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大学文化育人基础

2012-03-20 00:25花建锋韩宝志
文化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学校

花建锋 韩宝志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天津 300072)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1]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大学是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实施者和组织者,虽然大学的使命在不断扩展,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

大学的职能决定了大学的文化创造职责。从大学诞生的数百年来,中外大学无不以自己创造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等文化成果直接影响社会,引领社会文化向前发展。不同的大学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使这些学生带着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长期影响着社会,这是文化育人作用的体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从大学文化育人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现状和文化育人功能发挥情况,深感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大学从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上着力,提升文化的育人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不辱使命。

一、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设计,从思想重视到行动重视的转变

分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首先要在解决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制度方面下功夫。

组织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现代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任何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组织的作用。大学文化的基础是学科文化和专业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自发性,而大学文化并不是某一个或一些学科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学科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学科文化碰撞融合的基础上,经凝练和升华而成的文化,它源于学科文化又高于学科文化。文化建设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需要由能够有效调动人、财、物资源的领导来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袁贵仁同志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2]由此可知,建立一个与人才培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门和院系相协同的育人工作机构、工作体系非常重要。为此,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挂帅、相关单位参加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赋予其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相应权力,使这个组织权责对等能有效运行,这样学校的文化建设才会见到成效。如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一些学校已成立了相应的委员会,其中一些学校着实地进行了领导和管理机制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甚至建设成果。而不少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还停留在思想上重视,实际由宣传部、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某个具体部门推动的状态,虽然部门的职责明确,工作也很努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是任何组织有效运营的保障,有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领导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也离不开制度引领和约束,如资金保障制度、职责任务制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制度保障,文化建设工作就会变成可干可不干、可干好可干不好的事情。另外,文化具有“虚无性”,有相当一部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也有伸缩性,这样一方面在过于注重论文和经费这些可定量的物化标准时,文化会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鸡肋,不被人们真正重视;另一方面在浮躁的社会,文化又会成为流于形式、追求轰动效应的学校装饰品,背离育人的本质要求。因此,制度建设必须高度重视。

二、加强内容规划和方法创新,从零散建设到系统建设的转变

研究文化问题的学者普遍认为,文化是一个系统,一般将文化分为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因此,大学应该将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从文化内容上系统规划,从建设方法上不断创新。

文化内容的系统规划。大学文化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全面开展文化建设也是不现实的,要抓住核心和各种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讲,理念层面的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展现着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与精神风貌,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和灵魂。”[3]那么大学精神这些内涵具体内容有哪些、推动这些文化内涵形成的显性文化活动应该有哪些、用什么制度予以保证?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翔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不仅有学校办学精神理念的凝练,更有下一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和工作计划、目标。有的高校已经按照既定规划开始实施或部分实施,效果良好。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看,在文化内容规划方面,特别要重视文化建设的载体规划。除制度文化外,文化育人的显性载体主要有教职员工、文化活动和校园环境文化。育人离不开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深入、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学校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主要是依靠一代代教师发挥作用,“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言传身教如何为人、为学,因此,立德育人乃兴学之本,亦为师之本”。[4]所以,对于教师这个文化载体,文化建设的第一项任务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文化建设的第二项任务是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文化育人的效果。例如,在师德建设的活动载体建设方面,清华大学连续多年评选的“良师益友”奖,从1998年到2008年,清华大学共评选出良师益友931人次,参与评选的研究生人数超过7万人次。[5]天津大学连续多年举办的“我心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完全由学生评选,这样不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师的荣誉感,实际上,更是将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进行了宣传,让师生无形中受到了教育。目前,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很多高校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师德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还推出了师德立项工程,都是在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渠道。文化建设的第三项任务是环境文化载体建设。日本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学校的文化设施以及建筑、树木和雕塑等都是物质环境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天津大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校史博物馆,当参观者看到当初学校美丽的校舍被侵略者霸占,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习,部分校友投笔从戎直至献出生命等展览时,仿佛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到学校在风雨飘摇中肩负兴学强国的责任、在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中艰难进步,从而也对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看到茅以升老校长亲自用英文批改的学生英文作业,看到老学长几十年前如打印一般的手工绘图作业,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严谨治学”。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开馆一年多来,已接待了参观者43000人次。

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对于广大教职员工乃至青年教工而言,理性的、说理性的文化传播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青年学生来说,这样的方法绝对没有多大收效。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文化育人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不断创新。现在不少高校都设立了杰出校友、名人、校训的雕塑、雕像等,营造着大学的精神氛围,起着文化育人的作用。在这种方法的启迪下,天津大学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专门从英国牛顿故居直接引进了中国第一棵牛顿苹果树原木枝条,以牛顿在苹果树下因见苹果落地而思考、并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这一传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这棵苹果树引入3年来,已成为学生经常要去看一看、亲戚同学来都要去照个像的所在,对学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又如浙江大学的“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已坚持多年,该活动以 “追寻历史文脉,弘扬求是精神”为主题,包括教工自驾、学生骑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亲自体会到了几十年前,竺可桢校长带领师生冒着炮火硝烟,战胜艰难险阻,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的过程。这种活动参与性强,激发师生自主的爱国爱校热情,十分有效。当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要加强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手段,如微博、手机、网络等,贴近师生需求,做到润物无声,让优秀的、先进的大学文化切实发挥育人的作用,引领师生不断前进。

三、加强历史凝练和前瞻研究,从传承为主到传承创新并举的转变

大学的既有文化是在校师生和历届毕业生归属感的精神基础,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文化基石,而对未来文化发展需求趋势的认知,则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文化的总结凝练。从现代大学意义上讲,我国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诞生于1895年,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大学的诞生主要有四个节点,即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相当多的学校已有几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历史。历史的沉淀使这些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大学文化,也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许多大学已经具备了可以总结和凝练自身文化的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大学对自身的文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还没有总结凝练出自己的文化特点,还没有了解学校文化究竟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主动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就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这些大学还需要加强自己大学的历史研究,明确包括相同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大学精神,包括心理氛围、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在内的传统风气,包括物理空间、物理设施等在内的物质文化。[6]对于那些已经具有自身文化核心的学校,在历史文化的凝练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解读文化核心的内涵,如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在建校二十周年确立为校训时,核心含义是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大学又将校训内涵重点放在“求”上,扩展了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的新内涵。中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校是先办学后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对于在中国大学探索时期成立的北洋大学,是在办学20年才凝练出自己“实事求是”校训的,也有不少后起学校,是先确定学校的文化理念而后办学的。因此,对于成立时间较短的大学,也应该学习参照同类大学的文化发展内容、发展模式,有意识地规划学校的文化战略,主动进行文化建设。

未来文化的前瞻研究。大学文化要支撑大学本身的发展,更要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以大学文化培育的学生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因此,大学不但要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要有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能够面向未来的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一个优秀大学都具有优秀的文化,而优秀文化的显著标志是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研究机构,研究校史以明了历史、总结文化精髓,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了解未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确定大学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做法。一个学校只有找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社会文化需求的结合点,并采取有效的发展方法,才能把握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才能使学校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那些没有研究条件的大学,也要总结学校的文化特点,消化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在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确立自己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纳入大学使命范畴,并寄语高等学校“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创造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更加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以更加优秀的文化教育影响学生,进而更好地影响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但大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还不够坚实,需要在以上三个方面实现转变,进一步夯实文化育人的基础。

[1]龚克.大学文化应是“育人为本”的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7.

[1]龚克.大学文化应是"育人为本"的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7.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3]胡显章.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22-24.

[4]龚克.为师之要 首在德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1-4.

[5]李刚健.北大、清华、农大等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09,(2):31.

[6]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8.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