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楠,纪广明
合理营养是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体提供的营养物质有关。科学合理地制定与训练有关的营养保障措施计划,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机能状况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研究本着增强我国运动员运动营养的意识,依据我国制定的运动员营养素推荐需要量(RDA)的标准,通过对国家重点项目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3天的膳食调查、上高原1周前、后生理生化检查,分析运动员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膳食结构与营养补充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运动员在高原顺利进行基础体能训练和赛前强化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 名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8人,年龄20.63±1.92岁;体重79.34± 4.68 kg,女运动员11人,年龄18.45±2.16岁,体重62.58 ±6.53 kg。
2.2 研究方法
2.2.1 膳食调查
采用3天称重法。
2.2.2 生理生化检测法
检测指标:体重、身体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球压积。
2.2.3 数据统计
所得数据经过“运动员及大众膳食营养分析与管理系统”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生理生化指标数据经SPSS 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3.1 膳食调查
3.1.1 运动员膳食中每日平均总热能摄入量(表1)
男运动员膳食中每日平均总热能摄入量为:4 480± 603 kcal(18.7±2.5 MJ),推荐量为4 843±421(20.2± 1.7 MJ);女运动员为3 890±820 kcal(16.2±3.4 MJ),推荐量为3 916±445 kcal(16.3±1.8 MJ)。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运动员每日膳食中总热能的摄入量达到推荐量90%以上者占68%,其余30%的运动员总热能摄入量仅有推荐量的80%以下,尤其女运动员总热能摄入量偏差较大。另外,个别运动员上高原有降控体重的要求,这对膳食调查总热能摄入情况有一定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总热能摄入量与体重的关系,在调查期间,我们对19名受试运动员身体成分进行了分析,InBody 3.0型体成分分析仪测试分析(表2)。
表1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总热能摄入量和推荐量一览表
结果显示,除1名运动员体质指数(BMI)为25.7外,其余运动员BMI在20~25(男),19~24(女)范围内。鉴于身体成分与训练水平有一定关系,饮食结构对身体脂肪成分有一定影响,我们将受试运动员身体脂肪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男运动员平均为10.9%±3.47%;女运动员平均为,据报道国外游泳运动员脂肪百分比男8%~15%;女运动员5%~22%。
表2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一览表
3.1.2 运动员膳食中每日三大热源质分配比(表3)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膳食摄入热源质分配比必须适合机体对高原环境的生物适应性要求,即高糖低脂适量蛋白膳食。膳食中三大热源质的供能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5%~60%;脂肪25%;蛋白质15%~20%。
表3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三大热源质供能比例一览表
调查显示,受试者膳食中,三大热源质的供能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41%;脂肪占42%;蛋白质占17%。国外研究认为,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糖类物质来满足运动能量的需求,将导致肌肉慢性疲劳的产生,相对较低的能量摄入也导致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加。我国运动员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引起广泛关注。运动员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如果训练中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摄入脂肪过高会制约运动能力的提高或运动疲劳的过早发生。笔者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对教练员运动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有积极有效的作用,长期膳食结构不合理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运动训练中和训练后产生疲劳的恢复时间,以及伤病的预防等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1.3 运动员每日膳食三餐总热能分配比(表4)
调查显示,早餐平均占一日总热能摄入量的22%(推荐量为25%~30%);午餐平均占一日总热能摄入量的35%(推荐量为35%~40%);晚餐平均占一日总热能摄入量的33%(推荐量为25%~30%);加餐为10%(推荐量为10%)。半数以上受试者早餐和午餐偏低;晚餐偏高;并且一天训练后的晚加餐基本都增加了10%,说明运动员一天训练的膳食热能保障有集中在晚上的倾向。这种现象对白天训练的运动员来说,机体中能源的合理分配和糖原的充分利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保障运动员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供给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意。笔者主张晚餐不宜过多,加餐应合理地分配在一日三餐之间,加餐过多地集中在晚餐后不利于运动员机体内糖原的再合成,多数情况是身体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并且影响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和训练后的疲劳恢复,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还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从而影响第2天的训练质量,使运动员训练节奏达不到很好的表现,应引起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足够重视。
表4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每日各餐热能分配比例一览表
3.1.4 运动员膳食中每日维生素和钙的摄入(表5)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者每日膳食平均维生素B1摄入量为1.9 mg(推荐量为5~10 mg);维生素C摄入量为101 mg(推荐量为140 mg);维生素A摄入量为1 706μg(推荐量为1 500μg);钙的摄入量为982 mg(推荐量1 200 mg)。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就餐时食物品种的选择和摄取量以及食物品种的供给有密切关系。同时,在保障运动员营养品上应注意这部分营养物质的补充,另外,也要注意维生素A的重复补充问题。
表5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每日维生素和钙的摄入情况一览表
3.1.5 运动员膳食中每日食物种类的摄入(表6)
受试者每日平均摄入5大食物种类分析结果如下:1)糖类食物组成中:薯类和高糖淀粉类以及粗粮品种不足,精制米和面粉摄入量相对偏高;2)油脂类:动植物油总量适宜;3)肉蛋水产类:蛋类和畜禽肉类摄入偏高,水产类品种不足;4)奶类和豆类:品种和数量不足;5)水果蔬菜类:品种和数量不足,尤其是蔬菜总体摄入不足。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给机体提供的各种营养物质有密切的关系,食堂管理人员要注意食谱的食物种类搭配与运动员不同的训练时期合理调配,运动员也要注意不同食物中营养的摄取,明白食物摄入过多或不足对机体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带来的影响。
3.2 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分析
3.2.1 运动员饮水量与训练前、后体重的变化
运动员3天饮食中水的摄入量统计显示:平均每日摄入量为 。多数运动员尿比重偏大。运动员三天的训练前、后体重测试显示:训练后体重平均下降在0.4~0.8 kg范围内,也有个别运动员超过1 kg以上,甚至达到2 kg者,这部分运动员上高原一周后血象指标测试数据呈下降的倾向。提醒运动员应重视上高原期间的补水问题,以及了解机体脱水给运动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表6 运动员平均每日食物摄入量与推荐量比较一览表 (单位:g)
3.2.2 运动员血象测试(表7)及分析
表7 国家游泳队重点项目运动员血象测试结果一览表
高原训练两周后19名运动员血象指标测试显示:受试者比上高原初期血象指标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血红蛋白(Hb)提高者占63%;红细胞计数(RBC)提高者占68%;红细胞压积(HCT)提高者占63%。可以说多数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有氧代谢能力和运动能力有一定提高,少数运动员血象指标数值无变化或有下降,而其中一名世居高原运动员血象各项指标数值下降。其结果提示教练员运动员训练除考虑个体差异外,还应考虑不同海拔高度对机体缺氧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有所不同。
由于高原训练的膳食和营养补充有其特殊性,为了预防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对高原环境和训练的不适应性,以及通过缺氧刺激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我们提出运动员的膳食和营养保障措施或意见如下:
1.加强运动员膳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放运动营养知识手册,科学地摄取食物;
2.上高原后注意膳食中蛋白质的补充,这对缺氧造成的蛋白质和水分的丢失,去脂体重的下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高原空气干燥,水分丢失快。补水的目的是预防运动员血液浓稠,水分的补充以每日4.5~5.5升为宜;
4.高原地区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补充维生素不仅能加快机体对缺氧的适应性,而且能提高高级神经活动的敏感性,进一步挖掘运动员的潜能;
5.在高原训练中要特别注重铁元素的储备,研究认为,铁不仅与机体氧的运输有关,而且对机体无氧能力的提高和减轻机体对亚极限运动中乳酸反应能力有作用;
6.营养素的补充要结合膳食调查和生理生化监测结果有的放矢地发放,防止营养素补剂乱发和补充不合理的现象;
7.定期做好膳食调查和生理生化检测工作,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检测结果与科研人员做及时沟通,对达不到身体体质和机能状况不好的运动员应调整饮食结构或训练计划;
8.缺氧易造成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发生,注意复合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9.安排专职运动营养师负责运动员膳食与营养补充工作,使运动营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以确保运动员训练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运动成绩的有效提高。
[1]罗纳德.J.莫恩.运动营养[M].杨则宜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2]冯炜权.当前运动生化与营养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6(3):68-72.
[3]马福海.青海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4]翁庆章.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5]王清.高原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