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萍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卫生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卫生行业的人在医疗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准则、情操和品质的总和。古人云,“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日内瓦宣言》也明确要求医生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作为首要关心的事。这说明医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行医。当前医患关系的恶化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因而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成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的重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开设卫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挥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的主体意识及作用几个方面来实现卫生职业道德教育。
(1)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道德。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提出了医者“济群生”的道德观念。古语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东汉时期,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因疠病流行,尸横遍野,其家族成员200余人,在10年内死亡2/3,遂“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奋研究医学,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救人无数,被后世尊为“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向医学生明示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有的尊重生命、爱护病人和献身医学的精神,树立了一个“苍生大医”的榜样。
(2)宣传现代优秀医疗工作者的光辉事迹。现代的白求恩、赵雪芳、吴孟超、林巧稚等都是医疗行业学习的典范,这些优秀医疗工作者医术精湛、德艺双馨,他们对广大医学生起到了强大的职业道德感染力。钟南山曾说,医德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因此,只有将卫生行业时代先锋的光辉事迹深入学习、道德内化,才能把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做深、做细、做实。
(3)发扬西方优秀传统医德。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强调,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这是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医学道德上的体现。1968年,美国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因此,有研究指出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到卫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即从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健全生命教育体系[2]方面指出只有与教师、医学生共同分享生命教育理念,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才更具生命力。
(1)以负面人物为例进行道德鞭策。如“郑筱萸案件”。郑筱萸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在任职期间,严重失职渎职,收受贿赂,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造成假药、劣药和低质贵药大肆泛滥,造成许多家庭倾家荡产、痛失亲人,郑筱萸最终被执行死刑。通过该案教育医学生,使其明白公众利益大于一切,任何公职人员,如果不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对百姓造成危害,即使官位再高、权力再大,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2)加大对重大消极事件的曝光。如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的“齐二药”假药案,《焦点访谈》报道的“欣弗”劣药案,《新闻调查》报道的“三鹿奶粉”事件等。只有将这些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真实、快速、准确地加以曝光,才能让制假、售假者名誉扫地,让违法犯罪分子无立锥之地,才能使卫生职业道德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推进。
(3)加强对医患关系前沿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近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普遍热议医患关系“次道德”现象。有的研究者指出,医患关系中“次道德”现象是相对于社会普遍存在、被大家所认可的道德行为来说的,即它不属于社会的主流道德。这个“次”,可以理解为第二等的、低于或次于最好的、瑕疵,也就是善中有瑕疵,是不完美的善,即善中有恶;也可以理解为其次,也就是在恶之后的善,即恶中有善[3]。因此,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1)引导医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医疗风险是医学生从业后面临的一大考验,医疗风险问题突出、风险发生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医疗卫生管理中的棘手问题。教师应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医学生依法办事,严格规范职业行为,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廉洁奉公,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医学生自己要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业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2)积极探寻破解医患矛盾的法律方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在医疗行业引入保险制度,使医生的职业保险与职业责任融为一体,确保处理医患矛盾时有科学有效的应对预案和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医德医风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医患之间监督机制,签订医患双向承诺书,医患道德合约等;其次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开展群众评议活动,召开群众座谈会,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和市场监督员给予评议、评价等;最后要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对医院开展的医德医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自查、自评、自纠活动等[4]。总之,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此外,还应当将医院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服务理念等作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医学生在掌握这些章程和规范的基础上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加大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和教育实效,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新的途径和方向。
(1)教育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医德医风,学以致用。首先,教育医学生摆脱专业课学习同现实相脱节的状况,引导他们通过医德现实需要把握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让医学生了解医疗工作现状,不断丰富和发展专业课内容;最后,将最新专业内容、方法和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优良医风的形成。
(2)加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让医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医学生要认真学习各项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照章办事,自觉践行卫生职业道德。
(3)将卫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指导医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进行演讲,让学生聆听演讲者的成功经验,通过大家的积极发言和提问,在互动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使其对即将迈入的工作岗位有清醒的认识。
(4)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适宜的教育方法,对于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让医学生讨论,激励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加强带教教师对医学生实习的指导。如在护理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可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将全面健康评估和整体护理结合起来,将发现的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和投诉,从护理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遵循合理医疗的最优化原则。该原则一方面有技术性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要求,同时又有道德思想基础。在疾病的诊治中若能充分遵循这一原则,做到疗效最佳、痛苦最少、耗费最少,不但可以避免医患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3)找准职业定位。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减少行为的随意性,提高服务的艺术性,取得病人信任,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1)医学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使外在的社会伦理秩序转化为医学生内在的新型秩序,使医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思维方式,让医学生学会关注病人的生活世界,尊重病人的个体差异,关注病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5]。“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符合卫生职业道德的要求。
(2)医学生应发挥自身能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布置新课要求,让学生寻找身边有关卫生职业道德的例子,通过在课堂宣讲升华为职业要求。由于学生是有备而来,例子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加上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往往气氛活跃,容易在他们脑海中烙上职业道德的印记。也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设计成卫生职业道德知识抢答赛或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以此加强对卫生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吸收。
(1)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献血、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群众作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使他们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培养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意识,切身体会医生的责任,不断提高其卫生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过程中通过前辈的言传身教和亲身体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通过典型示范加强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各种典型活动对增强医学生职业服务的热情、活力和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培养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有研究者[6]认为,应该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当做一门实践课去认真对待,在服务过程中遵循服务对象至上的原则,活动后及时总结让学生有所得。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载体,是强化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课堂,是反映学生综合形象的客观窗口。
(3)通过校园文化增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其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程教学有更明显的影响。学校要注意开展体育、文艺、写作、书法、绘画、摄影、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使他们从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Q Q、微博等形式增强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医学生卫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3):3-4.
[2]张凌.生命教育融入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J].科教导刊,2011(11):210-211.
[3]尹晶晶.试论次道德的正确引导[J].理论导刊,2008(11):95-97.
[4]崔飞.强化医德医风建设 塑造医院良好形象[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16):114.
[5]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80.
[6]丁勇.浅谈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卫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