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拍遍读 梁 衡

2012-03-20 06:53南北萍
文学自由谈 2012年3期
关键词:梁衡瞿秋白栏杆

●文 南北萍

关注梁衡的政治散文,是从《觅渡,觅渡,渡何处?》开始的。

多年的阅读经历后,很少再有文字像 《觅渡》这样,让我每读都欲落泪。这篇写瞿秋白烈士的文字,并不煽情,相反,充满了深沉而理性的思考,整体风格沉郁悲怆。作者在六年里三访“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对瞿秋白曾身为党的领袖、文学成就卓尔不凡、才华横溢,却于才未尽、功未成的三十六岁年华从容就义的悲剧人生,以秋白故居前的“觅渡”地名为切入点进行了执著的探求追寻。从怎样看待生,写秋白的生命价值和以“珠玉之身”为民族大众自我牺牲的无私高尚;从怎样对待死,写秋白的深明大义和理性冷静地为了认准的主义赴死的勇敢和英雄气;从怎样看待名,写秋白的诚实坦荡、彻悟超脱。层层递进又绵密深刻的剖析,将瞿秋白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大才未展的遗憾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的思考还远不止此。围绕后人悲秋白“生乱世而才不得用,处困境而志不得逞”的两个“悲结”,进一步探究瞿秋白这个人物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怀才不遇令人惋惜,但秋白是为了民族大众的政治理想自愿放弃了展才之机;壮志难酬令人抱憾,秋白却是被自己人的内部斗争所害,是“被母亲推出怀抱的孩子”,从以上两方面,揭示了忠心不被理解是造成瞿秋白悲剧人生的最根本原因。文字如血气凝成,又如金石鸣响,读之令人难抑悲凉和激愤之情。最后以“哲人者,宁肯舍其身而成其心。秋白不朽”结束全篇,余韵不绝。1996年6月完成的《觅渡》,于1998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并广为青少年和各阶层读者喜爱,足证其价值。

或许正是《觅渡》的成功,让梁衡转向了政治散文为主的写作。在1998年6月完成的《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一文中,他阐明了这样的观点:政治者,天下大事也。大题材、深思想在作品中见少,必定导致文学的衰落。什么事能激励最大多数的人?只有当时当地最大之事,只有万千人利益共存同在之事,众所瞩目,万念归一,其事成而社会民族喜,其事败而社会民族悲。以此为鉴,他由前期以挖掘山水之美为主的山水散文写作,转向后期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的政治散文写作,成为政治散文写作的先行和佼佼者。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一身的杰出人物,也是梁衡最为倾心、笔下出现最多的人。在《梁衡理性散文序》、《文章为思想而写》等文中,多次提到范仲淹和其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应该说,范仲淹代表着梁衡为政、为文、为人的人生理想,作者与这位古仁人的代表人物心心相印,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借写范仲淹,传达了自己的精神、理想、抱负、追求。在《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中,从明代嘉靖年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在城外云门山顶石壁上刻下的巨大“寿”字,写到位于城西的范公祠,形、事、情、理交融,让读者在了解范仲淹忧国忧民、实践自己处世治国之道而鞠躬尽瘁一生的同时,充分认识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抒发自己对这千古长叹震悟大千、激励匡正无数仁人志士、仕人官宦的由衷感佩之情,并最终提出: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再次归到范公的名言大理,以范仲淹的永恒和刻“寿”字人的湮没的对比结束全文,如空谷足音,留下发人深省的回荡。令人有些迷惑的是,或许是出于全文谋篇布局和气韵贯通的考虑,作者在他处多次提到的代表范仲淹人格思想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重要内容,竟然在全文中没有出现,令人稍感遗憾。

如果说,诸葛亮,范仲淹,林则徐……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功在当代烛照千秋的人物,在梁衡笔下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地鲜活起来,正符合了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的散文观,因而胸中丘壑笔底波澜,成为其“大题材、深思想”散文美的经典,《把栏杆拍遍》中的辛弃疾或许只是个壮志难酬的英雄。对辛弃疾,梁衡同样倾注了深刻的思考和热情,作出了独到而精准的解读。

栏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从李后主《浪淘沙》词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到岳飞《满江红》词中的“凭栏处,潇潇雨歇”……栏杆在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怀抱“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士子文人思考、寄望、进退取舍的象征,也是其“国运系心,重责在身的煎熬之感”、焦灼的忧国忧民之心的重要生发和宣泄之物。生于朝廷软弱无能、只求退让求和以保苟全的南宋,却上马能领军、挥刀能斩贼、热血忠心的辛弃疾,因不合时宜而屡屡见弃于朝廷,忠心被践踏,报国无门,更是在词作中赋予了栏杆更深的寓意,使栏杆成为其焦灼中的一片忠君志、爱国心的宣泄对象。梁衡独具匠心地选取了辛词《水龙吟》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栏杆拍遍”这一意向作为切入视角,把辛弃疾一心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却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无奈里蹉跎岁月,于“栏杆拍遍”后,“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期盼、失意、辛酸、悲愤剖析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叙事知人论心,论情激荡充沛,最终上升到对辛弃疾独特而悲壮人生的理性解读,同时推论,正因此,才使辛词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成就了辛弃疾“豪放派”词宗地位。这篇文章被选入教材,并有不同版本的梁衡文集以“把栏杆拍遍”命名,成为梁衡倡导的政治散文追求形式美和思想美高度统一的又一经典之作。

如果说,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赖于广博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唯物主义史观,以及对民族精神和人性的洞悉,那么,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当代伟人的解读,尚需具备直面真理的勇气和联系解决现实问题的卓识。长期工作在新闻领域,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在这类题材的写作上显然有着一般作者没有的高远见地和思维优势。《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从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六个方面,透彻论述了周总理的六个“大无”,得出“说到底是一个无私”的结论。而笔锋一转,写总理“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再以大爱、大德为主展开,总结出周恩来之所以感人至深、感人至久,是因为其巨大的人格力量。大无大有的对比,如用文字造就了一尊雕塑,使周总理和他的高尚人格、无私品德、至诚大爱血肉丰满地矗立在人们面前,体现了梁衡深刻思考后独辟蹊径的创造。而每一方面的论述,皆融事、情、典、理于一炉,纵横捭阖,鲜明生动,使文章有着动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感染力。

从青史如镜中的古仁人到大情大理中的当今伟人,从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传统的忧国忧民之思到党的诞生、发展和如何永葆基业长青,梁衡的政治散文可谓充分展其政论散文家之所长,成为此中翘楚。其语言凝练如珠玉,感情奔放而有度,论事绵密生动,事例信手拈来,却恰如其分,如《大无大有周恩来》中某地方小官在作者办公室官架搭得十足的描写;议论言之有物,一唱三叹,如《觅渡》中关于瞿秋白命运的三个“如果”……在此基础上的说理,自然水到渠成,更兼哲思隽永,字字珠玑。

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瞿秋白、周恩来……不难发现,梁衡选择书写的对象身上有着共同的东西,即一种让后世永远缅怀的自尊自强,无私无畏,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贯穿古今,烛照千秋,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正因此,梁衡先生的这些文字,读来常有一股令人“栏杆拍遍”的英雄正气于胸臆间驰骋纵横。

猜你喜欢
梁衡瞿秋白栏杆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韭菜坪记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高速公路手动栏杆智能化改进方案设计
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高速公路自动栏杆机技改方案探析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