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能动性及其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2012-03-02 08:27吴德群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

摘要:

个体的能动性表现为选择性、竞争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个体能动性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开展多样化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竞争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个体能动性;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论意义

收稿日期:2011-12-12

作者简介:吴德群(1971-),男,河南光山人,百色学院政法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老师讲课和学生听课,则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这种讲与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而学生很大程度上则被置于知识接受者的地位。由于老师是课堂的主宰,且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对学生能动性的忽略造成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性教育的水平。

理论上,虽然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学课堂教学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并提出了很多有启发的建议,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齐格勒(E. ziegler)所指出的,由于研究者们没能明确指出个体能动性概念的确切性质,使得该概念由于内涵模糊而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1](P.2)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动性的确切内涵是什么?个体能动性对大学课堂教学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这将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人的社会化为视角,通过解读经典文献,在明确个体能动性确切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能动性:选择性、竞争性、创造性

(一)选择性

人的早期社会化是社会化理论共同关注的阶段。这一阶段婴儿与家庭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社会化是建立在传播交流意义和价值基础上的。[2]婴儿通过啼哭和母亲通过满足婴儿的需要进行信息交流。这一过程中,婴儿发展了选择的能力。婴儿不仅通过与母亲的交流逐渐理解了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且学会了主动“选择姿势”和“恰当的运用姿势”[2],以及选择重要的有意义的表情特征。[3]父母不是根据自己的性格随心所欲的控制着婴儿,而是“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相互调节的潜在的一系列模式”。“家庭影响着婴儿,婴儿也支配和影响着他们的家庭”。[4](P.58)

很多理论都承认婴儿这种选择能力的存在,并力图解释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的。精神分析理论求助于本能。如埃里克森(E.H.Erikson)的儿童性欲理论就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者一致的假设出发,用婴儿的性欲发展模式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他将儿童性欲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等不同阶段,将人的行为分为合作模式(两种)、保留模式、排泄模式和入侵模式等5种模式,不同的性欲期对应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对应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如口腔期对应着合作模式和信任。[4]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的能动作用决定于儿童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儿童就会修改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5]“镜中自我”是儿童形成“自我”,获得社会化的重要模式,包括想象中的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根据想象中他人的态度所做的行为反应。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选择特点。首先儿童用以当作“镜子”的他人是“重要他人”,并随着经验的发展,不同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也不同;其次,这种选择性表现为儿童对自己行为可能与他人的态度一致也可能与他人的态度相背离。[3]

当“重要他人”发展为“一般化他人”的时候,个体的自我就获得了发展,具有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角色即一种社会的或集体的期望,为个体规定了行为的标准。角色执行着社会的各种功能;[2]而个体的角色扮演则同样具有选择性。首先,扮演有“自居”与“表演”之分。自居指的是主动将角色模式内化并自觉通过行为体现出来,行为的动机与表现是一致的,如宗教徒的行为;而“表演”往往具有整饰和控制的意味,行为与动机并非必定一致,这种扮演表现为“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不一致;[6]其次,角色会不断的分化,不同的个体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再次,即使是同样的角色,由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不同,选择扮演角色的方式也不同。例如:中产阶级的孩子经历的育儿方法是强调首创、自立,强调观念和人,以及更高的职业成就和不自满。工人阶级社会化往往强调遵从外在的规则,较少的自立和创造性,以及用物而不是用思想去工作。[7](P.246)

(二)竞争性

自我的竞争性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表现为侵犯的本能。埃里克森用儿童的“侵入模式”表达了这一概念。侵入模式是口腔期合作模式的辅助模式,也是性器期的一种主要模式,最初指的是婴儿在吃奶时他的头和颈有一个前倾姿势,婴儿这个姿势是为了用头抵住奶头,并就此把头埋在胸脯上。[4](P.63)这一模式具有侵入并占有的意味。侵入本能是形成个性和性别差异的重要力量。

库利(C.H.Cooley)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将自我理解为个体不断社会化的“专有”情感,专有感的排他性导致竞争。专有感指的是“一种意识中的令人愉快的自我感觉,即一种专有热情的静思状态”。[3](P.112)“我,首先意味着自我感觉及其表现,而不是和这一感觉可能相关的肉体、衣服、财宝、野心和荣誉等等”[3](P.108)“除我们的感觉方式之外,对自我不可能有任何确定的标准,它只能是我们对之持‘我的态度的东西”。[3](P.110)库利认为“专有”感是自我与生俱来但“决不会失去的”首要特点,并认为“只有这一感觉本身是问题的决定因素”。[3](P.108) “专有”感导致自我的竞争性。因为自我感“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人的”,作为普遍性,自我与他人相联系,同时,自我又是个人的,意味着自我的占有感。自我的排他性导致竞争。“我们所说的‘我、‘我的、‘我自己并不是独立于普遍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重要性产生于这一事实,即它既是普遍的也是个人的。那就是说,我们关心它只不过因为它是意识活动试图在普遍生活中对他人的意识发生影响的努力和斗争。‘我是一种好战的社会倾向,在总的倾向之流中努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象所有的生命一样,只要有可能,它就会扩张”。[3](P.116)

库利认为,自我的竞争性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形成了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的个体,竞争性的程度性质和表现方式不同;另一方面,自我的竞争性又是控制社会的力量和构成“群体自我”或“民族自我”的要素。例如:“小演员很快学会了在不同的人面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就表明他开始理解个性并能遇见个性的差异所带来的结果”,表明他对别人的行为“拥有某种控制能力”。[3](P.126-127)“‘群体自我或‘我们只是包括了其他人的‘我……民族自我,实际上是所有的群体自我。”[3](P.135)

(三)创造性

米德(G.H.Mead)认为自我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断的改变着环境。一方面,米德认为自我具有创造性。他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组成。“‘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作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8](P.189)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在客我与主我的关系中,米德甚至以赞美的口气特别强调主我的创造潜力,认为创造性使“主我”成为经验的更加重要的方面。[8](P.216)

首先,“主我”的不确定性使主我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机会。“作为……一种反应,与包含在他所采取的这些态度之中的‘客我形成对照的‘主我,是不确定的”。[8](P.191)这种不确定性使“主我”的反应具有创新的可能。他说:“正是‘主我……一个人永远无法充分的把握自己。有时候,其他人可以告诉他关于他本人的,而他尚未觉察的事情。他对他自己从来都没有把握,而且他的行为举止即使其他人惊讶,也同样使他自己惊讶……主我的可能性属于实际上不断发生,不断进行的事物,而且,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经验之最富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新奇之物就是在这里出现的,而且,这里也正是我们的最重要的价值观的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不断追求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8](P.220-221)

其次,“主我”“具有明确的人格”,往往是通过对“客我”的重组,以突现的方式实现创新。虽然“主我”必须以“客我”为反应对象,但“主我”在对客我进行组织以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重组,这种重组却导致了以前并不存在的东西,创新就是以这种突现的方式出现。米德指出,创新并不意味着是对共同体的冒犯,而通常是在与共同体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在表达和实现个人意愿时出现的。[8](P.214)

另一方面,自我的创造性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从行为主义的视角看,社会是文化以“客我”的方式与“主我”的对话过程。但由于“主我”的不确定性和重构,不断的使文化发生偏离导致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迁常常通过个体的变化表现出来。米德认为,个体的任何变化都意味着文化的变化,因为个体总是文化的内在结构要素。变迁既可通过个体与文化的合作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个体的反抗来实现,但一般都是渐进的,甚至是微不足道和难以觉察的。[8](P.214)

三、个体能动性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意义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竞争性和创造性表明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并客观的发挥着作用。大学课堂教学的结果与其说取決于老师的教,毋宁说取决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因此,个体能动性概念对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三点启示: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开展多样化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竞争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开放式教学。

(一)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开展多样化教学

个体的选择性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辨别和接受抑或是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相同,而是互有差异。首先,不同的学生,其知识兴趣可能不尽相同。如有的喜欢学习社会科学专业,有的喜欢学习自然科学专业;对于社会科学专业,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思辨性较强的哲学,有的学生则可能喜欢实证性较强的社会学。即使是喜欢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个体喜欢的具体方向、问题、理论或方法也都会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对社会化理论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喜欢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有的倾向于定量研究,有的则偏向定性研究,等等。其次,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同。有的学生喜欢自学,有的学生则喜欢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学习。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形态的客观偏好,要求大学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性。

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不同知识和学习方式的需求,避免单一化教学,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具体言之,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教学方法多样化。在上课方式上,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讲授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不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教师应尽量避免单一的单向灌输,在适当讲授知识的同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或讨论,以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要求。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应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要求,由灌输式讲解改为引导式讲解。教师应从过去主要以传播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向以启发学生自我学习和深入思考,为学生提供知识线索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如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反思现实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或现象。同时,也可通过学生间对某一问题深层次的讨论来获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更深入认识。

(二)应尊重学生的竞争性,开展个性化教学

多样化教学是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个性化教学,则是因个体竞争性对大学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开展的。所谓竞争性,指的是个体具有的一种自我占有和排他倾向,竞争的实质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强调。就学习而言,竞争性通常表现为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选择的学习方法或习得的知识较他人的方法或获得的知识更加适当或更有价值。例如,在学习社会学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当学生被要求表达自己的理解时,不同的学生经常会表达不同的观点。学生之间往往会互相争论,并力图说服别人自己的观点是最合适的。而当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时,学生或多或少会获得一种满足。

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性,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间的认识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原则,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传统观点所主张的因材施教,也就是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坚持二个基本原则。一是主客体统一原则。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一贯被理解并当作教育的客体,老师所讲及其如何讲,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完全被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受到抑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性,教师必须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即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老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要认识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会积极主动地把所学知识进行选择、理解和批判,即学生还是知识的建构者或生产者。主客体统一原则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担负双重角色。一方面要担任传道者的角色,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担任解惑者的角色,引导或启发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和分析问题。二是互动原则。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主体又有客体,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进行师生互动。如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间的充分互动。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程度,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展开积极正确的引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要做到师生互动,就应该避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宰和支配形象,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问题提问,留给学生充足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反馈机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教学相长。

(三) 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开放式教学

个体的创造性意味着学生具有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一般比较强,创造能力也比较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世界是发展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的知识总要被补充、修正、更新甚至抛弃。知识创新必须坚持知识的开放性。

开放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知识的发展观,允许并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和提出新的观点。要做到开放式教学,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懂得,任何知识都是可以发展的,从而从认知上培养学生创造新知识的意识。其次,教师要为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条件。具体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呈现知识的多样性与竞争性;并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最后,还要对那些在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提出表扬,尤其是表扬那些能够提出新见解或新观点的学生,以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营造鼓励创新的气氛。

参考文献

[1]E.齐格勒,I.基尔德,M.拉姆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

[2]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埃里克•H.埃里克森.童年与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5]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哈罗德•R.柯伯.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和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第七版)[M].麦格劳希尔公司,2008.

[8]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周来顺]

猜你喜欢
大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比萨里的大学问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