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鸿
(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8)
释“坐(座)头”
刘传鸿1,2
(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8)
魏晋时期的“坐头”指八座之首;唐宋之际的“坐(座)头”为座之首,可虚指地位,亦可实指座位;而元末之后的“坐头”则指茶肆酒楼等由桌与椅子搭配构成的桌席,并引申专指坐具。这些“坐(座)头”都不是附加式的合成词。
坐(座)头;八座之首;座之首;桌席
《世说新语·轻诋》中有一个“坐头”用例:“王中郎举许玄度为吏部郎。郗重熙曰:‘相王好事,不可使阿讷在坐头。’”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1]、杨勇《〈世说新语〉校笺》[2]均未解释这个词。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则采用另一版本作“坐”,并在校文中指出“‘在坐’,景宋本‘坐’下有‘头’字”[3]。其他学者多认为“坐头”为附加式合成词,“头”为名词词尾,如张永言[4]、蒋宗许[5-6]、王云路[7]等。这样理解,再加上版本中的异文,似乎更坐实了“坐头”即“坐(座)”,“在坐头”即“在坐(座)”。张万起的观点稍有不同,他认为这个“头”置于名词后表示处所,并未完全虚化,仍有一定的实在意义,相当于“前面”或“旁边”[8],这样“坐头”即座前、座旁。
无论将“坐头”解释成座,还是座前、座边,都会造成文句的理解困难,因为“不可使阿讷在坐(座)”与“王中郎举许玄度为吏部郎”语义上缺少联系,两个不甚相干的话题何以会放在一起表示轻诋呢?
我们认为“坐头”实指八座之首,也就是王中郎推举许玄度所要担任的“吏部郎”。“吏部郎”何以称为“坐头”?这需从当时的职官说起。据《晋书·职官志》:
列曹尚书,案尚书本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并令仆二人,谓之八座。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不恒置,以右仆射摄之,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摄知右事。
这段话详细记载了列曹尚书自秦至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八座”之名。盖自后汉光武时,六曹尚书另加令仆二人,即称八座。至魏,五曹尚书、二仆射及一令合称八座。至晋,未专门提及八座,但“八座”之名并未消失。如《晋书·礼志中》:“元帝诏曰:‘温峤不拜,……其令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外内群臣,详共通议如峤比,吾将亲裁其中。’”《晋书·庾旉传》:“尚书夏侯骏谓朱整曰:‘国家乃欲诛谏臣!官立八座,正为此时,卿可共驳正之。’”又作“八坐”,《晋书·纪瞻传》:“如复天假之年,蒙陛下行苇之惠,适可薄存性命,枕息陋巷,亦无由复厕八坐,升降台阁也。”《宋书·百官志上》:“晋西朝八坐、丞、郎,朝晡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八坐、丞、郎初拜,并集都坐交礼。迁,又解交。汉旧制也。今唯八坐解交,丞、郎不复解交也。”《宋书·礼志一》:“至康帝建元元年,太史上元日合朔,朝士复疑应却会与否。庾冰辅政,写刘劭议以示八坐。”
第二,吏部郎在八座中的位置。上文中,自后汉光武帝有“八座”之名起,但凡例举各曹,吏部均置于首位。这并不是随意为之,关于吏部郎于诸曹郎中所处的地位,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所述甚明:“吏部郎中,后汉置之,职在选举。魏、晋用人,妙于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为吏部郎。其吏部郎历代品秩皆高于诸曹郎。魏、晋、宋、齐吏部郎品第五,诸曹郎第六。”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三《职官典》引《华谭集·尚书二曹论》亦有相关论述:“刘道真问薛令长在吴何作,答曰:‘为吏部尚书。’问曰:‘吴待吏部,何如余曹?’答曰:‘并通高选,吏部特一时之俊。’刘曰:‘晋魏以来俱尔。独谓汉氏重贼曹为是,吴晋重吏部为非。’”
据此,吏部郎居八座尚书之首,故有“坐头”之称。《世说新语·轻诋》中,当王中郎推举许玄度为吏部郎时,郗重熙直言不可让阿讷(许玄度)居吏部郎一职(在坐头),以此示其轻诋。
“坐头”又可写作“座头”,二词形在唐前其它文献中未见使用,唐宋时有少量用例,指座之首,可实指座位,亦可虚指地位。唐赵璘《因话录》卷二:“李尚书益,有宗人庶子同名,俱出于姑臧公。时人谓尚书为‘文章李益’,庶子为‘门户李益’,而尚书亦兼门地焉。尝姻族间有礼会,尚书归笑,谓家人曰:‘大堪笑,今日局席两个坐头,总是李益。’”此段文字亦见于宋王谠《唐语林》卷四,“坐头”作“座头”,指酒席中的上座。唐陈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诗:“曲终暂起更衣过,还向南行座头坐。”此例中的“座头”当与《因话录》中的“坐头”同义。《太平广记》卷三○九:“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岂今日居君王之座头。”“君王之座头”相当于君王之首席大臣,与宰相相当。
元代前期未见“坐(座)头”用例,元末至清代,“坐(座)头”有了新的意义,用以指茶楼酒肆等由桌椅搭配供客人使用的桌席,一般一张桌子配多把椅子为一“坐(座)头”,常用量词“副(付)”限定,如《水浒传》第 35回:“宋江和燕顺先入店里来看时,只有三付大座头,小座头不多几付。只见一付大座头上,先有一个在那里占了。”“座头”有大小,并非指座位有大小,而是指酒桌有大小,因此能坐的人有多有少。《儒林外史》第 17回:“当下拉了匡超人,同进一个酒店,拣一副坐头坐下。”多人坐一副坐头,可见“坐头”并非指单个座位。《禅真逸史》第4回:“二人厮拖厮扯,脚赶着转入山坳里来。奔到酒店内,拣一副座头坐下,叫酒保:‘打几角酒,有甚么好下酒之物,拿几品来。’”《隔帘花影》第 24回:“陈芳故意走进去,坐在侧首一副坐头上。”此二例中的“坐(座)头”均指由桌椅搭配构成的桌席。
“坐(座)头”也有用量词“个”或不用量词限定的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李彪道:‘这等,我们只在这家买酒吃,就好相脚手盘问他。’一齐走至店中,分两个座头上坐了。”“分两个座头”即众人分坐两桌。《金台全传》第34回:“众人听说,笑哈哈道:‘这句话却不差,我们莫怪这老人家。’一头谈论便一头走七碗轩中一同吃茶,就在外首拣个坐头,大家坐下,当心等金台到来。”众人坐一个坐头,可见“坐头”并非单指座具。《古本水浒传》第31回:“几巡酒后,只见胡六走出座头,向二人纳头便拜,放声大哭。”“走出座头”并非指走出座位,而是指从酒桌上出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店主人见是个士人,便拱道:‘楼上有洁净坐头,请官人上楼去。’”“洁净坐头”指座位与酒桌都是洁净的,而不是单指座位。
用“个”或不用量词限定的“坐(座)头”极易误解为单个座位,《汉语大词典》表坐具、座位义的“坐头”一词下,引有二例,都有问题[9],先看第一例:
《水浒传》第28回:“那两个火家自去宰杀鸡鹅,煮得熟了,整顿杯盘端正,张青教摆在后面葡萄架下,放了桌凳坐头。”文中“桌凳”与“坐头”连用,“坐头”即包含桌与凳的席位,而非单指坐具,否则只能说放了“桌”与“坐头”。《水浒传》第27回:“三个人入到里面,一付柏木卓凳座头上,两个公人倚了棍棒,解下那缠袋,上下肩坐了。”这里亦“卓凳座头”连用,但因为前面用了量词“付”,所以就不易误解。
第二例引《文明小史》第50回:“劳航芥便在人丛内钻将进去,有人领着进了大门,一领领他到一间敞厅上,有二三百个坐头。此时光景还没有开锣,坐头上只坐了两排人。”此例“坐头”前用了量词“个”,再加上后文有“坐头上坐了两排人”,似乎单指座位。其实不然。清时的戏馆与现代的戏院不同,其座位以桌配椅的形式排列,这从《九尾龟》第160回的一处记载可以知道:“进了戏馆,自有认得的案目赶忙招呼。……说着,便引着众人走上楼去,果然让了一间包厢出来,请辛修甫等进去坐下。辛修甫举目看时,只见楼下正桌上的客人虽然不见得十分拥挤,却也坐得满满的没有什么空位,只有楼上的人略略少些。”据此,“坐头”仍指桌椅搭配的席位。另外《负曝闲谈》第 6回中的一处记载也可说明问题:“二人踏进门来,好大一间厅,摆着百十副座头,但是人影寥寥。”两例所述情形相似,由于后例用了量词“副”,因此不易误解。
“坐(座)头”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用例很多,并引伸出表坐具的新义,《狄公案》第61回:“狄公见他归顺,赶着起身将他扶起,命小军端了一个座头,命他坐下。”此例中的“座头”单指坐具甚明。《九尾狐》第2回:“只道他不来的了,今见他来,已经用过了好几样菜,深抱不安,即忙起身招呼,命人添了座头杯箸,请祥甫坐下,说了几句抱歉的话。”这里的“座头”也只是坐具,而不包括桌子。总体来看,这种用法的“座头”数量较少,在阅读文献时需加辨别。
明清小说中的“坐(座)头”虽可表坐具,但其源义——桌椅搭配构成的局席——与普通的坐具差别很大,应该不是“坐(座)”与词尾“头”组合而成的附加式合成词。明方以智《通雅》卷十九:“首坐谓之客,唐谓之坐头;确酒者谓之白席。《左氏》‘臧纥为客’。唐李尚书益与宗人尚书益赴饮,上坐,笑曰:‘今日两副坐头,俱李益执事。’劝酒谓之白席人,亦谓四司人。”文中方以智改《因话录》中的“两个坐头”为“两副坐头”,很明显认为二者具有同一性。考虑到“坐(座)头”在明清小说中主要指茶楼酒肆等用以接待客人之用的桌席,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将尊称客人的“坐(座)头”移植于称呼供客人坐的桌席,应当是很正常的事。
[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 上册[M].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453.
[2]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第1册[M].修订本.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758.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上[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706.
[4]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439.
[5]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6): 28-39.
[6]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 巴蜀书社, 2009: 208.
[7]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 下册[M].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978.
[8]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82.
[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2册[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8: 1053.
Explanation of Chinese Expression “Zuotou [坐(座)头]”
LIU Chuanhong
(1.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2.Research Institute for Ancient Book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28)
Zuotou [坐(座)头]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referred originally to the first seat of an “Eight Immortals” table.While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Zuotou meant the first seat or superior status, it referred to Zhouxi (桌席, composed of tables and chairs) in tearooms and taverns and obtained extended meaning of things to sit on since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These forms of Zuotou do not belong to affixation words.
Zuotou [坐(座)头]; First Seat of an “Eight Immortals” Table; First Seat; Zhuoxi (桌席)
H131
A
1674-3555(2012)04-0033-04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4.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1-07-07
教育部青年基金(11YJC740063);中国博士后基金(2010047175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CGZY07YB)
刘传鸿(1973- ),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古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