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玉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 渭南714000)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明确了制约教学方法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和教学方法功能发挥的因素,才能科学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1)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去进行社会常识和生产技能的传授;进行教学的工具只有人类自己的自然器官,如口、耳、手、眼等,知识的积累只能靠头脑的记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了书写工具和文字,使人类在交流思想和传授知识方面,一下子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人类积累知识不仅依靠头脑,而且更多地依靠人类创造的文字和书写工作,使信息储存一下子扩大了不知多少倍.有了文字就可以保证人类更好地积累与总结经验,使人类的知识更加丰富与扩大,使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得以普遍采用.从此教育规模扩大了,效率大大提高,这是第二次变革.生产的继续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提供直观教育,这使教育的途径不再限于语词,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史上的第三次变革.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多种新型的现代化教育工具运用到教学中来,如将幻灯、电影、电视、广播、扩音、录音、录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直接用于教学,就使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改变,使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学工具的改进,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使人类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社会更快的进步.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学方法的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带来方法上的特点.例如:封建社会里学校教学方法一般具有被动的、呆读死记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教学方法则带有自由化性质,社会主义社会里学校教学方法,在计划性、组织性方面较强等.
(3)教学方法受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制约.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地主阶级培养驯服的臣仆,它的教学内容是封建的伦理观念,它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离经叛道的自由思想.因此,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脱离实际,鹦鹉学舌的呆读死记、机械背诵.资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政治活动的统治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工人.它的教学内容除了灌输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念外,一些自然科学列入了教学计划,有些学科与生产直接联系.因此,资本主义的教学方法与封建主义的呆读死记、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许多学科中出现了演示、实验等方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教育上也出现了为之服务的形形色色的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由于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需要,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因而,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和企业管理等应用技术学科中,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不少的革新,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吸取的东西.但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仍然是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所以在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学,其中有不少方法是我们必须抛弃的糟粕.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学好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一切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抛弃其不利于我们的东西,创造适合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1)课程改革的影响.当代围绕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编制上,提出要从过去以掌握客观事实材料、结论为主的体系转向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主的体系,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随之改革.
(2)教学媒体的不断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日益精巧复杂.当代在教学领域中已普遍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3)教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和学说的体现.它融合于教学理论体系之中,受教学理论制约.“一定的教学方法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理论.”[1]了解教学方法所依存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掌握各教学方法的属性、特点及其实施要领.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经验主义的感觉论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他的大教学论体系.从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的理念出发,提出了直观教学的思想,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进一步发展这种感觉论.他们十分强调直观教学,视演示法为理想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基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论体系,提出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体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二十多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布鲁纳以其“知识结构”论为指导,相应提出了发现教学法.“知识结构”的出现又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想.可见,教学方法依存于教学理论,是以教学理论所左右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互动交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媒体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同时,这四个因素也构成了影响教学方法效果发挥的实体因素.
(1)教师.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使教学方法的效果得以正常发挥,必须明确教育任务,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善于处理好教材、教学工具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掌握自身的特点,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性能和要求.否则将影响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
(2)学生.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的互动交往中,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一切工作,比如:讲授教材新内容,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作业练习等,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把教师讲解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把知识在应用中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方法效果发挥的一个因素,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生理发展水平,是使用某一具体方法的重要依据.脱离学生具体心理与生理条件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3)教材.“教材从来是影响教学方法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变量.有什么样的教材,相应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的改革都对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影响.”[2]每一学科的每一具体内容,都有其具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逻辑要求.一种方法,只有当其适应于教学内容的这种逻辑要求时,才堪称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必须同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考察.
(4)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运行,需要一定的教学媒体做支撑.比如实验法的支撑基础是实验仪器,演示法的支撑基础是图片、仪器、模型、实物等.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发挥.
(1)世界观.教师和学生的世界观状况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发挥有制约作用.对教学过程诸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必然导致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确立与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以相应的世界观方法为前提.科学方法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
(2)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学工作者针对教学问题,在不断寻求更深入更切实回答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思考.”[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思想对教学方法的运行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是影响教学方法功能发挥的核心因素.“教学思想是教学方法体系内部最活跃的因素,它贯穿于其他各要素之间,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调节着教学方法有目的的、有规则的、整体的运动.”[2]教学中的各种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效果截然是不同的.许多教学方法,都包含着启发性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启发性因素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若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反之,若以注入式思想为指导,同样是一种方法,却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收器和记忆器.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或个性心理特征.”[4]就教学活动而言,能力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能力与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自学、动手、自我评价等能力.“师生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方法功能发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实体要素.它产生并紧紧附于师生这个实体之上,它是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是达到系统内部各要素最优组合的根本保证.”[2]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能力,才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作用.如有的教师形象思维水平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现象和事实描绘得生动具体,然后从所讲事实出发,由浅入深地讲演道理;而有的教师不善于用生动的、具体的语言描述,但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在直观教具的配合下能有效地讲清理论.有的方法虽然好,但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能力条件,自己驾驭不了,就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1]唐燕儿.浅谈教学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108 -110.
[2]田慧生.从教学方法的要素结构看我国目前的教学方法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7,(1):30-34.
[3]杨晓.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背景、特征与理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2-156.
[4]刘如平.普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