教和傣族风俗的某些历史痕迹。

布朗族一些村寨的公共墓地,死者按老、中、幼年龄顺序分别下葬,老人必须葬在墓地的最上方,有的学者认为这体现和表明了氏族制度下尊老敬老的习俗。布朗族村寨一般无夫妻合葬墓,这也说明其个体家庭建立和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4](P364)老人也往往采取火葬的形式,把老人的丧葬形式与佛爷、和尚和村寨头人的丧葬形式等同,以此表示老人不但生前受人尊敬和爱戴,死后也享有特殊的待遇和丧葬礼仪。双江邦协的布朗族老人死后,年轻人都争抢着为死者热水洗澡,换穿新衣和鞋袜,并把这看作是一件沾喜祈福的好事。[2](P265)

二、葬礼简朴,不重祭扫

布朗族丧葬较为简朴,一般人死后当日埋葬,也有停尸1~3日的。大多用竹棺装殓,只有少数人用木棺,也有不用木棺只用竹篾包裹埋葬的。亲属要为死者尸体沐浴、更衣,并用白布裹尸。墓坑较浅,尸体放入坑内后盖少量泥土,棺材连同抬尸的竹竿一起砍碎丢在墓坑上。不管什么人,也不管死于何种原因,埋葬后一律不垒坟。也不立任何标志。因为墓葬没有标志,所以挖坑时往往挖出之前埋葬的尸骨。

布朗族村寨死了人,全寨停止生产劳动一天。闻讯后亲戚及村寨成员都赶来帮忙。未成年者死亡,由家人简单安葬,相互也不必送礼。

布朗族葬后不重祭扫。在澜沧、景谷、思茅等地,一般都不供奉祖宗,只是在每年的佛教节日到佛寺念滴水经以示对死者的哀悼。[5](P837)而一些地方供奉祖宗亡灵的场所,是在家长卧铺的边柱上,由家长献祭,其他人不得碰触。到供亡灵处,必须先脱掉鞋袜。供奉亡灵,仅限于死者的下一代,即儿子供奉父母。[3](P134-135)

三、举行一系列烦琐的与死者灵魂的割断仪式,注重活人与死人灵魂的区隔

停尸期间,用茶叶、芭蕉果、饭团、腊条等东西捆在死人手上,并用一根白线拴在死人的大拇指上,泄出棺外。当抬棺材出门时,一刀把白线砍断,意思是死者从此脱离家庭,人走鬼亦走,斩断鬼魂的归路。打洛曼敬寨的布朗人在下葬前,要先由头人“达管”于寨中央祭祀寨神,同时用芭蕉叶包上草烟,“达管”将草烟割成两半,一半放在尸体边,一半由死者家属保存,表示断绝关系。若是夫妻一方先死,“达管”就割下死者的一撮头发交给其家属,表示断绝关系。[4](P363)

除了请佛爷念诵经文对死者亡灵进行超度外,还要为死者活着的家庭成员举行“康欢”仪式。“康欢”仪式显然是受傣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所谓的“康欢”就是关住活人的灵魂。据说死人离开人世时,会将活人的灵魂带走,使那些不该死的人也随之死去。所以当家里出现人死情况时,应将活人的灵魂关住,以免被死者带走。进行“康欢”时,死者家里的男女老少应把帽子、包头巾全脱下来放进饭甑内藏好并加上盖子,寄寓于关住灵魂。直到送葬结束后才能重新打开饭甑盖将帽子、包头巾取出来使用。[1](P102)

送葬时,“召曼”要站在阳台上高声呼叫:“寨里的活人听着,现在送的是死人,你们的灵魂不要跟着死人去。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要好好地住在寨子里。”下葬时,“召曼”用火把烧一下死者的头发,代表全寨男女老幼向死者最后告别。从墓地返回村子时,“召曼”应走在最后面,边走边念经驱鬼,并要为全寨人叫魂:“走吧,活着的人都一起回寨子去吧。竜山是很脏的地方,是死人在的地方,大家不要呆在这里,赶快返回寨子去。死去的人,我们全寨子都与你割断了关系,你千万不要带走活人的灵魂,你要是不听话,当心全寨人用枪打你!”从墓地返回来以后,“召曼”还要到寨心处作一次祈祷:“寨神呀,寨子里今天少了一个人,我们已经把他送进了墓地,让他和祖先们一起生活去了,请你保佑活着的人无灾无难,长命百岁!”[6](P103-104)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布朗族丧葬习俗中,既注意对死者灵魂的安抚与超度,又要通过一些仪式对死者灵魂与活人进行必要的区隔。对死者灵魂的处理办法,有请佛爷念经进行超度,也有安魂、抚魂的祷告和嘱咐,如尸体埋葬结束时,送葬的人还要在临别前一一向死者说:“你不要让人看见你,听见你,要静静地躺下,保护好你。”[6](P411)意思是叫死者的灵魂不要出来游荡。再有就是对死者灵魂进行必要的恐吓和威胁。而对活人灵魂的处理,一方面要用“康欢”的仪式把它锁住,不要让其受死者灵魂的牵连和骚扰。另一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活人与死者割断关系的仪式,表示活人已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再次要举行必要的叫魂念诵,让一些误被死者灵魂留住的活人灵魂回到村寨,回归现实生存。当然,这一系列烦琐的与死者灵魂割断仪式和活人与死人灵魂的区隔礼仪,更多的还是为了寻求一种必要的心理慰藉和相应的精神支撑。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辨证分析,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社会生活特别是丧葬习俗中受小乘佛教的渗透与影响较深

云南省各地的布朗族都先后接受了由傣族地区传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差不多每个布朗族村寨都如同傣族村寨一样建有佛寺。墨江景星、新抚和澜沧文东的布朗族,20世纪初之后有部分人开始信奉基督教,挖么、旧苦两地都建有基督教堂,有专业神职人员从事传教活动。景谷、思茅和澜沧芒景等地区的布朗族从明、清时期受傣族文化影响,开始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澜沧芒景、芒洪、打岗、打滚,景谷芒海、芒铁,思茅芒蚌、香官寨等地,都建造过规模较大的佛寺,一年中佛事活动比较频繁。[5](P837)布朗族地区的男孩一般都须进入佛寺做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佛教经典和民族礼仪文化。除了信仰小乘佛教之外,本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特别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较深。

在布朗族丧葬习俗中,凡是死了人,都要请佛爷、和尚来念经,对死者亡灵进行超度。丧事活动中,没有佛爷、和尚的参与是绝对不可以的。且佛爷、和尚和村寨头人死后的丧葬形式皆为火葬,这显然也是受小乘佛教的影响所致。布朗族每家祭拜已逝父母的方法,是用树叶包些饭菜送到佛寺里,请佛爷念《滴水经》。布朗族认为滴下去的水能入地,只有请佛爷念过经,所祭献的东西和人的虔诚之意亡灵才能享受到。没有念过经的东西,在半路上就被饿鬼们抢吃光了,被祭拜的亡灵吃不着。[7](P144)西双版纳州每个布朗族村寨有一块专门埋葬佛教僧侣的墓地,称为“坝教”,佛爷、和尚死后是不能与俗人葬在一起的,所以墓地也是分开的。[1](P102)

五、丧葬礼仪中有较为明显和浓厚的尊老敬老习尚

前面已论述了布朗族村寨公共墓地死者按老、中、幼年龄顺序分别下葬,不同年龄的人群分别葬在不同地方,且老人必须葬在墓地的最上方,这体现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习尚。

布朗族社会具有突出的家族性质特征,布朗语把家族称为“嘎滚”,是由一个共同祖先繁衍下来的父系亲属集团,即祖父母、父母、兄弟和媳妇及其子女所结合而成的人群,一般包括3代至4代男性成员以及他们的妻室和儿女。每一个“嘎滚”都有一个家族长,布朗语称为“高嘎滚”,其由家族内年龄最大的男性来担任,并不以财富多寡和能力强弱为任职条件,纯粹只取决于辈分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8](P104)“高嘎滚”的产生,说明布朗族社会确实存在着尊老敬老的习俗,且老人在家庭和家族事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布朗族的葬礼习俗中,不同年龄的死者,其丧事礼仪也不尽相同。5~6岁的小孩死后,用一些布或其他东西将尸体包好,把楼室的一块楼板拆开,从拆开处将尸体递到楼下再去埋葬;10~15岁的小孩死后,将尸体包好后用绳子挎出楼房外去埋葬;16岁以上的人死后,将尸体包好后由几个人用扁担抬出房门;50岁以上的人死后,将尸体用棺材装殓后抬到墓地。16~30岁的人死后,亲戚每家会送一碗米、一点钱,死者家属就把亲戚朋友送来的米做好饭给参加丧礼的人吃;30~50岁的人死后,家属可以杀牲来做菜;50岁以上的人死后,家属不能杀牲,而用牛皮做菜。[9](P224-225)

六、布朗族的一般丧葬礼仪

按照习惯,布朗族一经圈地围寨后,村民都要安住于村界内,死也要死在寨子里,这样村中人才会为其送葬。如果死在寨外,死者不得抬回村寨,只能就地安葬,而且村中人一律不为其送葬。忌讳人死时身旁无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死者临终时所住的房子或棚屋要拆掉,将拆下的木料拿到佛寺烧掉,且在原址不能再建造住人。一般人当天死当天埋葬,如果当天确定来不及埋葬,就用竹蔑笆裹好或用棺材放好,并派人守尸,忌狗、猫闯入,认为否则死者之鬼就会重新转世。在入棺前,忌死者穿金戴银,即使一颗纽扣或镶于死者牙齿上的黄铜片都不许死者带去。如果是第二天埋葬死者,出殡时间一般是凌晨5点钟左右,忌讳天亮后才出殡。埋葬时,一般是死者尸体头朝东、脚朝西,以便死者能走向西方的极乐世界。[9](P178-179)

双江邦协地区的布朗族,在父亲或母亲就要落气时,须靠在儿子尤其是长子的身上直至断气。死者落气后,家长要通知所有的亲戚。如果晚辈或较亲密的人未通知到,便认为主持丧事的人看不起他,多会责怪主持人。死者嘴里须放置一些碎银或金子,尸体用布包裹。死者是当家人,要拆下家里的一块板壁摆在死者身上。装棺前,第一层用二三米的白布覆盖棺底,第二层垫上红绸。一般说来,一个儿子买一块红绸,盖的越多越好,认为这是死者的面子。棺材木料平时已备好,届时现制作。[2](P265)

勐海县境内的布朗族,当亲友、寨人闻知死讯后都要去与死者告别。如果是长辈去世,前来告别的亲友要向尸体下跪磕头,然后抚摸死者的手和脚,嘴里说道:“你放心去吧,不要挂念我们啦。”他们认为,如果死者挂念谁,谁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待所有亲友告别完毕,死者的儿女便用温水为死者洗净躯体,换上寿衣,但寿衣不能用花布缝制,认为死人穿花衣会变成豹子出来伤害家畜。尸体入棺后要盖上一块白布,然后用茶叶、芭蕉、饭团、腊条等少许放在死者手上,再用一根白线拴住死者的大拇指,线头拉出棺外,当棺材抬出门时一刀把白线砍断,意思是死者从此脱离家庭了,人走魂也走了,斩断鬼魂的归路。棺材有竹棺、木棺两种。老人去世一般用木棺,年纪上50岁的老人,儿女就要为其做好一个木棺,认为这样对老人吉利,能延长老人的寿命。中青年以及少儿死亡的,一般不用棺材,而用现成的竹篱笆将尸体裹住用麻绳捆绑,放在竹竿担架上抬去安葬。每逢宗教节日,父母已死去的人家都要到寺庙祭祀,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升入天堂。[6](P131-133)

居住在临沧市云县地区的布朗族,正常死亡者都行土葬,因难产死去的妇女、传染病致死以及各种凶死者皆行火葬。吊丧的人要携带大米、鸡、羊作为丧赠。尸体要清洗换上新衣,口中放些许碎银,作为死者到阴间途中过河的费用,尸体装殓时,棺底铺垫棉花,尸体用棉絮裹紧,死者生前的衣物和生活用品要放入馆内一同埋葬,让死者到阴间使用。盖上棺盖后用松香油脂将棺材密封。成年人死后一般停尸不超过三天,小孩死后要当天埋葬。坟墓走向要对着远处的山顶,如果对着山洼处,认为死者的子孙后代会成哑巴。墓坑挖好后,先在坑底烧些纸钱,之后才将棺材平放入墓坑。棺材头朝北方,棺尾朝南,最后填土垒坟塚。一般坟头较高,坟尾较低。[6](P133)

普洱市思茅区竹林乡的布朗族,正常死亡的人要请佛爷来念诵佛经,超度亡灵,并选择吉日安葬,一般在死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下葬。非正常死亡的,如水淹死、自杀、他杀或患麻风病、神经病、难产、肺病等特殊疾病死亡者,都进行火化,并且不能埋在祖坟地。尸体入坑后,垒土塚为记,周围再用竹笆围起来,防止牲口践踏。最后死者家属要举行接亡灵回家供奉的仪式。过后一般都不再上坟扫墓、祭拜。葬礼规模由死者家的经济条件决定,家境好的要杀大牲畜祭亡灵,出殡时用竹片和纸扎成亭形纸房盛尸入葬。经济条件差的,只杀鸡祭灵,出殡时用竹篾蓆裹尸埋葬。[6](P134)

[1] 征鹏,杨胜能.西双版纳风情奇趣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 赵瑛.布朗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 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 陆建松.魂归何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 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思茅地区志 (下)[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6] 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7]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修订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8]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9] 谭晓健.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朗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布朗族村寨墓地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