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 质(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08)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许多被尘封的往事一点一滴地从记忆中淡淡地消了它的容颜、散了它的芬芳,而人生中的约定却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走到天涯、走到海角,心灵深处总会有那一丝呼唤,那一丝呐喊。这里记录的是一位老档案的心路历程,这里留下的是践行与档案有约的兰台人之执着与忠诚。
亦真亦幻的青涩年华,默默地为我们尘封着一段美好的过往,为我们守护着一段无忧岁月,等候着我们随时去翻阅,去回味,去打捞。
母校启东中学里一排排青砖青瓦的平房,人行道两旁绿树成阴、青草浅浅,间或几蓬猫儿刺、斑茅草及一些说不出名字的植物,零星散落、翠绿葱郁。宿舍边的小池塘内水色深黛,水面上常常飘一些浮萍,时有青蛙游过来,把水中的树影搅碎。这便是母校留在黄菊盛脑海中最初的印象。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最艰苦的岁月往往也是最充满浪漫色彩的岁月。对此黄菊盛深有感触。
当年,黄菊盛父母在远离县城50多里的一个农场工作,而她和两个弟弟都在启东中学读书,当大姐的她只好带着弟弟寄宿在校。作为大姐既要关心两个弟弟的学习,又要帮助弟弟洗衣服等,黄菊盛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和能力。
中学时代恰遇“文革”开始,1966年适逢毛泽东分期分批地接见红卫兵代表,当年根据江苏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各中学在学生中按10%的比例选举产生赴京代表,到北京接受毛泽东检阅,结果黄菊盛有幸成了全班60名同学中被选举出来的6个代表之一。1966年11月,全县中学生赴京代表在省委、县委的具体组织下,集体开赴北京接受毛泽东第七次大检阅。当时一切费用全免,但母亲还是给了10元人民币为零花钱,13岁的她第一次见到10元面值的人民币兴奋不已。就这样,她怀揣着母亲给的10元钱第一次出远门,到北京接受毛泽东第七次的检阅。
高中时期,正值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菊盛还被选为校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多次被老师安排作经验交流报告。
1971年高中毕业后,黄菊盛即响应号召去启东“永隆沙”农场成了一名知识青年,后又被抽调至县工作队,1972年底作为知青被上调分配工作。
在农场劳动锻炼过程中,黄菊盛记忆最深的要数挑泥围垦的事。当她天天挑着沉重的泥担子,把肩膀压红压肿压痛的时候,白天不敢哭,晚上就躲在被窝里哭。这段往事虽已成历史,但仍让她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生命中的每一个年轮都孕育着希望的阳光。人们常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黄菊盛只想说:奋进每天都是新的。
黄菊盛自于1982年7月调入南通医学院档案室工作至今,与档案结下了一辈子的缘。
1992年,南通医学院进行行政办公用房大调整,院调房办将档案室安排在办公大楼中靠近厕所的底楼。作为档案室主任的黄菊盛,出于对档案负责的精神,主动去找分管院领导口头汇报和反映,申述档案库房不适宜放在底楼和厕所旁的N个理由。然后找出该楼的基建档案图纸,认真分析测算了该楼楼板的承重量,形成有根有据的书面报告报送院长研究。最后经她的据理力争,学院领导改变了原来的用房分配方案,将档案室位置从原来的底楼调整到三楼,且又为其增加了库房面积,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档案用房条件,为1996年通过江苏省的“达标”检查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菊盛在搞好学院档案工作的同时,还乐意做好社会兼职。多年来,由于她不断地默默耕耘,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档案界同行的尊重,1990年始她被推荐为南通市高校档案协作组和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南通组组长。她连续担任了15年的组长,积极配合市档案局,组织协作组同志开展了一系列集“档案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得到市档案局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
黄菊盛坚守的做事准则是:干一事,钻一事,干好一事。在30多年的档案工作生涯中,她凭借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目标的追求,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坚持“做人做事做人第一,谋人谋事谋事第一”的原则,先后获得过各类行政性先进个人表彰20次,其中获得档案工作先进个人10次,特别是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受到江苏省教委表彰,2001年被评为“‘九五’期间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受到南通市人民政府表彰,2004年被评为“全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南通市人事局表彰。在她担任档案室负责人期间,先后获得各类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和荣誉7次。
多年来,黄菊盛先后撰写医学和档案方面的论文30篇,其中在国家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4篇,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11篇,获奖论文11篇,获省市档案成果奖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等奖8个。其中《谈高校档案编研的选题》一文获2001年江苏省档案局、省档案学会表彰的“全省档案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3篇论文分别在1998年、2003年、2005年获“南通市自然科学(交叉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黄菊盛撰写的《公共关系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一文获交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谈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关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思考》分别获全国高校档案学会二等奖。
2001-2002年间,黄菊盛根据领导安排兼任院志办主任,负责编写完成了《南通医学院志》的任务。《院志》的公开出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开展“集档案编研与编纂志书为一体”的档案信息开发积累了工作经验,并结合编写实践与经验,撰写了《谈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文发表在《档案与建设》,其《院志》也获得2005年全省档案编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面对所取得的业绩,如今60岁的黄菊盛一脸谦虚地说:我实在是太平凡了。我只是一个在不起眼的档案岗位上尽心尽职地默默工作31年的老档案而已。31年中也曾产生过调离档案岗位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下来了,且越干越投入,越干越入门,越干越有感情。
人生如诗如画,充满了期待,也含着泪水。经历过沧桑,走过风雨,才会对彩虹有所向往。
1985年黄菊盛参加了南通电大档案专业的学习,当年她儿子已七岁,开始上小学,于是她和儿子一起拿起书包去上学,只是儿子上的是小学一年级,而她上的是电大专科一年级。所以她一直自嘲地说“我们母子还是同学”呢。
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原因,黄菊盛的学历一直停留在大专层面,但她不遗憾,因她心中有两个坚定信念:一是学历不在于高低在于能力;二是只要肯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她的信念是正确的,她通过刻苦钻研,执着追求,2006年8月破格晋升为研究馆员,实现了她人生的既定目标。
然而业绩的取得也饱含着她的坚持与付出。黄菊盛有“美尼尔氏综合症”的老毛病且经常复发,每次发起来天旋地转,眼不能睁,头不能动,还要呕吐,严重时需要好几天才能恢复。有一天下午去上班,刚走到学校传达室门口,就感觉头晕想吐,这时脑子清醒的她在想,大概“美尼尔氏症”的老毛病又要发了,便闭上眼睛,马上走进传达室往正站着说话的师傅身上一靠,因不靠就有摔倒的危险。师傅见黄菊盛莫名其妙地往他身上靠还有点紧张和不好意思呢。当她爱人得知情况后,迅速请医生来传达室给她在静脉里推注了一针葡萄糖水,让她在传达室值班床上睡到晚上十点多钟才请人抬回家中。
在南通大学成立后的2005年,黄菊盛又一次在办公室突然发病,就只好就地取材,紧急地往沙发上一躺,然后请卫生科的医生为自己静注葡萄糖,结果因发病期间不能动弹而在办公室沙发上睡了一晚。
为编写《南通医学院志》黄菊盛真的是吃了不少苦。2001年初,学院党委决定在2002年10月进行建校90周年的庆祝活动,故要求她在一年之内完成《院志》的编撰和出版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黄菊盛只好赶鸭子上架——硬撑,一天到晚钻在档案库房,边查边写,边写边核实,每天加班、每日写稿,回家还要接着写,不写到12点是不会去睡觉的,即使大年三十也加班到深夜,连央视的文艺晚会都没有心思看。有时晚上在家撰稿过程中,突然需要到档案库房里查阅档案或者核实数据时,她还请爱人一起陪着上办公室。回想起来黄菊盛深感庆幸:幸亏当年的她只有48岁,精力还可以,经得起没日没夜的加班;幸亏她是搞档案工作的,对馆藏档案内容熟悉,需要的档案信手拿来,提高了编写的效率。一年后,《院志》如愿完成,校庆如期进行,得了领导的认可和校友的好评,从而使她忘记了辛苦,多了些成就感。
2002年底,南通医学院90校庆结束后,原南通医学院老院长叶干全来档案室看望黄菊盛,聊天时讲述他工作经历和回忆当年在中南海做毛泽东保健医生过程,谈到了他这个院长的任命是由国务院直接任命的事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在他临走时,黄菊盛就主动向老院长提出是否愿意把国务院任命书交档案室保存。“你把这么特殊的稀少的国务院任命书放在家里只能作为你个人的历史和荣誉给子孙看,而交给档案室保存,以后有机会可以把它陈列在校史室,作为学校的荣誉,学校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你……”经黄菊盛这么一提醒,老院长马上答应赠送学校档案室保存。没几天,他就把这张国务院的任命书亲自送档案室交给了黄菊盛。任命书是1983年4月28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签发的,“任命叶干全为南通医学院院长”,编号为第02915号。
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2012年1月,在南通大学筹建百年校史馆的过程中,黄菊盛主动把这张珍贵的任命书提供给校史馆使用,以让更多人了解已故老院长的荣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常人眼里早已功成名就的黄菊盛想:不管我今后的路会是怎样的轨迹,但自己与档案结缘之过程是永生难忘的、是回肠荡气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境界的升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