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

2012-03-06 08:47:08莫彩建王宁陈子敏
河北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病理性椎体骨质

莫彩建 王宁 陈子敏

骨转移肿瘤的各种发生原因中,男性常见为前列腺癌,女性常见为乳腺癌。原发性肿瘤其细胞分化及恶性程度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其出现转移瘤的数目及转移瘤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有部分原发性肿瘤的患者在行手术切除前已发生骨转移瘤现象,但对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早期通常难以诊断,缺乏有力的科学诊断依据。发生骨转移瘤时,患者通常出现病理性骨折、活动受限、严重疼痛及瘫痪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主张骨转移瘤患者应尽可能提高早期诊断的可能性,及早确定发生骨转移的严重程度及发生范围,可早期确诊,确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对制定合适的手术及整体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技术则是临床早期诊断骨转移瘤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观察分析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骨转移瘤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为51.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病变处出现病理性骨折、明显的骨组织疼痛及压迫症状。出现原发肿瘤为乳腺癌9例(18.8%)、鼻咽癌7例(14.6%)、肺癌18例(37.5%)、肝癌5例(10.2%)、胃癌3例(6.3%)、前列腺癌2例(4.2%)、甲状腺癌1例(2.1%)、结肠癌1例(2.1%)、肾癌1例(2.1%)、食道癌1例(2.1%)。所有受检者均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均采取X线和CT进行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与参数:选用CT机(日立公司生产,型号:W450),进行CT扫描,层厚设为5 mm,层距为 5,扫描参数设为110 mAs,120 kV。

1.2.2 检查方法:采用CT机,依据临床表现进行X线平片、CT侧位或正位定位片,以对扫描部位进行确定,参考CT定位片对扫描架的倾斜角度进行拟定。常规采取骨质扫描,选择层距5 mm,层厚为5 mm。发生病变后,针对相邻的2个脊椎骨,采取10 mm,即1~2层的层厚,进行抽样式扫描。并采取软组织窗及骨窗进行观察[1]。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肿瘤的好发部位及骨转移瘤的部位 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为乳腺癌,鼻咽癌第三位,明显高于其他原发肿瘤的转移率(P<0.05)。见表1。

表1 原发肿瘤的好发部位及骨转移瘤的部位比较 例

2.2 骨破坏诊断结果 X线诊断发现骨破坏27例,诊断率56.3%;CT诊断发现均有骨破坏,诊断率100%,2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溶骨型破坏影像表现:X线:虫蚀状、小片状的骨质破坏,在四肢近端、脊椎、肋骨常见;出现大范围的骨溶解影像表现为肿瘤边缘可见有少许的残存小骨片或者骨松质及骨皮质消失,在长管状骨及髋骨常见;出现蜂窝状及膨胀性溶骨性改变,在大的管状骨、髋骨、肋骨为常见。一般为病理性的骨折,无明显的骨痂形成;CT:呈边缘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穿凿状、多发斑片状的影像,周围无明显的硬化现象。(2)成骨型破坏影像表现:X线与CT的影像皆以结节状、磨玻璃状、棉团状的高密度影,此类骨破坏极少见病理性骨折。(3)混合型破坏影像表现:表现为同时存在溶骨型骨破坏和成骨型骨破坏;X线与CT影像均呈现高、低不均的密度区,边缘一般为模糊。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的骨质破坏诊断结果比较n=48,例(%)

2.3 病理性骨折诊断结果 48例患者中,X线与CT均诊断为出现病理性骨折的部位在锁骨1例、肩胛骨1例、桡骨1例、肱骨1例、髋臼1例。

2.4 软组织改变诊断结果 48例患者中,X线与CT均诊断为出现骨转移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大小不均有20例,其中发生部位在四肢长骨2个、肩胛骨1个、肋骨13个、骨盆6个、肿块椎体11个、指骨1个。

2.5 椎体转移瘤诊断结果 48例患者中,出现椎体转移共有50个椎体,其中骶椎6个、腰椎17个、胸椎22个、颈椎5个。单椎体受累21个,多椎体受累29个。出现成骨性转移19个,部分也可累及到椎弓根。病变较大时甚至累及至完整椎体,主要影像可见有象牙样的致密影。无出现椎管狭窄及软组织肿块案例。

3 讨论

发生骨转移瘤时,患者通常会出现病理性骨折、活动受限、严重疼痛及瘫痪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进行X线和CT诊断,有助于及早发现骨转移,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有效率。本研究中统计发现,出现骨质破坏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1)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的骨质破坏是重要的影像表现。表现为溶骨型的骨质破坏一般以肺癌、肾癌、甲状腺癌及乳腺癌等骨转移为多见;成骨型骨质破坏一般以膀胱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为多见;本组溶骨性破坏约占总骨转移的85.4%,成骨型次之,混合型比例最少。(2)脊椎转移通常以胸椎及腰椎常见,颈椎及骶椎次之,一般为多个椎体发病,X线与CT均显示出明显的溶骨性破坏与椎体成骨性破坏,溶骨性破坏最常见,单个、多个椎体呈现跳跃式转移现象,还经常累及至椎弓根,一般椎间盘不受累[2]。出现溶骨型的脊椎转移的影像学表现为可见有骨质疏松,或出现类圆形、斑片状的骨质破坏现象,以乳腺癌、肺癌及肝癌等为常见。(3)骨盆也属于骨转移瘤中的好发部位,发生溶骨型的破坏为常见,主要影像学临床表现为在髋臼的附近可见有斑片状、虫蚀状或穿凿状的影像,并能融合成大片状的骨质缺损,其多为边缘不清,不会出现骨质硬化现象。临床一般对于长管状骨的单发转移瘤较难进行诊断,以大范围的溶骨型骨质破坏最为常见,骨皮质出现断裂或消失,软组织的肿块较小,无明显的骨膜反应,一般还会有病理性骨折[3]。

综上所述,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均对其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应根据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对于合并有软组织肿块或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建议使用X线检查,对于已明确原发瘤的患者建议使用CT检查,对于疑似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不明的患者建议联合X线、CT或MR检查确诊,结合各项检查的优势,尽可能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

1 方凯.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 801-803.

2 钟华.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骨肿瘤诊断价值比较.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62-263.

3 玛颓友,徐岩.骨转移瘤的 X线和 CT诊断.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7,1:32-35.

猜你喜欢
病理性椎体骨质
骨质疏松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0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淮海医药(2015年1期)2016-01-12 04: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