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以此划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目标,其中应包括知识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及综合素质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明确应采用何种学制、明确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最终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物流人才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指:对于同一种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如何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教育目标及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体现出不同的教育层次上的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教育质量的提高性、教育对象职业要求的适应性,从而构建与完善“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高速公路”,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而完善“人才成长网”,实现“中职与高职物流人才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化物流人才的培养,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中、高等的两个不同教育学历层次都开设有相应的专业进行培养。
一、国内外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如上海市从1997年起为了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高校的政策,积极开展“3+3”中高职衔接模式试点。此后全国各地陆续依据各自的实际开展相应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行,研究试行的教育科学面从中高职的办学模式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立、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都有。目前为止,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试行涉及的专业多达上百个,办学模式既有中职学校举办的“中高职衔接班”,也有高职院校以专业对口方式招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有效衔接教育”模式。尽管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但中高职教育衔接仍然处于研究试行阶段,还没有步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常态化。就目前来说,480所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专业,1000多所中职学校开办了物流专业。世界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陆续开始开展物流高等教育以来,逐步形成的是较完善的高等正规教育和企业与物流行业组织的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
二、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中高职物流教育衔接的地位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教育政策。开展这一工作,将有利于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快职教攻坚步伐,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立交桥”的计划,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建设、发展,广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东盟物流产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达到150万人,各类人才需求的比例为15%∶55%∶30%。可见对于中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占据了一半以上。通过对东盟物流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通过人才需求制定中高职教育的学制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不但能为社会提供具备一定基础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管理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也能同时解决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教育等问题。
三、面向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仅仅是逐步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高速公路”,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而完善“人才成长网”,以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面向东盟物流产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则是同时解决中高职人才教育层次的对接与满足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双对接”。
为了使中高职教育对接更注重实效,应以东盟物流产业人才的不同需求规格为基础,通过中高职物流教育对接的有关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培养模式、有利的社会、政策环境等教育模式研究,从而建立一套既遵循教育科学,又符合社会用人要求,并可供试行中高職教育衔接教育单位参考使用的教育模型,以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连续性。有效地避免出现重复教育,优化教育资源使其达到利用的最大化,既满足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需求,也满足企业在不断变化中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中高职物流人才有效衔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东盟物流产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标准。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探讨、研究和制定人才需求的标准,这样才能为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物流企业人才现状和需求调查[J].江苏商论,2005(12).
[2]罗兰芬.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0(23).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4]魏敏.中、高职课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Z].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9).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