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会,唐远翔,杨琼芝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01)
医院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根据医院各级医护人员的需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的定向信息服务。其特点是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方法,使医护人员的需求得到满足。简言之,个性化服务是在了解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主动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1]。
个性化信息服务概念中有四个要素:(1)读者或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2)现代化的信息技术;(3)数字化的信息资源;(4)图书馆定向信息服务。其中个性化信息技术发展和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推动力[2],它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增添了图书馆新的服务内容,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增强了读者或用户的满意度。
20世纪90年代,国外图书馆就已普遍开展了个性化服务,医院图书馆随即也开展了个性化服务工作,设置了较完善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并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定制了差异化医学信息。这样即满足读者或用户信息需求,又吸引他们参与图书馆个性化建设。美国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协会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有七大发展趋势,其中个性化服务被列为第一大趋势[3]。
1996年,我国开始出现数字化文献数据库,以文献题录数据库为主,1998年出现了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一些高校及科研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随之开展。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种图书馆建成了自己的数字资源信息中心,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逐渐在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广泛开展,并成为其研究与探索的热点。医院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时间也同步于1999年,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医院图书馆不具备自主开发个性化信息技术服务的能力,而是靠购置医学文献数据库, 建立医院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系统,逐步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自1996年起,一些综合性医院图书馆开始购置计算机,并订购了中、外文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数据库)》等“题录数据库”。
1999年,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版)》、《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开始进入了医院图书馆,随后各县级以上医院先后均购置了这些不同的中文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2006年后又增加了外文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医学多媒体参考资源数据库等。2010年后,有更多类型和内容的医学文献数据库供医院图书馆选择。
由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医学文献数字化进程,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已投入使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这些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正慢慢成为医学信息的巨大宝库,而被广大医护人员所利用。不少综合性医院图书馆都已拥有其内部业务网络并建立了构建在本单位局域网上的镜像型数字图书馆。除建立各数据库的局域网镜像平台外,还借助各数据库的网上平台,为每个医护人员建立了个性化服务平台,被称之为“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反映读者个性化利用需求,尽量满足实用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的要求。从而满足读者在定制信息源、检索条件、检索方法和显示格式描述后,服务平台可以定期向读者提供所需信息的要求,并用推送服务的个性化主动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上读者指定的时间间隔和选定的时间、确定的主题定期将资源库最新的信息自动发送到用户的终端。既能满足读者一次的输入请求,又能定期接收到最新信息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当今医学科学知识爆炸,医护人员需要大量阅读文献,但因缺乏时间、外语水平有限等原因,使他们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越来越难。由于医学知识的快速老化,特别是医生对知识缺陷的无意识,往往忽略了与病人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资料和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医学文献发表良莠不齐,相当数量发表的医学文献质量都不高,论证的方法和结论均有缺陷,甚至给读者以误导,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协助读者阅读文献时,分析、判定与评价,寻找与课题真正相关的学科动态和信息。这种求异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区别,也使得图书馆必须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医院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施工作中,有利条件是:目前不少医院构建了数字图书馆资源中心,个性化服务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局域网;通过互联网链接到相关的各网站的医学数字图书馆。其次,医院图书馆读者一般为本单位员工,相对固定,而且检索水平较高,大大缩短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见效周期。目前,国内外各文献数据库正朝着资源的极大丰富、检索功能智能化、集成化及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医院图书馆从服务方式、服务平台、服务系统到服务策略、新技术运用等发生很大改变,这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服务潜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各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是医院图书馆构建完整的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医院图书馆已压缩纸本图书和期刊的订阅量,停订了价格昂贵的原版外科期刊和图书,图书馆年采购经费的 60%以上用于购置电子资源,并逐步扩大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收藏。
医学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使从前传统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医护人员的需求, 使医院图书馆必须思考如何拓展服务内容及模式,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医院领导改变对图书馆服务的旧观念,真正从经费和人员素质层次支持图书馆工作。为此,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对医护人员的需求进行挖掘,面对他们的各种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多种形式地将信息推送给他们,从而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利用需求。图书馆要提供个性化服务,要改变传统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主动服务到医院各科室部门。通过分析医护读者的个性、使用习惯等,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所有的服务均以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为前提。
医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应向学科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转移。在信息时代,医护人员都必须紧跟专业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医疗技能。他们迫切希望图书馆能帮助他们搜集、筛选、整理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由于医学发展迅速,医学专业越分越细,知识专业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对医学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跟踪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开发。因此,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医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关键[4]。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如加强临床医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各种医学数据库和网上特色资源的内容,做好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了网上查询馆藏、续借、预约、新书预报、定题服务、查收与查新等现代化服务,并及时发布最新医学信息,介绍馆藏特色文献,提供个性化服务。
医院图书馆是服务于医院科研、医疗、教学的服务性单位,要善于拓宽服务领域,积极主动参与临床查房、病例讨论、科研课题跟踪,有针对性地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拓宽服务领域,从馆内服务扩大到馆外服务[5]。医院图书馆通过分析医护读者和他们的利用需求,创造适应个性心理和行为的信息环境,从而挖掘利用需求,支持利用需求。具体可对医护人员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一定的帮助,如职称晋升时论文的撰写;准备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内容;科研项目的立题、结题,发布科研成果;循证医学结论;交流诊治经验;学生的毕业论文等。在论文写作开题之前,均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医院图书馆在这一文献准备阶段,可根据医护人员的要求提供他们所需的文献,使他们减轻查阅的负担,加快写作速度。
对于重点科研课题跟踪服务是医院图书馆的服务重点, 应紧跟医院的重点科研课题,指定专人负责专项信息的定期检索、筛选、整合和咨询工作,开展专题化服务,使科研课题组人员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临床工作,使他们对文献的需求得到最满意、最及时的服务。图书馆还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技巧,为医护读者提供论文投稿指导,尤其对SCI 源期刊投稿常识的解答等。
开展知识培训和个别辅导,优化读者信息素养。本着“让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所用”的原则,结合各临床科室实际需要,在与各数据库提供商的协助下,开展中文和外文医学文献数据库使用培训,这不仅能让医护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培养其潜在的咨询服务意识,而且还会大大提升医护读者的信息素养。目前,定期与不定期举办的培训、讲座在各综合性医院图书馆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论文的选题、科研的项目的定题较为困难,医护读者往往不愿暴露自己的论文内容。为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有必要对读者的隐私进行保护,包括个人信息、利用需求、研究内容等方面。
个性化服务使医院图书馆的工作更贴近医护人员的需求, 这项服务不仅密切了图书馆和医护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使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构建了能满足医院发展需求的服务模式。因此,医院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今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6]。
[1]陈永忠,李新权.2006-2011年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12,32(2):111-115.
[2]林 红.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J].医学信息,2011,24(7):34.
[3]徐 烈,李 哲.大型综合性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12):75-75.
[4]王宝玲.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与个性化服务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 20(2):20-22,74.
[5]孙明玉.现代医院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20(9):12-14.
[6]任郁芳.以人为本,打造医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