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军,徐立青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大米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我国大米的对外贸易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开始从越南进口稻谷到福建地区,至清代由于人口多、稻谷生产不足而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了大宗大米[1]。如今我国的大米贸易规模已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既是世界大米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也是大米的消费大国之一,成为主要的进出口国之一。因此,我国大米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意义重大。
笔者首先分析了2000—2009年我国大米的进出口概况,并且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这2项指标对中国、泰国、巴基斯坦和印度4个国家的大米外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大米的外贸竞争力同泰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应总结原因并且借鉴这3个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我国大米的外贸竞争力。
从加工程度来看,我国大米出口以精米为主,2009年其出口量达62.21万t,约占当年大米出口总量的79.25%;糙米出口主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2009年糙米出口量为13.77万t,其中,出口到韩国12.84万t,出口到日本0.87万t;种用稻谷的出口量也在增加,由2000年的0.478万t增长到2009年的2.32万t,主要是杂交水稻种子的出口,且出口国家以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为主;碎米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和日本,用于糕点、米果等制作,2004年以前其出口量保持在1万t左右,自2005年出口量急剧下降(保持在0.2万t左右)。
我国大米进口以精米为主,尽管近年来其进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90%左右。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进口品种主要是泰国香米,主要消费人群为粤港澳地区的高端人群。
由图1可知,2000年我国大米贸易保持较高出口量和较低进口量。加入WTO后,我国大米出口量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307.06万t下降到2001年的201.13万t和2002年的206.78万t,尽管在2003年出现小幅回升,但出口量259.71万t,远低于2000年的出口量。而我国大米进口量则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的24.47万t持续增加到2003年的40.47万t。这主要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开始执行取消出口补贴、降低关税水平等入世承诺,以及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的盛行,都对大米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我国的大米出口量一直大于进口量。
2004年我国大米贸易状况出现了一个拐点,出口量创历史新低,为89.11万t,而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约92.82万t,使我国由大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大米政策的实行,再加上旱情影响以及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1999—2003年我国的稻谷产量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到2004年,我国稻谷产量才开始出现正增长,但只是小幅增长。因此,稻谷产量的连年下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2004年得以显现出来,我国于2004年3月停止大米出口,直至2005年4月才全面放开。
2005—2009年我国水稻产量一直保持递增的趋势,并且一直居世界首位。至2009年,水稻产量约1.97万t,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水稻科研和技术的推广。水稻产量已不再是制约我国大米外贸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在此期间,我国大米的进出口量均呈现出小幅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2000—2007年大米出口额与出口量、进口额与进口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而2007年后大米出口额与出口量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大米出口量的下降,出口额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大米的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品质、价格高的大米出口比例增加,这有利于我国大米外贸竞争力提高(图2)。
由表1可知,2007—2009年我国大米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并且不稳定,在这3 a里,只有对利比里亚的出口保持了排名。大米出口受进口国政府政策影响较大,一旦这些市场出现变化,将会对我国大米出口产生较大的冲击,如2009年科特迪瓦增加了对缅甸大米的进口量,从而对我国的大米进口相对减少。
表1 2007—2009年我国大米主要出口国家中位居前6位的国家及数量 万t
我国大米进口的市场比较稳定,主要贸易国为东南亚国家、巴基斯坦、美国和日本等,2007—2009年我国从泰国进口的大米位居首位。由于国内市场缺少相应的替代品,泰国的高质量大米很受我国高收入阶层的欢迎,这部分进口主要由国内需求决定(表2)。
表2 2007—2009年我国大米主要进口国家中位居前4位的国家及数量 t
国际市场占有率(Mi)是反映产品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就是本国某一产品的出口占世界这种产品出口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就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很强;反之,则说明该国i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2]。Mi=Xi/Xw。其中,Mi代表本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代表本国i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Xw代表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额[3]。
从表3可以看出,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而且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印度虽然是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却不是最大的大米贸易国,其国际市场占有率略低于泰国,近2 a基本上在15%左右变化;仅有巴基斯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逐年增长的,其市场占有率由2007年的9.5%稳定增长到2009年的12.53%;而中国大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且没有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大米国际市场占有率远低于亚洲其他3个国家,且明显处于劣势。
表3 中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被称作贸易分工指数,也可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是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可以用来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相对值,剥离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无论进出口量是多少,其值都介于-1~1之间,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国家之间是可比的。该指标表明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和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对该商品的供给来说,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处于竞争劣势及其程度[3]。
中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列于表4。
表4 中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
从表4可看出,我国的NTB指数与其他3国相比,是相当较低的。我国在2004年成为净进口国,NTB指数为 -0.1468 ,2005年该指数只有0.0089 ,近几年有所改观,达到了0.4左右,但是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竞争指数由于进口量甚少,NTB指数都接近1,印度在2004年达到了1,巴基斯坦在2005年达到了1,即其出口量就是贸易量。由此可见,我国的大米外贸竞争力与其他3国相比,有很大差距。
我国农户大多小面积分散种植,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不够,大米生产中资金与技术信息支持不足,这大大限制了稻米商品率的提高;而泰国政府积极推广应用高产品种综合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和技术数据库、建立电子商务项目,使得农民能够得到先进技术的相关信息[4];印度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社和地区农业银行网络,为农民的稻米生产提供资金支持[5]。泰国实行灵活的大米贸易政策,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对世界大米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实行灵活的扶困策略和强有力的宣传[4];印度的私人贸易商也可自由出口大米[5];而我国实行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专营制度,私商或私营企业尚无出口大米的资格,使得大米的内、外贸处于分割状态,粮食的进出口不能随着生产和消费的变化迅速调整[6]。
由于我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大米出口价格逐渐上涨。以精米为例,2008年我国精米出口80.93万t,出口金额3.76亿美元,每吨均价为464美元;2009年我国精米出口62.22万t,出口金额3.65亿美元,每吨均价为586美元,比2008年同期上涨122美元。由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面向日本和韩国的高端市场,大米出口中高端品种的比例升高。同时,我国大米出口价格同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价差在缩小,我国精米与泰国精米相比的出口价格优势由每吨154美元缩小为40美元;与印度相比,由每吨155美元缩小为118美元,这表明我国大米出口价格正在逐渐丧失价格比较优势。
我国水稻种植多以杂交水稻为主,而优品系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水稻品种有限,造成我国出口大米质量逊于泰国、越南等国家,价格也比较低。泰国大米出口称雄世界大米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无论是品种的选择、加工过程还是质量检验等方面,泰国都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而且泰国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2005年为打开日本、韩国、香港特区、新加坡、台湾地区的大米市场,从日本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4]。此外,大米出口增势迅猛的巴基斯坦也注重优质大米的推广,其中,巴丝玛蒂大米以优秀的品质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大米。虽然我国大米品种逐渐得到改善,东北粳米品质稳定,但我国大米还无法问鼎世界优质大米市场。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进出口国之一,在大米贸易的国际市场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与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相比,我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把握机遇、积极占领国际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3点政策建议:(1)强化大米生产投入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我国大米的经济效益,整合大米行业,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7],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改善科研设备,增加对大米行业的金融支持,走集约型生产、产业化发展道路[8]。(2)努力提高大米品质,改善我国大米的生产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从水稻种植的源头开始,合理施用农药、化肥[9],加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保证我国大米符合国际标准、实现绿色生产,从而能够使我国大米出口免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10]。(3)强化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米生产和经营,针对不同国家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不同品种的大米;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出口贸易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受进口国政府政策的牵制[11]。
[1]兰雪花.略论清前期暹罗与福建的大米贸易[J].韶关学院学报,2008(10):74-78.
[2]赵慧娥.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分析 [J].农村经济,2005(3):56-58.
[3]胡中应.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研究 [J].中国农学通报,2006(8):639-642.
[4]马雷.解析泰国大米成功之道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2):76-80.
[5]朱行.印度小麦和大米政策分析 [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1):19-21.
[6]李成贵.中国大米政策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02(9):53-59.
[7]剌美香.山西省主要畜产品竞争力排序及提升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320-1322.
[8]余航.河南省水稻竞争力分析与提升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3):131-132.
[9]张晓燕,关忠猛.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82-84.
[10]唐昊,祖智波,李军民,等.优质稻米的标准化及管理对策[J].中国稻米,2009(1):1-5.
[11]王方舟.河北省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