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麒铭 张海添 陆云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市 530021)
胃类癌临床罕见,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腹腔镜手术的迅速发展,微创技术开始应用于胃类癌的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胃类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历简介 患者,女,35岁,体重60 kg。上腹部隐痛4年,伴恶心、泛酸、嗳气,口服制酸药后可缓解,无腹泻。查体:面色及躯干无潮红,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有轻压痛,未及肿块。胃镜检查:胃后壁近小弯处见0.5 cm肿物,边界清楚,未见糜烂;胃体黏膜红白相间,以红色为主,呈花瓣状改变。活检病理报告: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胃体黏膜下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B超检查肝、胆、脾、胰正常,胸片正常,大便潜血试验(-)。术后病理报告为胃类癌。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于脐下缘切开皮肤约10 mm作为主观察孔,Veress法建立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4 mmHg以下),插入trocar及腹腔镜镜头;左腹直肌外缘平肋缘处作10 mm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右腹直肌外缘平肋缘处、剑突下3 cm分别做5 mm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置入trocar。全面探查腹腔,但未能明确病灶位置。在腹腔镜监视下,胃镜经食道进入胃内,见胃后壁近胃小弯处可见5 mm肿物,向胃腔内生长,边界清楚,未见糜烂。切开大网膜暴露胃后壁,在胃镜引导下,用荷包线缝扎做标记;利用60 mm切割闭合器距病灶1 cm处切割闭合,取出肿物装入标本袋,未见切口渗血,并经胃镜确认切除病灶后缝合腹壁切口,术毕。
1.3 结果 手术时间80 min,术中出血约20 mL。病人术后第2天有排气,可进流食,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7 d后出院。病理检查提示:胃小弯侧类癌,直径0.5 cm,癌组织局限黏膜固有层,未侵及肌层,切缘未见癌组织。免疫组化: CgA(++)、Syn(++)、NSE(+)。随访54个月,无消化道症状,复查B超、胸片无转移灶发现。
类癌是起源于胚胎时期原始肠道黏膜Kulchitsky细胞的肿瘤[1],其在体内发生的部位因起源于胚胎部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包括胚胎前肠部分、中肠部分、后肠部分,胃类癌属前肠发生的类癌。类癌较为罕见,胃类癌更是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的疾病,占所有类癌的比率低于2%,在胃肿瘤中的比率低于1%[2]。虽然近期文献报道发病率不一,但均认为类癌尤其是胃类癌相对以往有了明显的升高。胃类癌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数病人可有慢性胃炎表现,因此胃类癌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通常会出现脸部潮红等表现,能有效协助诊断,但往往提示类癌出现扩散转移。查体多有上腹部压痛,与常见消化道疾病,与胃溃疡等表现类似。胃镜检查、胃镜下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本例患者无类癌综合征,组织病理未行免疫组化,因此未能得到确诊。目前国内外对胃类癌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根据胃类癌的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Otani等[3]认为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根据肿瘤大小、侵犯深度、组织病理学恶性程度严格选择病例。Keio大学医院报道腹腔镜切除的4例胃类癌,10年随访无局部复发。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腹腔镜胃切除治疗胃类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微创手术[4,5]。本例患者肿瘤小,侵犯层次浅,仅局限于黏膜固有层,未侵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适宜行腹腔镜手术。术后随访54个月,肿瘤无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肿瘤小、组织病理学恶性程度低、无类癌综合征表现的胃类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1] Modlin IM,Lye KD,Kidd M.A 5-decade analysis of 13715 carcinoid tumors[J].Cancer,2003,97(4):934-957.
[2] 肖 毅.31例胃肠道类癌的诊治及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S(12):135-137.
[3] Otani Y,Furukawa T,Suganuma K,et al.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gastric carcinoid tumor[J].Biomed Pharmacother,2002,56(Sup-pl 1):217-221.
[4] Stilo F.Gastric carcinoid tumors[J].J Surg 0ncol,2006,93(5):347-349.
[5] Dakin GF,Warner RP,Pomp A,et al.Presentation,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type l gastric carcinoid tumor[J].J Surg 0ncol,2006,93 (5):38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