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托·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意大利红海地区扩张政策

2012-03-19 02:07马子堂
关键词:红海埃塞俄比亚意大利

马子堂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贝尼托·墨索里尼执政时期意大利红海地区扩张政策

马子堂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扩张政策是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重建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愿望、意大利国内的经济危机、红海地区的各种矛盾、对英国欺骗性外交和英国拥有大量殖民地的不满,以及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共同促成了意大利对红海地区的扩张。意大利对红海地区的扩张表现在:对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军事入侵、对红海地区国家的政治渗透、对占领区农业生产的管制、对殖民地的宗教改造。扩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英国和占领区人民的阻挠而终归破产,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内部产生分裂,意大利经济开始崩溃,贝尼托·墨索里尼政权最终垮台。

贝尼托·墨索里尼;红海地区;扩张政策

意大利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对 192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外交的研究,是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一时期意大利外交的研究中,对贝尼托·墨索里尼外交政策的研究尤为重要,而对红海地区①红海地区的国家包括: 1.西亚国家: 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叙利亚(法国委任统治)、黎巴嫩(法国委任统治)、汉志(中立)、也门(中立)、哈达拉毛(英殖民地); 2.非洲国家: 埃及、苏丹(英殖民地)、厄立特里亚(意殖民地)、法属索马里(法殖民地)、英属索马里(英殖民地)、意属索马里(意殖民地)、阿比西尼亚(1941年前属意大利).的扩张政策恰是墨索里尼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专文对墨索里尼政府在红海地区的扩张政策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并就教于方家。

一、扩张政策出台的背景

扩张政策是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1922年11月1日,墨索里尼主持的第一次法西斯内阁会议就讨论了对外扩张问题,墨索里尼认为法西斯政府应抓住时机多征服一些殖民地。他从一上台就将外交政策放在了首位:“头一样,要彻底地改革意大利的外交政策。要去开始创造一个稳固的基础而不去革新外交政策,是一个很大的错误。”[1]“法西斯政策的特点是支持本国在国外的伟大形象和威望,这种趋势已经通过我们巨大的胜利在道义上被支持。”[2]158“在1922年11月16日,墨索里尼对国会大臣发表的开场演讲中,他把意大利的外交政策改为从原来的消极趋向于积极地推动,并将奉行维护尊严与国家利益的政策。”[3]墨索里尼曾声称“扩张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本使命、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法西斯的帝国主义扩张倾向是国家活力的明显标志。”①转引自: 艾德尼·墨索里尼: 一个比“魔鬼”更可怕的刽子手[M].北京: 时事出版社, 1998: 437.墨索里尼欲借助古罗马帝国的历史鼓动国内民族主义:“墨索里尼曾承诺要把意大利建成世界强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声望。重建古罗马辉煌的愿望和国内的人口压力迫使墨索里尼采取了一项中世纪时期的扩张政策,他把这项政策叫做‘我们的海洋’,以此标榜自己是凯撒大帝的继承者。”[4]1922年10月30日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国家政权。他的最大心愿是恢复古代的光辉业绩,确立意大利在地中海、中欧、东南欧和红海地区的霸权地位,最终建立东起印度洋、西至大西洋的法西斯大帝国。由于实力较弱,意大利对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受到英法两国阻挠,于是它便将矛头对准红海地区。红海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意大利和英国海空交通线的交点。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意大利对红海地区的扩张,我们必须分析当时意大利扩张政策出台的国内外背景。

首先,经济危机加速了扩张政策的修改实施。1929 – 1933年的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墨索里尼认为侵略埃塞俄比亚可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国内社会问题,而“埃塞俄比亚还是奴隶制统治,这为墨索里尼的征服行动赋予了传播文明和解救苦难民族的美名”[5]。同时,经济危机使各国认识到世界经济已经结成一个整体,各国资源应统筹使用。为此,“1932年召开了两个世界性会议:裁军会议和世界经济会议。两个会议分别以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美国坚持应优先考虑健全的对内国策而失败,这导致了墨索里尼的自给自足计划、小麦之战计划、原料的积累和代用品储备等计划的加速实施,最终导致为应付经济封锁而做出全面准备。”[6]

其次,红海地区的矛盾让墨索里尼有机可乘。红海地区的矛盾可分为两类:第一,红海地区国家内部固有的矛盾。诸如:统治阶级内部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由世仇、水井和土地等引发的部族矛盾,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之间的宗教矛盾。第二,红海地区国家与英法列强之间的矛盾。其原因主要是:英法希望红海地区统治阶级能和他们合作,共同抵抗轴心国的军事入侵,而后者怀着借轴心国的力量削弱英法的实力的想法,更愿意保持中立。如:“1940年5月30日已经调任埃及驻罗马公使的穆拉德·西德·艾哈迈德曾以自己的名义说他的政府终将宣布中立。”[7]红海地区的激进分子,如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与英法的矛盾甚至达到了激化的程度,表现为1925 – 1927年叙利亚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反对法国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大起义和1936 – 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对英国委任统治和分治计划的大起义。

再次,墨索里尼对英国欺骗性外交和英国拥有大量殖民地的不满。英国在1915年签订的《伦敦条约》中对意大利的领土承诺没有兑现,英国外交的欺骗加深了墨索里尼对英国的不满。1925年,墨索里尼就曾经说:“大不列颠一得到令他们心满意足的战利品——殖民地后,他们就会在记录的书中间划一条线,然后宣称:昨天对于我们(英国和意大利)来说是正确的事情对今天的你来说是错误的。”[8]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各大洲都有它的殖民地。1704年起,英国征服并统治直布罗陀,建立军事要塞,控制海峡交通。1939年4月29日,墨索里尼强调:“我们意大利需要一张新的欧洲地图。意大利不能继续做地中海的囚犯,它不能在直布罗陀的大炮下生活。”②转引自: [法]尼林·伊·冈.美国档案机密: 贝当-赖伐尔-戴高乐[M].余德全, 译.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6: 46.1941年2月26日,墨索里尼与美国对外政策负责人萨姆纳·韦尔斯交谈时明确表示:“如果不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就不可能有和平,我们有权在地中海取得一个窗口。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再不能是两把锁了。”①转引自: [法]尼林·伊·冈.美国档案机密: 贝当-赖伐尔-戴高乐[M].余德全, 译.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6: 40.

最后,当时的国际环境对墨索里尼也很有利。1940年6月,轴心国进展顺利。法国战败,维希傀儡政权建立,法国在红海地区的殖民地处于权力真空。英国本土遭到空袭,孤立无援,其在红海地区的实力大减。“美国声称它将坚持《中立法》,1935年的最后三个月,美国将比平时多三倍的石油输往意大利。积极向意大利提供废钢铁、纯铜、棉花等重要战略原料,貌似中立,实际上对意大利有利。”[9]苏联因大清洗运动元气大伤,且运动波及驻红海地区的苏联外交人员。在后来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更是无瑕顾及红海地区。以上因素给墨索里尼以可乘之机。

二、扩张政策的内容

首先,对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军事入侵。在1927年5月27日的军事会议上,墨索里尼就叫嚣:“法西斯主义不相信全世界立即解除武装的可能性。”[2]167随后,他着手准备征服埃塞俄比亚。

入侵计划于 1933年开始实施,先在埃塞俄比亚各地建立意大利领事馆,然后通过领事馆以银币贿赂当地部落首领。同时,墨索里尼命令意军总参谋部加快备战,40万军队、10万匹骡马、2万辆汽车和10万民工被运送到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用来修建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秘密通往埃塞俄比亚的公路。1934年意大利颁布《军事化法》,要求从6岁儿童到能拿武器的老人都必须参加军训。经过提格雷战役、第一次泰姆比恩战役和恩德尔塔战役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到1936年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合并为意属“东非帝国”,墨索里尼自诩的“第二罗马帝国”诞生了。入侵埃塞俄比亚使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的国防开支从1930年的2.66亿美元猛增至1937年的12.35亿美元[10]。

其次,对红海地区国家的政治渗透。也门君主伊玛目叶海亚对英国充满怨恨,主要原因是英国和他争夺势力范围:英国拥有亚丁保护地的管辖权,叶海亚认为亚丁是也门的领土。也门邻国哈达拉毛各族集团不和,英国从中调解,于是英国在哈达拉毛的威望提高,势力大增,这引发了叶海亚对英国的妒忌和恐慌。叶海亚希望能联合意大利对抗英国,这正中墨索里尼下怀,于是,意大利以厄立特里亚为跳板,对也门进行政治渗透。意大利在也门的首都及各省城镇建立了由意大利医生组成的医疗队,这些医生都是法西斯分子,其中有一名还担任了叶海亚的私人医生。这些医生是潜伏的间谍,他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为意大利政府提供情报,鼓动也门各阶层亲意反英。1937年9月4日,《意也1926年友好条约》的续订为意大利进一步渗透也门创造了条件。“此后三年中(1937 – 1940年),距也门仅40英里的厄立特里亚阿萨布港口快速发展,从而加强了意大利在红海南部的战略地位。”②1935年以前, 阿萨布港只是个普通的海港.1935年后, 该港经过不断改建, 于1940年竣工, 成为一个码头、仓库和电动起重机等设备齐全的人造港.参见: 文献[11]: 62.除也门外,意大利还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渗透,特别是拉拢红海地区国家上层反英人士,如:耶路撒冷大穆夫提哈吉·阿明·阿尔-侯塞尼、埃及宫廷总管阿里·马希尔。1939年5月,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伊塔洛·巴尔博访问埃及,觐见国王法鲁克一世,目的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再次,对占领区农业生产的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在其占领区主要种植棉花、油菜籽、香蕉等经济作物,目的是为意大利节约外汇。战后主要种植玉米、小米等高产和耐存粮食作物,目的是保障军需供给,降低占领成本,减少运输压力,例如在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的农业生产中,从1939年到1941年,小麦由0.6千公吨增加到1.6千公吨,玉米由1.3千公吨增加到4.7千公吨,小米由1.2千公吨增加到3.7千公吨[11]574。此外,意大利殖民者还使当地穆斯林成为意大利占领区的农业劳动力,迫使牧民定居,瓦解牧民的部族组织,以便于殖民统治。

最后,对殖民地的宗教改造。具体做法是让殖民地的宗教保持独立性,割裂与敌对国势力范围内的宗教联系,监管殖民地的宗教,并迫使其为意大利当局服务。这在征服埃塞俄比亚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元4世纪,埃塞俄比亚已信奉从埃及传来的基督教,公元451年后改宗科普特基督教派,在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后,埃及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会隶属于埃及的科普特教会,其主教一直由亚历山大高级主教任命埃及人担任。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后,处心积虑使埃塞俄比亚教会脱离亚历山大。意大利当局强迫两名埃塞俄比亚副主教接受他们的宗教政策,并举行大会,声明脱离亚历山大,并在大会上“选举”出一名新大主教,由这名新大主教任命其他主教的圣职[11]558-559。

三、扩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墨索里尼政府的红海地区扩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英国和占领区人民的阻力。

英国通过加强对红海地区国家的控制和打击轴心国来维护其利益。英国对摇摆在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国家及时采取行动。1940年6月,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参战之时,埃及宣布中立,力避战争。但是英国迫使埃及在未受敌方直接攻击的情况下参战,将埃及军队编入英国的西部沙漠防御体系,以便加强对埃及军队的控制。同时,英国对埃及政府的人事做了调整,大力扶植亲英派,监禁在埃及有嫌疑的意大利人。1942年2月4日,英国进一步采取行动,英国驻埃及大使迈尔斯·兰普森爵士率三辆英国轻型坦克进入埃及皇宫,强迫埃及国王建立亲英政府。英国还增加驻埃及军事代表团成员,扩大埃及陆军,驱逐反英分子。此外,英国帮助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伦敦,帮助他在苏丹境内建立军队,协助埃塞俄比亚抗意游击战争光复亚的斯亚贝巴。最后,英国空军在地中海对意军船只的轰炸严重破坏了意军的后勤供给。

占领区人民也奋起反抗意大利的侵略。这特别表现在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实行暴政所引发的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上。1937年2月19日,两个埃塞俄比亚青年在亚的斯亚贝巴教堂向正举行庆祝的意大利法西斯占领军司令鲁道福·格拉齐亚尼投掷了手榴弹,鲁道福·格拉齐亚尼和埃塞俄比亚多名卖国封建主受伤。墨索里尼在1937年2月21的两个电报中命令意大利侵略军司令格拉齐亚尼屠杀当地百姓。墨索里尼同意枪毙戈杰提 18岁以上的男人,毁掉村子;没有他的命令,任何被捕者都不得释放,任何平民、科普特基督教牧师以任何方式遭到怀疑都将被杀[12]。“根据1946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公布的资料,在战争和沦陷期间,包括战场上的牺牲死亡者达76万多人。破坏了52.5万家住房,消灭了1.4千万头牲口,物质损失总额超过1.8亿英镑。”①转引自: 陆庭恩.试析三十年代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J].西亚非洲, 1985, (6): 31-39.意军的暴行激发了埃塞俄比亚人民更大的反抗斗志。埃塞俄比亚军民从阵地战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果园、峻岭和沙漠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战,给意大利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四、扩张政策的破产

由于以上诸多的阻挠因素,意大利红海政策的实施终归破产。

首先,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内部产生分裂。德国在中欧、东欧的扩张缩小了意大利垄断资本在这些地区的市场。“放弃在多瑙河地区建立贸易特区的计划,并使其计划排于德国制定的政策之后,墨索里尼的这种从中、东欧转移到非洲和地中海、红海的战略选择以及纳粹德国新沙赫特计划①新沙赫特计划是纳粹德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是加快德国出口、国家对出口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搜刮多瑙河腹地的原料.参见: 文献[13]: 356.的制定实施,在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引发了不满(意大利大企业集团好不容易夺得的市场在短短几年内被德国大企业占有)和分化(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的两种倾向:与德国合作和与美英合作)。”[13]357最终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分裂。

其次,意大利经济崩溃。意大利通过武力吞并埃塞俄比亚的所得没有超过英法两国要求墨索里尼放弃入侵埃塞俄比亚准备给予的各项优惠。1935-1938年间,“意大利的军费支出超过 8080亿里拉,国家预算出现巨额赤字,经济陷入困境”[14]。由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导致它的国际形象大跌,这使得意大利的旅游收入和侨汇收入逐渐衰竭,意大利被迫大量动用黄金储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已经消耗殆尽。与德国结盟使意大利经济向南斯拉夫和巴尔干地区扩张的幻想和把扩张矛头转向伊朗和伊拉克盆地的地中海富油区的期待均告破灭。对英法宣战后,意大利政府不断增加税收,发行义务公债。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意大利国内经济逐步恶化,最终崩溃。

再次,墨索里尼政权垮台。“第二罗马帝国”的建立使得意大利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局面,逐渐向德国靠拢,最后与德国结盟并逐渐成为德国的附庸。德国在军事和经济上欺压意大利,在前线战场,德军掌握德意联军的指挥权,德军让意军防守环境恶劣的阵地,德军占用了大量的后勤物资和战利品并歧视意军,德军和意军矛盾尖锐。在国内,德国将大量意大利人运往德国劳作,待遇极低,甚至不如波兰人。意大利各阶层生活水平下降,对极权政治越来越不信任,企业破产、生活贫困导致了工人动乱,罢工规模不断扩大,意大利人民仇德情绪滋长并对墨索里尼感到绝望,这使得保守阶层和大资产阶级投靠同盟国,经济的崩溃与政治的分裂最终导致了 1943年的罗马政变,墨索里尼政权最终垮台。

综上所述,墨索里尼对红海地区的扩张政策实质是侵略和奴役红海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以意大利法西斯的殖民主义取代英法帝国的殖民主义:经济上垄断红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政治上拉拢亲法西斯国家,思想文化上用法西斯文化奴化红海地区各国人民,消灭其民族意识,军事上明火执仗地入侵,强化意大利在红海地区的战略地位。政策在实施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终归破产。如果墨索里尼政府的红海地区的扩张政策得逞,意大利就将称霸红海地区,对盟军构成巨大威胁,但扩张政策没有达到其预期目标。墨索里尼红海政策的实施对意大利民众和被侵略的国家造成了生命和财富的巨大损失,最终也葬送了法西斯统治者。

[1][意]墨索里尼.墨索里尼自传[M].佩宣, 魏谷, 译.上海: 光明书局, 1931: 288-289.

[2]Dott P G.The fascist movement in Italian life [M].Boston: Little, Brown.1923.

[3]Munro I S.Through fascism to world power: a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in Italy [M].London: Alexander Maclehose &Co, 1933: 162.

[4][美]罗宾·温克斯, 拉尔夫·詹姆斯·昆西·亚当斯.牛津欧洲史: 第3卷[M].贾文华, 李晓燕, 译.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195.

[5][意]杰尔瓦索.为墨索里尼而死的女人克拉雷塔[M].刘锡荣, 沈萼梅, 译.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7: 55.

[6][英]赫·赫德, 德·普·韦利.意大利简史: 下册[M].罗念生, 朱海观, 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75: 401.

[7]Gibson H.The Ciano diaries, 1939 – 1943 [M].New York : Doubleday, 1946: 90.

[8]Garratt G T.Mussolini’s Roman Empire [M].London : Penguin Books Limited, 1938: 14.

[9]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 – 2000)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0]杨和平.论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2): 33-38.

[11][英]乔治·柯克.战时中东[M].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12]Knox M.Mussolini unleashed, 1939 – 1941: politics and strategy in fascist Italy's last war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4.

[13][意]瓦莱里奥·卡斯特罗诺沃.意大利经济史: 从统一到今天[M].沈珩, 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0.

[14]王振德.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7 – 1945)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6.

Red Sea Region Expansion Policy of Italy under Ruling of Benito Mussolini

MA Zit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China 050024)

Expansion policy is the core foreign policy of Benito Mussolini’s fascist government.The desire to regain the ancient Rome Empire’s brilliancy, economic crisis in local Italy, all conflicts in the Red Sea region,the displeasure to the United Kingdom for its deceptive diplomacy and its control on large colonies, as well as the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at that time, all of the above contribute to the Italy’s expansion on the Red Sea region.The expans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military invasion of countries like Ethiopia, political penetration on states in the Red Sea region, control on agriculture industry of occupied territory, and forcing people in colony changing their religion belief.Fortunately, the expansion policy went bankrupt for both obstruc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people in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And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monopoly bourgeoisie together with the economy collapse in Italy led to the fall of Benito Mussolini regime.

Benito Mussolini; Red Sea Region; Expansion Policy

K546.42

A

1674-3555(2012)04-0095-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4.01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0-11-28

马子堂(1984- ),男,河北安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

猜你喜欢
红海埃塞俄比亚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熊猫背包,行走海外
意大利面“变魔术”
环球图说
春天的小船
炙热的红海
第七章 炙热的红海
第七章炙热的红海
埃塞俄比亚:纺织企业投资的重要选择
VOX-XG2000视频管理平台在埃塞俄比亚AA高速公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