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本文旨在引导读者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不足之处,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园林城市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王学东(19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市地方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的共同选择,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生态文明是人们的共同期盼。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六中全会题中应有之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南非德班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低碳绿色经济,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重要的生态文化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而树立生态文化理念,离不开对历史过程的反思,对现实困境的觉醒,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未来实践的探索。人类只有在不断总结、重构与升华中,才能真正理解弘扬生态文化的实践意义,进而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
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齐齐哈尔市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谋划生态文化发展蓝图,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及目标
目前,生态文化思想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生态文化理念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体现。
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齐市近两年来投入近6亿元完成了阳光文化公园等14个公园、3个出城口、137条街路、22处转角、96条街路、54个小区的绿化,完成了冬韵园等34处广场区域和街头绿地建设。植树286万株,新增绿地1769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9.3%和10平方米。
在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中,其中有重要一项指标是80%以上县区要达到国家生态城市的标准,县区80%以上乡镇达到国家生态乡镇。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克东县、克山县、富裕县、讷河市5个县(市)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龙江县、泰来县、依安县、甘南县,获得省级生态示范区命名,生态示范区创建实现全覆盖,已建立了二龙涛湿地等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國家级生态乡镇7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包括讷河市六合镇等42个乡镇、富裕县富欣村等24个村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标准,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迈出坚实的脚步。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将环境质量、节能降耗、污染物总量减排、重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其中,拜泉县和碾子山区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各有代表性。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中西部,齐齐哈尔的东部,地处丘陵漫岗区,历史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986年拜泉县果断实施了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发展战略,20多年来,拜泉县举全县之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丰硕成果。1992年,拜泉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县,如今人工育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3.7%,全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9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68.9%。生态文化改变拜泉,生态文化富拜泉,这里的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拜泉的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碾子山区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打造“生态之区”,10年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0年来,乡村绿化完成围栏封育40 000亩,人工造林9 100亩;绿化荒山18座、荒滩3 000亩;城区绿化完成植树5.5万株、育草花苗18万株,新植绿篱1 000延长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2.1%。现在,该区已经成为省级生态园林城,以“中国•碾子山6•28登山节”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远近闻名。
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
(二)当前齐齐哈尔市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用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生态指标与政绩考核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片面强调眼前而忽视长远,只顾当代人而不顾后代人的不可持续的观点。
二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市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仍然资金匮乏,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运转较为困难。
三是生态文化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缓慢。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服务体系欠缺,品牌效应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受体制机制制约,生态文化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还远没有成为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训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是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滞后,科技支撑不足。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足,“鹤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建设、湿地文化等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投入亟待加大。
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齐齐哈尔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内涵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巩固现有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二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普及生态文化知识。选择一批现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育基础设施较好且交通便利的市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纪念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生态建设成果。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广大市民近郊游、远足,在参观、游玩中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进而弘扬生态文化。
三是抓住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力争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越上新台阶。六中全会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这就要求在我市大项目建设中,加大生态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些新能源、生态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市的生态文化产业得到加快发展。要重点抓好“一带两镇三区”建设,即齐扎公路精品旅游带,昂昂溪历史旅游文化名镇、铁锋扎龙温泉小镇,城区都市文化观光区、碾子山山水生态旅游区和梅里斯近郊休闲度假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我市生态旅游规模和档次,扩大对外知名度。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鹤文化发展态势,努力打造鹤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鹤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内容之一。发展鹤文化,就是发展生态文化。要依托中国鹤文化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这一优势,大力推进鹤主题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以鹤为题材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舞蹈、演出、影视等文化作品创作规模。利用丹顶鹤艺术馆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提升鹤文化品味,以举办绿博会、观鹤节、关东文化旅游节为平台,真正使鹤文化成为我市的“主打文化”和“强势文化”。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