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科技创新与进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针对性地应对面临的挑战,打破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在新时期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对策
收稿日期:2011-12-25
作者简介:王素梅(1982-)女,山东临沭人,山东省临沭县编委办公室职员,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进一步指出,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1]
(一)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减少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资源消耗,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获得更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可以享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惬意的环境。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已成为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较颉*
(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缺乏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只能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很难有实质性的增加,这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加速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而且能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逐渐变强。同时,还能够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科技创新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实现内外需结构、消费与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将过多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导致投资增长过快,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进而使居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加剧。而外贸顺差过大,会引发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进而又助长投资的高增长。相反,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不仅能够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优化进出口结构,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更为重要的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树立世界知名品牌,从而不再充当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不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换取微薄的利润。这样,职工工资能够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而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变。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速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新兴力量。而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机制和动力不足,转化能力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像海尔、奇瑞、华为、中兴这样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下降为37.1%,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下降为24.7%,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而且,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比例过低。2008年,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仅为0.24:1。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高达引进费用的3到10倍。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仍不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变,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式就很难根本改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国出台和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然较低。教育部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10;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拥有上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万项以上专利,但科技成果推广率约为15%,真正应用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很少。应用型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工程化技术、产品或产业,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同时也就不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是39%左右。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而我们国家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达 54%左右。[2](P.46)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技术依存度虽然有所下降,但许多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中自主知识产权少,导致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有效突破,且又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比较缓慢。
三、以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促进科技创新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而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及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一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二要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及大学的生力军作用。
(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胡锦涛指出:“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3](P.190)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要强化国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培养造就大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基础条件。二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促进产学研结合,经科教联动,校企所共赢,提升科技成果的成功率和转化率。三要重视企业的特定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有优化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因此,要促进科技创新,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必须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财税金融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一要进一步注重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培养,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二要不断拓展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三要进一步改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前线,2008,(1).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