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浅析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运用
张 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并理解相关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及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及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辩证思维;规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在临床医疗中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性,故有“病理学为医学之本”的美誉[1]。因此,学好病理学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讲究方法,使学生学得好、记得牢、用得活。由于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注重从矛盾性、发展性、过程性考察对象,从多样性、统一性把握对象,并以一系列辩证思维的方法为中介更深刻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2]。所以,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把辩证思维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过程,可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反应和调节机制而达到与外界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反应能力不仅能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而且能维护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这就是适应,属于量变范畴。但当细胞和组织遭受到不能耐受的环境骤变时,如有害因子刺激的种类、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越了一定界限时,可引起细胞、组织的损伤。轻度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严重损伤是不可逆的,最终引起细胞死亡,这就达到了质变范畴。
再联系炎症临床表现,机体“策略”表现之一“发热”,发热可促进抗体形成,加快致炎因子的代谢,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表现之二“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多说明体内在积极调兵遣将以便参与到战斗中;表现之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有利于吞噬、消化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等。所有这些都是机体针对致炎因子的“策略”,对机体是有利的,属于量变范畴。但是当这种自我调节的行为过激时,如长期或过高发热,则会引起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不良后果;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过度,会导致全身淋巴系统肿大,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这就是质变。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人体自有大药,机体会自发地对损伤进行修复,而在修复过程中又有了新的量变,如再生和纤维性修复的漫长过程。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炎症”的“炎”,火上加火,即在人体内发生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且打得热火朝天。这说明炎症是机体的一场“自卫反击战”,是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反应的斗争过程。正如基本病理变化中提到的,变质属于损伤过程,渗出和增生则属于抗损伤和修复过程。而且一般炎症早期是以变质和渗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说明随着进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构成炎症的复杂过程。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如急性炎症的结局完全取决于机体的抗损伤与致炎因子所致损伤二者相互抗衡的结果。若抗损伤占主导,则痊愈;若二者势均力敌,战线拉长,则迁延为慢性炎症;若损伤占上风,则蔓延扩散。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来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而当否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如“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1]。常见的恶性肿瘤就是癌症。诺贝尔奖得主奥托·沃柏格(Otto Warburg)博士,是第一个展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最主要相异点的人,正常细胞通过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获取能量,而癌细胞则是通过效率很低的葡萄糖无氧酵解途径获取能量。而且,他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5%时,缺氧组织细胞就容易癌变[3]。在缺氧环境下,所有正常细胞都无法正常活下去,在困顿缺氧的环境中,无法适应的细胞会逐渐死亡,但也有些细胞在不停地寻找“出路”,正如进化论描述,最后突变成厌氧的细胞[4],在缺氧条件下可以“安然无恙”,不受机体控制。可以说癌症是对身体内环境的否定,内环境紊乱是形成癌症的根本原因[5]。
近年来,随着养生节目越来越受关注,“抗癌明星”一词应运而生。“抗癌明星”主要指那些已被医生“判刑”的癌症患者在乐观精神、顽强毅力等支配下,最终走出癌症的阴霾,走向光明的健康生活。美国抗癌协会曾对自然消退的癌症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是性格开朗、喜欢运动的人。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性格和爱好影响了内环境。内环境平衡后,相应病变器官或组织就能重新恢复到氧气充足状态。那些厌氧及严重受损的细胞,因为无法适应有氧环境,就会死亡。同时,身体的修复机制也会苏醒,从而开启健康之路。
通过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后,从形式上看它仿佛又回到了起点,然而,从本质上看却与起点的认识有了质的不同。经过这样一番洗礼后,人会有意识地接受并拥抱生命中曾经抗拒的人和事,抛弃曾经的恐惧和紧张,现在身体细胞的舞动是心灵的呐喊,因此得以恢复到正常、平衡的生长模式,去净化并滋养身体,使身心共鸣。
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学生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可正确地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握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对人体好的一面,避免对人体不利的方面,使疾病向好的一面发展。
[1]陈杰,李甘地.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Otto Heinrich Warburg.The Classic: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respir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0(468):2833~2839.
[4]谭敦民.癌:认识的巨大落差[N].养生热点,2011-01-04(5).
[5]王昌俊.人体内环境与肿瘤治疗[J].环球中医药,2010,3(2):133~134.
G421
B
1671-1246(2012)17-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