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周卫超 □卢 娟(济源市水利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国缺水地区建设了一大批饮水工程,使大部分缺水人口彻底摆脱了水的困扰。这些工程的建成,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是我国农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其结果必将有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尽快实现。然而,由于饮水工程点多面广、形式各异,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及早对有关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势必会严重影响饮水工程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甚至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工程提前报废,轻者使群众饮水重蹈旧辙,重者会引发新的农村矛盾,影响农村稳定的大局。
农村饮水工程分布区域广泛,形式多有不同,从工程规模和管理形式的角度来看,大体分为3类:一是规模较大的多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该类工程数量较少,但工程投资多,规模大,受益人口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人。为便于讨论我们姑且称为A类工程;二是规模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采用的工程形式多为提水、引水或打井,受益范围多为1个行政村或1个行政村中的数个自然村。我们称之为B类工程;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供水工程,采取的工程形式多为小水窑、小水窖和屋檐接水等,这类工程在地表、地下水源奇缺的地方较为多见。我们称之为C类工程。
A类工程因其规模大,受益人口多,又是跨村、跨乡镇工程,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高,多数都成立了专门的供水公司进行管理,工程运行质量一般较好;C类工程多由农户自行管理维护,由于管护人与受益人完全统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不严重;B类工程一方面规模比A类小,受益人口少,难以实行正规的公司化管理;另一方面工程效益涉及众多农户,又不同于C类家庭式小型供水工程的管理模式。因此在管理机制的确立上就出现了千差万别的情况。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B类工程的管理问题。
2.1 村组集体管理模式:由村组集体成立管水小组,明确管护人对工程进行管理,管护人工资由村组集体发放或从水费中提取,管水小组受村组集体领导。
2.2 村组干部兼管模式:一般由村支两委中的主要成员或居民组组长兼任管水员,对饮水工程实施管理,工资为原职位工资,由村集体发放,不从水费中提取。
2.3 农民用水协会模式:一般由用水户选举产生用水协会组织,再由协会推举产生管水员进行用水管理,工资一般由水费中提取。
2.4 承包经营模式:一般由村组干部主持,通过竞标的形式确定经营承包人,由承包人履行管水职责,该类模式一般实行水价包干制,承包人工资及其它费用均由水费中提取。
2.5 农户轮管模式:有些受益农户较少的工程(多为1个小自然庄受益)采取农户轮管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轮到哪户管理时,由该户负责抽水、收取水费等工作,该类模式一般只收取能源消耗费,不收取工资和其它费用。
3.1 不收水费。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引山泉工程中。引山泉工程是利用自然落差将山泉水从高处引至农户的一种供水方式,由于不用动力,供水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这是无本之水,不应收取水费,所以从建设工程时就没有安装水表,难以计量用水方量。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工程设施难以得到及时的维修和更新,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农户无节制用水,甚至水龙头坏了也不更换,大量的水白白流失,而居住位置水压较小的农户常常因此无水可用。
3.2 不实行全成本收费。供水成本一般应包含:能源消耗费、维修费、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少有工程按照以上费用构成去收费,一般只收取能源消耗费和人员工资,好一点的可能还收一点维修费,却很少有工程收取折旧费。这就预示着,一旦工程到了报废日期,项目区群众将重新沦为饮水困难人口。
3.3 水表灵敏度低,偷水现象严重。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户用水表普遍存在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当很小的水流通过时,水表处于静止状态,这是造成农村供水工程偷水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由于设备的缺陷,给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举个例子来说:济源市王屋山供水工程运行初期抄表时,某个村庄入村水表显示总用水量为263t,而用户水表合计数还不足30t,只占总用水量的11.4%。为制止偷水现象,供水站组织管水人员昼夜巡查,尽管有所收效,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增加了运行成本。
3.4 管水人员未经培训,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农村管水人员多数未经专业培训,不懂得水泵起动、关闭的程序要求,对管道等设备故障缺乏起码的维修经验。
3.5 管水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根据实地调查,多数农民不是不愿交纳维修费和折旧费,而是对现有的管理机制不放心,怕交的钱被挪用甚至挥霍掉,到了设备需要维修和更新时还得重新集资。而客观上,农民担心的情况确实存在,在有些地方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机制问题。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饮水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饮水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坚决避免过去那种建了毁、毁了重建的恶性循环,使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资金修建起来的饮水工程能够真正取得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2 完善制度和机制,实施科学管理。饮水工程点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完全要求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不现实。客观的讲,目前农村现行的几种主要管理模式,应该说都有其一定的存在理由,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某些欠缺。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包括设备运行制度、收费制度、财务制度等,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二是要对管水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维修技术,更好地为用水户服务;三是要建立年度评议制度,让广大用水户对管水员的工作进行广泛评议,并以此作为管水员业绩依据;四是要建立奖惩制度,通过评议,对表现好的管水员要给予表彰,对表现不好的管水员要给予处罚,对群众意见较大的管水员要予以撤换;五是要建立资金的监管机制。农民的钱来之不易,最担心的是交上的钱被挪用或挥霍掉。因此,应建立一种让农民放心的资金监管机制,最好是能够由乡镇水利部门组织,给每个村设立单独账户,每月定时将维修费和折旧费收上来统一保管,工程维修或设备更新用钱时可通过村民代表签字后领取。
4.3 树立水是商品意识,实施全成本收费。供水工程的水不同于天然状态下的原水,因为它不但要耗费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供水提供生产资料,而且供水工程设施在引、提过程中,还要消耗电力或油料,要有人管理操作,要维修养护工程设施,这就要花去一定的人力、物力,从而也就凝结了一定的人类劳动。所以,供水工程的水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具有商品的属性。既然水是商品,就应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各用水单位或个人收取足额水费,以抵偿消耗,更好地发挥供水工程效益。
4.4 改良硬件设备,杜绝偷水现象。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中,最让管水员头痛的是偷水问题。在目前水表精度不足情况下,克服的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加强巡查,对偷水者实施惩罚;二是实行数户联保,即每5至10户设一总表,让用水户相互监督,如总表水量大于分户表合计数,则将多余水量平均分摊到每个联保户;三是实行定时供水。以上方法虽有作用,但消耗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给群众用水带来了诸多不便,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最终还得从硬件上下功夫。水利部门应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如果水表精度不易提高,可考虑在水龙头上作些文章,即设计一种龙头,使它要么不出水,要出水水量就比较大,以此避免人为偷水现象。
4.5 由地方政府筹集费用用于日常维护及大修。平时用水户缴纳的水费中没有工程大修和更新改造资金积累,或只有很少的积累,当工程损坏需要大修或严重老化需要更新改造时,受益农户有义务投劳筹资,承担大修和更新改造费用,但由于有些工程较大,维修成本较高,农民负担不了,需要地方财政给予补助。所以建议各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管理办法,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的维护及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