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婷
摘要: 本文从人才及人才价值的涵义出发,以教育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教师作为教育人才要实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关键词: 人才价值教育人才
一、人才的涵义
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人称为人才。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人才数量和素质成正比。美国能成为富强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根本原因在于人才。日本战后短短三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靠的也是人才。[1]正如胡锦涛在嫦娥探月工程庆功大会上所强调的:“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二、人才价值的涵义
人才的价值是价值的一般概念在人才学领域的运用和延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可见,价值必然涉及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讨论的人才的价值也有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人才的价值就是指人才通过社会实践以自身的属性来满足他人、社会及自身的需求。价值主体是他人、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它是人才价值产生的内在尺度。价值客体是人才自身及属性,它是人才价值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2]总而言之,人才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育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指人才作为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去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对于人才的类型,划分方法有很多种。人才从行业上可划分为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美术、外语工业、农业商业人才等。有一种行业就有一种人才,每一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价值。二十一世纪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流特征,其运作、驾驭及活动本身无不以人才为基本条件。适合于市场经济的人才,既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空间。教育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来实现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就是要求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并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先导。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等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教师作为教育人才要抓住优先发展教育的大好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正是教师作为教育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四、教师作为教育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江澤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担负着传播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塑造人的心灵、为社会输送多方面的高质量的人才的重任,其基本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形象
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发展有强烈的示范型与感染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如同植物具有“向阳性”一样,学生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3]
2.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要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由被动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科的前沿问题,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随着新知识的激增,知识陈旧的步伐也在加快。教师作为培养人才,应具备勇于改革的精神和善于创新的素质,站在改革的潮头,做改革的先锋,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标新立异。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国家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4]
3.语言表达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吐词清晰,语速适中等。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否则,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无从谈起。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4.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一定要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要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并以教学实践促进科研工作。现代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教师应当按照自己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信息素养
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出色地驾驭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他们能够自由地实现对知识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为此,教师应不断地接受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不断地汲取营养进行学习、提高,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宽教育视野,同时利用网络,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更多自我学习的机会,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使课堂更具活力。所以,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传播信息,让学生学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6.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代社会的升学、就业等压力要求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为此,教师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用一颗健康的心灵去影响、陶冶学生,使他们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高强度的社会竞争。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继英,李家兴.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
[2]费萍.试论人才价值的含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6).
[3]谢鸿全.论现代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7.
[4]韩新君.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之我见[J].教书育人,200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