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系治理研究最新进展探析

2012-03-20 01:38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专用性契约不确定性

陈 灿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

一、引 言

人本主义范式下的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是一个与科学的、经济的、正式的契约治理(contractual governance)相对的概念,能够较好地解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战略联盟、企业网络等新现象,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关系治理研究源自麦克内尔(Macneil)提出的关系契约理论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的双边治理结构观。早期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均围绕信任等概念来探讨关系契约和关系治理,他们认为缔结关系契约本身就是一种治理,因此,在早期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关系契约和关系治理这两个概念的界限比较模糊。而自本世纪以来,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对关系契约和关系治理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学者运用博弈论方法专注于研究关系契约的“自我履行”(self-enforcement)等问题,而管理学者则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专注于研究关系契约的治理问题,明确区分了关系契约和关系治理,并逐渐聚焦于关系治理研究。

近年来,管理学者主要关注关系治理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三方面。在内涵方面,学者们把目光聚焦于关系治理的构成维度,但尚未达成共识。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从更为细致、深入的角度分析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对关系治理的影响;在影响效应方面,学者们从仅仅关注关系治理对交易绩效的作用转向关注关系治理对创新、知识转移和获取等有助于建立竞争优势的因素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国外关系治理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着重分析关系治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效应,以期为深化关系治理研究提供启示。

二、关系治理的内涵

自Macneil提出关系治理的概念以来,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社会学者遵循“社会人”假设,认为关系治理仅由社会规则构成;经济学者仍然坚持“经济人”假设,认为关系治理仍然涉及算计性的合作,是交易双方基于声誉机制进行重复博弈的结果;而早期的管理学者则认为关系治理的重点在于交易双方合作过程中的共同行为表现。尽管角度不同,但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关系治理是指运用不同于正式契约的关系性手段来保证不完全契约的顺利履行(Grandori,2006)。在此观点基础上,现在的管理学者大多综合了社会学和早期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关系治理构成维度。

一些学者认为关系治理仅由内在规则构成。例如,Gençtürk和 Aulakh(2007)认为,关系治理就是由信任、承诺和灵活性三类规则构成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关系治理仅由外在行为构成。例如,Claro等(2003)认为,关系治理仅仅是指交易双方联合行动和联合解决问题,而信任等社会规则则是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在上述学者的研究中都同时出现了内在规则与外在行为这两类因素,不同的只是他们把哪些因素划入关系治理的范畴。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第三种观点:关系治理同时包含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两个维度。例如,Grandori(2006)认为,内在规则容易导致僵化,而通过不断调整外在行为可弥补内在规则的缺陷,进而保持交易治理的灵活性,因此,关系治理须同时包含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两方面。

在实际测度研究中,学者们大多立足于关系治理的构成维度把关系治理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再来研究关系治理。例如,Wang和 Wei(2007)认为关系治理包含信任、承诺、协调和联合解决问题四个变量,然后他俩把这四个变量合成一个总的关系治理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Poppo等(2008b)在测度关系治理时,认为关系治理包含合作、分享目标与计划以及信任三方面,然后采用三个测项来合成总的关系治理变量。而Fink等(2009)则认为关系治理由冲突解决(conflict resolution)、关系聚焦(relational focus)、权力使用限制(restraint on power use)、团结(solidarity)、角色完整性(role integrity)、相互依存(mutua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七个要素组成,然后采用29个测项来表述这七个要素,进而合成总的关系治理变量。

总体而言,管理学研究中的关系治理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复杂的变量,由多个因素构成,其测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显示出学者们对关系治理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如前文所言,笔者认为,将关系治理概括为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两个维度,能够较好地涵盖绝大多数学者提出的“关系治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化这两方面因素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关系治理概念。

三、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

(一)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

当前社会的商业交易中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环境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其中,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交易外部因素的不可预测性(Joshi和Stump,1999);而行为不确定性则是指交易伙伴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常被定义为评估交易伙伴行为的难度(Cannon等,2000)。环境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均可通过影响交易双方的行为来影响交易的关系治理。下面,我们分别对环境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研究进行评介。

1.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早期关于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呈负相关关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呈正相关关系(Joshi和Campbell,2003)。

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呈负相关关系的观点。例如,Sutcliffe和Zaheer(1998)针对308位管理者进行的一项有关交易不确定性的实验研究表明,管理者保持与其下游企业紧密联系的意愿与环境不确定性呈负相关关系,从而间接说明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负相关。Kim(2001)利用144家美国工业企业及其286家产品分销商的数据,运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企业与其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性交易,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与分销商的承诺程度(用来衡量关系治理)呈负相关关系。

但是,很多学者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呈负相关关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Cannon等(2000)采用来自美国采购管理协会的396宗买卖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情境下治理模式的绩效,他们运用实证研究法发现,当环境不确定性高时,契约治理是不充分的,因此,他们建议加强关系治理来防范机会主义。Joshi和Campbell(2003)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为了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卖方会投资新技术、学习新的生产工艺以便于买方有效应对环境变化,这样买方通过购买卖方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然后,他们以221位来自制造业企业的采购经理为样本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虽然技术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负相关,但原材料市场的不确定性却与关系治理正相关。Carson等(2006)采用125起组织间新产品开发合作案例的相关数据,同样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契约治理缺乏灵活性,因此难以有效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事后调整问题,而关系治理中的信任等内在规则则能提高事后调整的灵活性,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变动的环境。Poppo等(2008b)针对中国361起买卖交易的研究表明,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管理者更加依赖关系治理。

还有学者首先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细分,然后再考察细分后的各类环境不确定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例如,Poppo和Zenger(2002)把环境不确定性细分为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然后利用来自服务业的285位企业信息服务部门经理的调查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方差法和方程估计得出技术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正相关的结论,但是当他们引入资产专用性与技术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后,研究发现交互作用变量与关系治理负相关。Eriksson和Sharma(2003)首先把不确定性分为背景不确定性(contextual uncertainty)、决策不确定性(decision-making uncertainty)和关系不确定性(relationship uncertainty)三种,然后采用针对145家瑞典银行下属支行的行长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决策不确定性和关系不确定性均对关系治理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而背景不确定性通过影响决策不确定性和关系不确定性对关系治理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

2.行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除了行为不确定性这个概念外,学者们还采用环境模糊性①(environmental ambiguity)、绩效测量难度(difficul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以及绩效模糊性(performance ambiguity)等概念来表征评估交易伙伴行为的难度(Poppo和Zenger,2002;Carson等,2006;Poppo等,2008b)。Vandaele等(2007)在文献回顾中把上述概念统称为行为不确定性,本文遵循Vandaele等(2007)的研究来界定行为不确定性。

行为不确定性导致事前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很难事前确定契约应该包括哪些监控行为,或者事前详细具体地规定每位交易合作伙伴应该承担的角色以及责任。根据这一逻辑,早期研究认为在行为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契约治理往往失效,因此,交易双方应该更多地采用关系治理(Poppo和Zenger,2002)。然而,行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的正相关关系并未得到后续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持。不少研究得到行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无关或负相关的结论。例如,Poppo与他人合作的系列研究除了考察环境不确定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外,还研究了绩效测量难度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但是他们前后两次得到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Poppo和Zenger(2002)研究发现,绩效测量难度与关系治理水平无相关关系;但Poppo等(2008b)却研究得到绩效测量难度会削弱关系治理的有效性的结论。Carson等(2006)针对新产品开发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行为不确定性越高,交易双方就越应更多采用契约治理而不是关系治理。Vandaele等(2007)则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提出行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负相关。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加强对系统思维理论应用势在必行,其不但能够加强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还能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加大对系统思维理论应用力度,让其存在的实效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化.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交易的产品是无形的、以人为本的,且产品购买与生产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事前很难评估交易伙伴的行为绩效,且事后也很难及时测量交易伙伴的行为绩效,因此,服务业背景下的行为不确定性比在制造业背景下的更高(Brouthers和Brouthers,2003)。因此,为数不多的行为不确定性研究均以服务业为背景。环境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服务交易治理产生相反的效果(Poppo等,2008b):在变化较多的环境中运用契约治理需要不停地重订契约,这将引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灵活的关系治理比契约治理更加有效;而在难以评估交易伙伴行为绩效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在事后根据绩效表现对交易伙伴进行有效的奖励或惩罚,关系治理的效果反而被削弱了,此时需要采用更加细致的条款来规定各种可能的行为表现,由此,环境不确定性会强化关系治理而弱化契约治理,而行为不确定性则会强化契约治理而弱化关系治理(Carson等,2006)。但是总体而言,有关行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关系的研究仍然很欠缺。

(二)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

战略联盟、供应链等各种组织间合作均需要交易双方进行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投资,由此资产专用性也是影响关系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交易中的专用性资产能够起到质押作用,会增强交易双方的合作意愿。Poppo等(2008b)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资产专用性又弱化了关系治理与交易绩效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目前的相关实证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例如,Sheng等(2006)以美国农业机械行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交易双方实力和地位不对等时,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呈负相关关系。

即使把资产专用性分为物质资产专用性和非物质资产专用性(包括人力资产专用性、知识资产专用性和无形资产专用性)两类后,也未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Claro等(2003)针对荷兰花卉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物质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正相关,而无形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不存在相关关系。但Hoetker和 Mellewigt(2009)得出了几乎相反的实证结论。他俩以德国电信业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最优配置取决于专用性资产的类型,契约治理与物质资产相匹配,而关系治理则与知识资产相匹配。

实证研究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使得一些学者提出资产专用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很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不确定性。Poppo和Zenger(2002)的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并不直接影响关系治理水平,但在引入技术不确定性与资产专用性的交互作用后,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呈正相关关系。Vandele等(2007)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对卖方资产专用性与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即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卖方资产专用性对关系治理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一些学者还分别考察了买方资产专用性和卖方资产专用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例如,Joshi和Stump(1999)从理论上分析认为,由于存在专用性投资,任何一方都不易转向另一种交易关系,所以交易双方都愿意发展关系治理以确保将来的合作。然后他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买方和卖方同时进行专用性投资才能提高关系治理水平。Vandaele等(2007)则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多数研究中的资产专用性主要是指卖方资产专用性而不是买方资产专用性,然后他们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发现,卖方资产专用性和买方资产专用性都能够提高关系治理水平。

从现有研究来看,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治理机制选择的作用以及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仍然是众说纷纭。未来可考虑从买卖双方不同角度或引入中介变量来阐释资产专用性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以期深化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四、关系治理的影响效应

综观现有文献,关系治理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交易绩效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前者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关系治理的绩效表现,而后者主要从战略管理学角度考察关系治理的绩效表现。下面,我们从交易绩效和竞争优势两方面来阐述关系治理的影响效应。

(一)关系治理与交易绩效

学者们普遍认同关系治理与交易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有研究表明,关系治理会对长期的交易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将会比企业单独行动产生更大的绩效效应(Poppo和Zenger,2002)。即使在短期的合作中,关系治理也能促进交易绩效的提高。Ferguson等(2005)对来自加拿大、德国和法国的79家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及其36个主要投资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科技新兴行业,尽管从时间上尚不足以形成一种团结和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但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快速发展且维系时间相对较短的合作关系也会受益于关系治理,即关系治理水平越高,交易绩效就越高。

最新的相关研究把重点放在关系治理与交易绩效之间的调节因素(如交易历史、组织规模)上面。Poppo等(2008a)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交易历史越长,就越可能形成一些僵化的惯例,这样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过时,进而使得交易绩效下降。然后,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交易历史和行为不确定性一样,会弱化关系治理对交易绩效的正向影响。Fink等(2009)以372家美国造纸厂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组织间交易中,客户规模会影响关系治理和交易绩效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他们分别从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面设计了四个绩效变量:供应商送货延迟率、供应商产品缺陷率、供应商通过提供产品对客户生产管理带来的改进以及供应商通过知识转移对客户生产管理带来的改进,然后采用小客户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供应商送货延迟率和供应商产品缺陷率均与关系治理显著相关,但是关系治理对小客户的生产管理改进没有影响;而采用大客户数据研究发现,供应商送货延迟率和供应商产品缺陷率与关系治理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是关系治理对大客户的生产管理改进具有显著的影响。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在考察关系治理的绩效效应时,学者们往往会同时研究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的关系,并且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替代观、互补观以及两者既替代又互补的观点。替代观认为,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此,它们的关系也是相互替代的:正式契约隐含不信任而关系治理必须基于信任,良好的关系治理会减少对契约的需求,而完善的契约则会削弱关系治理(Bachmann,2001)。互补观认为,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这两种治理机制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两者都不能完全替代对方。Lazzarini等(2004)运用实验研究法对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他们请102名MBA学生扮演买卖双方,按照设定的不同条件进行重复博弈,研究发现综合采用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会比单独采用一种治理机制产生更好的交易绩效。最新的研究(如 Woolthuis等,2005;Tiwana,2010;Huber等,2011)则从替代与互补两个对立的观点中找出了第三种可能的关系: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既相互替代又能互补。Tiwana(2010)将契约治理分为行为控制机制和结果控制机制两个方面,然后以120个外包的系统开发项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关系治理与行为控制机制是互补关系,而与结果控制机制是替代关系。

鉴于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之间存在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一些学者提出交易双方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综合采用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来提高交易绩效。Cannon等(2000)和Ferguson等(2005)指出在服务业中关系治理比契约治理显得更加重要,并且研究发现,当没有很好地运用关系治理而仅利用详细的契约进行交易治理时交易绩效会下降。Carson等(2006)研究发现,关系治理适用于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境,而契约治理适用于行为高度不确定的情境。Olander等(2010)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了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在研发合作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分析四家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在研发合作中虽然都发挥作用,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因不同的合作阶段而异:在探索阶段关系治理甚至可能替代契约治理;在发展阶段两种机制相互补充;而在最终确定阶段,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都发挥作用,但是契约治理的作用更加显著。

(二)关系治理与竞争优势

关系治理的灵活性特别有助于组织间的创新、知识的转移和溢出,因而能够帮助参与战略联盟、企业网络等的组织形成适应全球经济高速变化的独特的竞争能力。下面,我们从创新和知识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关系治理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1.关系治理与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在组织内和组织间发展和保持竞争力,必须改善流程和刺激创新。Grandori(2006)指出,组织间创新可能面对两大问题:创新知识欠缺以及交易双方的知识分布不对称。这两大问题均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并且采用在传统企业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资产专用性投资、人力资产专用性投资、权力等手段来应对创新不确定性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关系治理机制应对创新不确定性的效果则非常显著(Grandori,2006)。

Mahnke和Özcan(2006)指出,创新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进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组织间合作常常不涉及企业的核心能力,然而通过关系治理,组织可外包创新,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而获得核心能力。Keast和Hampson(2007)基于一个组织间创新网络案例考察了关系治理的形成与运作过程。他俩研究发现,创新网络使用了混合治理模式,即同时采用科层治理、市场治理与关系治理,但是关系治理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治理机制。同时他俩指出,在这一案例中,创新组织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与科研机构,因此与一般的组织间双边关系治理不同;关系治理使此前相互竞争的组织结合在一起,运用各自的创新能力,分享知识并获得竞争优势。Pietrobelli和Rabellotti(2011)则通过理论分析和来自全球各行业(如中国台湾的电子业、南非的酒业等)的经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一体化,组织间的关系治理在获取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重要:基于关系治理的全球价值链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结构完善、有效的创新体系。

总体而言,学者们比较认同关系治理对创新具有正向作用的观点,但有关关系治理与创新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未来研究可关注关系治理在哪些条件下有效以及企业在哪些时候且要怎样运用关系治理来寻求与外部伙伴的合作创新(Mahnke和 Özcan,2006)。

2.关系治理与知识。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关系治理有助于知识的转移和获取。Joshi和Campbell(2003)以制造业企业的采购经理为样本研究发现,供应商的知识转移与关系治理正相关。Li等(2010)研究了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对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影响。他们通过考察168家中国企业的外国子公司从当地供应商处获取知识的情况研究发现,各种关系治理手段都能促进知识的获取,即当外国子公司和其供应商的目标比较一致时,外国子公司同时获取高水平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外国子公司与其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会促使其获取更高水平的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而外国子公司通过主要供应商进入当地的供应商网络能够获取更多的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式契约仅起到补充作用,它有利于显性知识的获取,并促进关系治理对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正向作用。Pietrobelli和Rabellotti(2011)采用来自全球各行业(如中国台湾的电子业、南非的酒业等)的数据,通过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经验发现关系治理能够有效地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除创新和知识视角外,学者们还研究发现,关系治理还可能通过其他方面提升竞争优势。例如,McEvily和 Marcus(2005)研究了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治理对建立环保竞争力的影响,他们收回234份供应商的调查问卷,采用案例研究法发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治理水平越高,就越有助于其提高防止污染的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Wang和 Wei(2007)以150家中国台湾企业为样本,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的治理问题。结果表明,在变动的环境中,关系治理有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供应链灵活性,进而提高竞争力。

五、小结与展望

在人本主义思想日益盛行的管理学研究领域,关系治理研究已经从最初的边缘化研究向主流研究迈进。从本文回顾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关注人文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尽管相关研究仍然十分零散,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非常活跃的,不断涌现新的观点和成果。综观当前关系治理研究现状,针对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后续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深化。

第一,进一步深化关系治理构成维度研究。尽管有不少研究已经分析了各种关系治理构成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关系治理的构成维度分为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各自有怎样的作用机理,以期更加深入和规范地探讨关系治理的内涵。

第二,关注交易治理模式的选择研究。前文回顾已经指出,影响交易治理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现有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尤其是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一些关键因素对关系治理的影响仍然是模糊的。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何在?尚未有研究对此进行解释。未来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关系治理的制约因素,兼论契约治理的适用性问题,为组织间的交易治理提供对策。

第三,深化关系治理影响效应研究。对关系治理在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作用的研究仍然比较少,现在却是亟需此类研究。以农业领域为例,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治理可能影响企业的环保竞争力,从而影响食品安全问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考虑与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相结合,以便设计出更好的交易治理模式。

第四,拓展多行业的关系治理研究,并进行多行业的比较分析。随着全球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不确定性、高资产专用性与创新已经成为大多数行业的常态,这些情况特别适合运用关系治理进行研究。现有关系治理研究已经关注制造业、IT业、服务业、农业、金融业等众多行业,并且对这些行业出现的一些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一些研究还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治理进行比较分析(Vandaele等,2007)。然而,目前这样的跨行业比较研究仍然不够,未来可进一步采用关系治理来解释不同行业中出现的联盟、长期合作、企业网络等新现象,并归纳出关系治理的行业适用规律,从而推动关系治理研究的深化。

第五,深入开展本土化关系治理研究。我国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此背景下,我国管理者在实践中往往倾向于采用关系治理而不是契约治理。事实上,已经可以看到不少华人学者的研究(如Li等,2010),这些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关系治理在程度和特点上都与外国企业相异。未来可从我国特有的管理实践中探索更多的关系治理规律,并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理论指导。

注释:

①Carson等(2006)提出的“环境模糊性”概念是指即使可以准确地预测交易伙伴的行为,却因为环境的模糊性,导致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从而无法确切地评估交易伙伴的行为,因此也指交易伙伴的行为绩效难以评估。特别指出的是,Carson等(2006)又把通常的环境不确定性称为“环境变动性”(environmental volatility),因为环境不确定性通常指环境变化快或环境的变化不可预知。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定义,如Joshi和Stump(1999)、Claro等(2003)。

[1]Bachmann R.Trust,power and control in trans-organizational relation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1,22(2):337-365.

[2]Brouthers K D and Brouthers L E.Why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entry mode choices differ: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factors,risk and tru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5):1179-1204.

[3]Cannon J P,et al.Contracts,norms,and plural form govern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180-194.

[4]Carson S J,et al.Uncertainty,opportunism,and governance:The effects of volatility and ambiguity on form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5):1058-1077.

[5]Claro D P,et al.The determinants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How to manage business relationship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8):703-716.

[6]David R J and Han S K.A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39-58.

[7]Ferguson R J,et al.Contractual governance,relational governance,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firm service exchanges:The influence of boundary-spanner closenes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5,33(2):217-234.

[8]Fink R C,et al.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exchange choices of small-,medium-and largesized customers[J].Journal of Targeting,Measurement & A-nalysis for Marketing,2009,17(1):39-53.

[9]Gençtürk E F and Aulakh P S.Norms-and control-based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er-distributor relational exchang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7,15(1):92-126.

[10]Grandori A.Innovation,uncertainty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6,13(2):127-133.

[11]Hoetker G and Mellewigt T.Choice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Matching alliance governance to asset ty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0):1025-1044.

[12]Huber T L,et al.Governance mechanisms as substitutes and complements—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contractual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A].Kotlarsky J,et al(Eds.).New studies in global IT and business services sourcing[C].France:Springer-Verlag,2011:46-65.

[13]Joshi A W and Campbell A J.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on relational governance in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s:A contingency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3,31(2):176-188.

[14]Joshi A W and Stump R L.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specific asset investments on joint action in manufacturer-suppli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ciprocal asset investments,uncertainty and trus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3):291-305.

[15]Keast R and Hampson K.Building constructive innovation networks:Role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2007,133(5):364-373.

[16]Kim K.On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conditions on distributor commitment and supplier commitment in industrial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1(2):87-99.

[17]Lazzarini,et al.Order with some law:Complementarity versus substitu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arrangements[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Organization,2004,20(2):261-298.

[18]Li J J,et al.Relational mechanisms,formal contracts,and lo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by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4):349-370.

[19]Mahnke V andÖzcan S.Outsourcing innovation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6,13(2):121-125.

[20]McEvily B and 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1033-1055.

[21]Mesquita L F,et al.Comparing the resource-based and relational views:Knowledge transfer and spillover in vertical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9):913-941.

[22]Olander H,et al.The dynamics of 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knowledge sharing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10,17(4):188-204.

[23]Pietrobelli C and Rabellotti R.Global value chains meet innovation systems:Are ther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11,39(7):1261-1269.

[24]Poppo L and Zenger T.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707-725.

[25]Poppo L,et al.Alternative origins to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An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 on the shadow of the past and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8a,19(1):39-55.

[26]Poppo L,et al.Examining the conditional limits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Specialized assets,performance ambiguity,and long-standing 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b,45(7):1195-1216.

[27]Sheng S,et al.Do exchange hazards always foster relational governanc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6,23(1):63-77.

[28]Sutcliffe K M and Zaheer A.Uncertainty in the transaction environment:An empirical tes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1):1-23.

[29]Tiwana A.Systems development ambidexterity:Explaining the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ive role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rol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0,27(2):87-126.

[30]Vandaele D,et al.How to govern business services exchanges:Contractual and relational iss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3):237-258.

猜你喜欢
专用性契约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一纸契约保权益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