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金 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涉及国家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影响国家政治地位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好处诸多的新兴产业也不能盲目发展,若管理和规划没跟上容易陷入 “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 “战略性”和 “新兴性”两层含义。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产品要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为此,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界定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二)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纷纷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 “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要求,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创新、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些区域呈现出企业积极投入创新、科技人才踊跃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创新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三)区域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区域,区域发展的抓手在产业,区域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兴产业价值链存在纵向分工,关联及配套企业之间则存在横向联系。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更好地结合资源禀赋,整合创新要素,主动嵌入新兴产业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既照顾区域经济短期增长需要,又兼顾长远竞争优势。为了避免区域层面的 “一哄而上”和企业间 “恶性竞争”,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智能,鼓励良性竞争,培育龙头企业,做大整个产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表1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时期,天津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万亿元,初步形成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结构。天津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并提出 “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新目标。
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为代表的 “三机一箭一星”产业格局,成为兼有航空与航天两大产业的城市,产业规模达到170亿元。
电子信息领域:开发出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 “天河一号”和 “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规模达350亿元,引进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28人。
新能源产业:以风力发电、绿色高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主的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风力发电设备占全国1/3以上市场份额。
环保科技产业:建成年产2.6万吨工业水处理药剂、国际最大规模余热发电成套装备等产业化基地,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呈现出增速较快、外资企业占主体地位、高端信息产业已占据优势的特点,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还不成熟。同时存在着缺乏集群效应、自主创新能力差以及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1.缺乏集群效应
图1 天津市201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
天津市产业发展不平衡,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均衡。航空航天产业与新环境保护、新材料产业增速相对较快,但由于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状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为2118.36亿,基数相对其他产业较大。但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缺乏集聚效应,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
2.自主创新能力差
“十一五”时期,天津市专利授权量达3.5万件,是 “十五”时期的3倍。2010年专利授权量达10998件并获得国家科技奖项13项。但由于天津市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比例还不到3%,居于全国第八位,这与天津市本身的地位有差距。由此可见天津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虽在初步增强,但是增速还是比较缓慢,占据比例仍偏低。同时由于天津市经济主体主要以合资和合作的形式,很多关键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主体,不利于天津市企业自主研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3.研发投入不足
天津市2010年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总数为58771人年,但同期北京市为193718人年、河北省为62305人年、辽宁省为84654人年。从环渤海经济圈来看,天津的研发人员规模总数低于北京、河北、辽宁。再从结构来看,天津市高等院校有8888人年,占比为15.1%;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72人年,占比10.8%;工业企业35954人年,占比61.2%;其他7557人年,占比12.9%。而北京的科研院所有78260人年,占比40.4%,明显高于天津市。2010年天津市新引进两院院士2名,现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但是总数只位居全国第八名。总的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密度和结构方面来看,天津市研发人才基数小、研发投入比例低、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已成为天津市产业创新发展的障碍。
(一)循序渐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区域化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依靠,产业集聚也离不开本土化的支持。对于天津而言,丰富的风能资源、优越的港口运输条件、强大的机械和机电产业基础、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培育能力是促进其产业集聚的基础。面对天津市产业集群优势不强的现状,应该以足够的本土化网络的支持,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其中应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以创新引领驱动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各国角逐的重点,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天津市要组织实施能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重大科技专项,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区域内科技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的自主攻关。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和催生新产业的重大产品上取得突破性创新,培育创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物联网、智能电网、新一代无线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和新业态,抢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制高点。
(三)提高研发投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动力,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的定位要求,天津应瞄准产业发展的前沿,顺应产业调整趋势,突破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环节,依靠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延伸,变天津制造为天津创造。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下大力气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具有重大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城市,吸引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在津设立机构或基地,启动多部门在津研发转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
参考资料
1.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2.柳御林,陈傲.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区域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12.
3.余文俊.关于天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探讨与研究.
4.刘志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3).
5.刘美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共生路径[J].经济参考研究,2012,(12).
6.天津市2006-2011年统计年鉴和年度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