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勇
(辽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辽宁 抚顺 113007)
CSMR分类在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取水头部开挖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魏长勇
(辽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辽宁 抚顺 113007)
由于岩体结构分类能充分反映边坡的地质特征,因而边坡岩体质量评价能有效的用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一种依据。文中介绍了边坡岩体质量评价分类的CSMR法,并结合输水工程取水头部边坡工程的实例,讨论运用CSMR系统进行边坡岩体质量分类的改进意见。实践证明,此法具有简便性和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并结合工程实践指出此法的不足之处。
CSMR法;稳定分析;边坡开挖;稳定分析
取水头部竖井呈一半规则葫芦形,长77.6 m,上游处宽40.6 m,下游处宽19 m。设计开挖高程140.2 m,竖井最低高程92 m。留二级马道,一级马道高程132.5 m,右侧较宽,主要用于门机行走,左侧较窄,开挖边坡坡度1∶0.75,二级马道高程113.0 m,开挖边坡坡度1∶0.3,开挖最低高程92.0 m,开挖边坡坡度1∶0.1,开挖深度最大40.5 m。
取水头部竖井正式施工后,开挖面高程到111.0 m,已开挖边坡在不利地质条件作用下,局部发生过几次滑塌,同时施工中二级马道未能形成,且存在不利地质体的隐伏,为了及时修改设计,对已开挖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分析判断未开挖边坡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特从地质测绘角度,结合物探测试成果,根据已开挖边坡所揭露的地质现象,初步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取水头部竖井位于大伙房水库左岸,紧邻水库副坝一鼻子状孤立山体部位,即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地面最大高程145.9 m,山顶呈浑圆型,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地貌。在竖井右侧冲沟较窄,宽约16 m,距竖井中心线80 m,沟底高程123 m;竖井左侧冲沟较宽,呈宽敞型,宽约55 m,距竖井中心线64 m沟底高程127 m。库水位正常为131.5 m。
据初步设计成果资料,场地基岩岩石风化较深,且竖井位置距库区较近,为了预防竖井在开挖过程中出现较大渗漏问题,故设计对竖井左右侧冲沟进行了土石方回填,回填高程为140.2 m,水下回填高程最低为126.0 m,并分层进行了碾压。
据初步设计成果资料及已开挖竖井揭露的地质情况,场地基岩岩性较简单,主要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局部存在辉绿岩脉侵入体。
太古代混合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中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状~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正长石、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辉绿岩脉侵入体,灰绿色,隐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辉石及长石矿物组成,在竖井已开挖段共揭露四段,其中在竖井左右两侧各揭露两段。
竖井左侧边坡,辉绿岩脉第一段揭露桩号0+005左右,脉宽1.5 m,侵入产状NE80°NW∠80°,第二段揭露桩号 0+062 左右,侵入产状 NW315°~335°NW∠85°~88°,该岩脉呈上窄下宽之势,脉宽1 m~2.5 m;竖井右侧边坡,第一段揭露桩号0+008左右,脉宽20 cm,侵入产状NE10°NW∠81°,第二段揭露桩号0+031左右,脉宽1.5 m,侵入产状NE10°NW∠81°。所揭露的这四段辉绿岩脉均反映一个共性,即脉体内岩石破碎~较破碎,与周边围岩接触带岩体也均较破碎~破碎,接触带宽一般为1 m左右。
受竖井地形地貌的影响,岩石风化带的分布主要受地势控制,现竖井已开挖边坡岩石强~弱风化,强风化下限高程,最低位置揭露于竖井右右侧冲沟。
在竖井开挖过程中未发现有区域性构造及较大断层构造通过,只是在桩号0+081.5左右在竖井右边坡揭露一小型构造,该构造宽约1 m,产状为 NW347°NE∠68°,断层组成物质主要为断层角砾岩,胶结不差,断层两侧岩体破碎。该构造延伸于下游迎水坡揭露,受此影响,在下游迎水坡左侧部分在高程132.5~122 m发生滑塌,范围较大,滑塌深度最大2 m。
总体来说,通过已开挖边坡的测绘结果,边坡岩体完整性差~破碎,包括原生节理及后期卸荷裂隙的互相切割,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同时局部有辉绿岩脉侵入体的存在,更加强了边坡岩体的破碎程度。在竖井开挖至122.5 m高程时,在左侧边坡、下游迎水坡及右侧边坡(至出碴道路)进行了半环形物探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在坡面以下4~5 m范围内波速值较低,多在4 000 m/s以下;坡面以下5~12 m范围内,多数均在4 000 m/s以上,局部低于4 000 m/s。这可以说明,在坡面以下4~5 m范围内岩体破碎~较破碎,5~12 m范围内岩体完整性差~较完整,但局部存在节理密集带或破碎带。
据已开挖边坡地质测绘成果,对节理进行了统计,竖井区主要发育三组节理:
第一组节理,走向NE40°,倾向NW占多数,倾角多在60°以上,且 60°~70°节理占多数;倾向 SE 的节理倾角 35°~80°,节理间距1~2 m,节理性状也较单一,表现为微张,岩屑充填,节理面平直光滑,且贯穿性较大,该组节理与竖井左右侧边坡走向基本一致,尤其是对左侧边坡的稳定影响较大。
第二组节理,走向NE20°,倾向NW为主,倾角多在70°以上,节理间距2~3 m,节理性状同第一组节理,该组节理与竖井左右侧边坡走向为小角度相交,对左侧边坡影响较大,同时与第一组节理互相切割,对边坡稳定影响更大。
第三组节理,走向NW327°,倾向NE为主,倾角20°~90°,节理间距2~3 m,节理性状表现为闭合~微张,岩屑或无充填,节理面平直光滑~平直粗糙,贯穿性较大,该组节理对下游迎水坡稳定影响较大。
竖井开挖底高程在111.0 m,已形成一20多米的高坡,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在竖井左侧边坡及下游迎水坡均发生过沿节理面滑塌现象,且在左侧边坡122 m左右高程存有一混凝土裂缝,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工期。通过边坡地质测绘成果,辅助对竖井绘制纵断图与横断图,初步分析评价边坡稳定性。
根据现有边坡设计和开挖状况,该工程边坡为人工开挖而成,属于工程边坡;边坡由强、弱风化混合岩体组成,属于岩质边坡;边坡坡比为1∶(0.1~0.3),属于悬坡;边坡设计最大高度约50 m,为高边坡。
根据前期勘察资料和开挖揭露看,受构造和风化、卸荷影响,边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属碎裂结构边坡,边坡稳定性较差,稳定坡角取决于岩块间的镶嵌情况和岩块间的咬合力。根据CSMR边坡岩体质量分方法对工程边坡进行稳定性分类分析,即根据边坡的岩体质量和影响边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测评,然后对其稳定性进行分类,半定量地进行稳定性评价。
CSMR分类因素基本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岩体基本质量(RMR),由岩石强度、RQD、结构面间距、结构面条件及地下水等因素综合确定;另一部分是各种边坡影响因素的修正,包括边坡高度系数(ξ)、结构面方位系数(F1,F2,F3)、结构面条件系数(λ)及边坡开挖方法系数(F4)。采用积差评分模型,其表达式定为:
1)坡高系数ξ按下式计算:
式中:H——边坡高度,m。经计算,工程上游边坡坡高系数为1.49,其它边坡坡高系数为1.29。
2)RMR值的确定是对岩体的5个因素,即岩石强度(单轴抗压强度或点荷载强度)、RQD值、结构面间距、结构面特征、地下水状况按权重给以评分,再对各因素的评分求和,得到总评分。计算标准和评分见表1。
表1 RMR值计算标准及评分表
经计算,上下游边坡RMR值42分,两侧边坡RMR值39分。
3)边坡F1,F2,F3的确定方法。F1反映结构面倾向与边坡倾向间关系的系数;F2与结构面的倾角相关的系数;F3反映边坡倾角与结构面倾角关系的系数。F1,F2,F3取值见表2。
表2 结构面方向修正表
根据设计方案和现场测绘资料,基坑四侧边坡倾向分别为:
左侧边坡:a左315°,β左73°~84°,a主320°,β主60°~70°,边坡破坏为滑动型,其F1=1,F2=1,F3=50;
右侧边坡:a右135°,β右73°~84°,a主320°,β主60°~70°,边坡破坏为倾倒型,其 F1=1,F2=1,F3=25;
上游边坡:a上225°,β上73°~84°,a主320°,β主60°~70°,边坡破坏为滑动型,其 F1=0.15,F2=1,F3=50;
下游边坡:a下45°,β下73°~84°,a主55°,β主60°~70°,边坡破坏为滑动型,其 F1=0.70,F2=1,F3=50。
4)结构面多为贯穿裂隙,其结构面条件系数λ为0.8~0.9。
5)开挖方法采用预裂爆破爆破,其开挖方式系数F4为10。
经过计算,其各侧边坡的CSMR值如下:
CSMR左=20.31;CSMR右=40.31;CSMR上=66.58;CSMR下=44.58。
通过上述的边坡岩体质量评分和各项边坡工程因素的修正后,得出各边坡CSMR总分,根据表3可看出,该工程左侧边坡类别为Ⅴ类,边坡很不稳定;右侧边坡类别为Ⅳ类,边坡不稳定,上游侧边坡为Ⅱ类,边坡稳定;下游侧边坡为Ⅲ类,基本稳定。
通过实际开挖可以看出:
1)竖井左侧边坡,受第一组与第二组节理影响较大,现开挖边坡坡度受第一组节理控制,基本接近设计开挖坡度,第一组节理间距1~2 m,在与其它节理相互切割下形成不稳定块体;在向下游方向宽度变窄过渡段部分,受节理影响,过渡段在实际开挖过程中未形成渐变形,应力集中,此段边坡不稳定;同时在左侧边坡揭露有两段辉绿岩脉侵入体,脉宽均在1.5 m以上,侵入带及周边岩体破碎,易掉块滑落。开挖高程113.0~92.0 m,设计开挖边坡1∶0.1,坡度大于第一组节理倾角,边坡不稳定。
表3 CSMR评价边坡稳定性表
2)竖井右侧边坡,受第一组倾向SE向节理影响较大,在与其它节理相互切割,局部有小型滑落体;在下游方向与迎水坡交接部位发育一小型构造,构造影响带岩体破碎,边坡不稳定,现局部已出现倒坡。同时在坡顶上现放置一门吊,对边坡稳定不利。现右侧边坡通有一出碴道路,人为缩短边坡开挖长度,且堆碴形成自重式挡墙,对边坡稳定有利,开挖高程113.0~92.0 m,设计开挖边坡1∶0.1,在出碴道路上座落混凝土墩,用于门机通过,对边坡稳定不利。
3)竖井背水坡(岩坎)及下游迎水坡,该两边坡受第二组及第三组节理的影响,存在不利稳定的结构面,由于背水坡在开挖工作前进行过灌浆处理,对边坡稳定有利,下游迎水坡,随着边坡的开挖,边坡宽度逐渐变小,对边坡稳定有利。
在竖井开挖过程中,坡面地下水溢出点较少,且水量较小,均小于5 L/min,故地下水对坡面影响较小。
竖井开挖底高程111.0 m,已形成20 m高边坡,根据地质测绘成果,已开挖边坡坡面岩体完整性差~破碎,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地下水溢出点较少,水量较小,无较大构造穿越竖井,物探测试成果表明,在坡面以下4~5 m范围内岩体破碎~较破碎,5~12 m范围内岩体完整性差~较完整,但局部存在节理密集带或破碎带,综合分析初步可得出下以结论:
1)该工程左侧边坡类别为Ⅴ类,边坡很不稳定;右侧边坡类别为Ⅳ类,边坡不稳定,上游侧边坡为Ⅱ类,边坡稳定;下游侧边坡为Ⅲ类,基本稳定。从现有开挖情况看,左侧边坡已出现多处失稳现象,右侧边坡开挖过程中也曾出现开挖底脚倾倒,形成倒坡,下游坡曾出现沿构造面滑坡现象,所以说,按原设计条件下,天然边坡不能满足稳定要求。经过削坡和锚喷处理,现有开挖边坡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设计方案,未开挖深度尚有约20 m,随边坡逐渐加高,底部边坡仍存在不稳定,建议采取支护措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3)根据物探资料,边坡岩体松弛区4~5 m,在坡面下5~12 m范围内局部存有节理密集带或破碎带,所以,采取锚杆长度3.5 m的锚喷支护措施可能无法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建议采取其它的锚固措施。施工中及时采取了8~12 m花管注浆法进行了锚固,效果较好。
4)从总体上看,天然条件下边坡存在失稳的可能,开挖初期阶段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支护措施,已开挖边坡现阶段较稳定,为了保证边坡施工期的稳定运行,建议进行边坡稳定监测。
5)边坡岩体变形影响区的确定对防止边坡发生深层滑动有重要意义,建议不同高度及不同位置采用多点位移计进行边坡岩体变形测试。
6)对132.5 m高程竖井四周建议进行地面排水及防渗处理。
7)支护应随开挖进行,并建议缩短回次开挖深度,以缩短支护处理时间。
综上述结论,开挖110 m高程后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通过监测及开挖效果看,没有发生大的滑坡及安全事故,按计划工期顺利完工。
TV671
A
1002-0624(2012)06-0008-03
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