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梁类零件加工中变形的控制

2012-02-20 09:07安卫星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粗加工精加工装夹

安卫星

(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辽宁 沈阳 110034)

飞机上的铝合金大型零件,包括框、梁、壁板等结构件。如:第1纵墙根部、1号油箱上壁板、1号油箱下壁板等。其中,第1纵墙根部外形为机翼理论外形;零件长度长,角度多,结构复杂,容易变形,严重制约了零件生产的进度。下面以第1纵墙根部为例,通过对此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分析,可以为墙类及长梁类零件的加工提供参考。

1 结构分析

第1纵墙根部,是飞机的外翼部分,是外翼的重要承力结构件,第1纵墙由根部、中段、外段共3部分组成,根部从翼根对接面至第10肋。中段与第1纵墙根部对接,是较长的墙类零件。上下翼面缘条及内部筋条全部带有角度,缘条、筋条、腹板较薄(最薄处2 mm),剖面为槽形沿肋轴线加筋形式。材料牌号:7B04 T6铝合金,外廓尺寸:50 mm×265 mm×3 500mm。零件结构图如图1。

图1 零件结构图

2 工艺分析

由于零件结构比较复杂,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易翘曲、侧弯,变形大,加工周期较长。

2.1 毛料状态

板料尺寸1 400 mm×3 500 mm,共加工6件,每两个零件之间距离应尽量小于50 mm,以便保证毛料够加工。

粗加工之前,铣完基准面之后,将外形样板铺在零件上表面划出原点,x向偏移1 495 mm,y向偏移214 mm即为第二件零件原点。在真空平台上完成6件零件的粗加工,然后进行单件半精、精加工。

2.2 加工阶段的划分、辅助工序的安排

(1)由于零件细长易变形,腹板、缘条、筋条较薄,所以分3个加工阶段: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2)每个阶段之后,安排校正工序,这样有利于加工过程中应力的释放。

3 工艺方案

3.1 原方案

(1)数控加工路线。为铣基准面→钻铰基准孔→粗铣外形→粗铣内形→校正→半精铣外形→铣缘条、筋条高→铣孔→校正→铣筋条厚→精铣外形→校正→检验;

(2)加工余量分布。为粗加工留3 mm,半精加工留0.5 mm。另外,腹板在半精加工阶段加工到量。

3.2 优化后的方案

(1)加工路线。为铣基准面→粗铣外形→粗铣内形→铣缘条、筋条高→钻铰基准孔→校正→半精铣外形→半精铣内形→钻铰基准孔→校正→测量外形→铣筋条厚→测量筋条位置→精铣外形→校正→测量零件外形→精铣内形→铣孔→半成品检查;

(2)加工余量分布。加工余量与原加工方案相同;

(3)工序的安排。为精加工阶段安排工序时,先精加工外形保证外形,测量结果合格后再精加工内形,根据壁厚来保证内形。

3.3 优化方案的优点

(1)工艺方案不同。原方案只是把外形精铣到位,内形仅进行了粗加工,内形的精加工让常规工段来铣。而目前常规工段任务繁忙,且加工周期较长,为此决定在数控加工阶段将内形加工到位,常规只进行补加工,大大减少了零件的加工周期。数控加工走刀轨迹精确,加工后更容易使零件符合图纸及样板。

(2)铣缘条、筋条高工序前移。之所以把铣缘条、筋条高工序放在粗加工阶段,是因为粗加工采用真空平台装夹,半精加工及精加工则采用自制铣夹来定位装夹,在粗加工阶段加工此工序便于装夹,既大大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另外在粗加工状态完成,此时缘条,筋条厚度较大,不易于产生振动,利于加工。

(3)装夹定位方式不同。原方案采用①、②、③三个工艺孔定位,考虑到零件比较长,尾端如果没有定位销容易发生尾摆,故在小端头增加一个工艺孔④,将零件的变形控制到最小。

(4)铣孔工序后移。因为所有数控工序都要用到工艺孔④,所以孔④在数控工序结束前不能被铣成大孔,铣孔工序就只能放在最后了。

(5)增加测量工序。加工过程中,零件会侧弯、翘曲,而且侧弯校正不了,再加上机床误差,所以要在半精加工外形后增加测量工序。然后才好确定精加工外形时需切除的加工余量,才能保证零件不会超差。因为筋条是斜的,不好检验,故增加上测量机测量筋条位置工序。

4 编程方法

值得一提的只有两点:

(1)由于铣一侧外形时压板压紧另一侧,铣另一侧时再把压板倒换到这一侧。根据这种压紧方式,在编制精加工外形程序时,要分成铣上翼面、下翼面两个程序,编制半精加工外形程序时也是如此。

(2)精加工内形程序也分成铣上翼面、下翼面两个程序编制,目的是解决零件变形造成两侧的余量不均匀,加工时可以通过调整原点保证缘条的厚度。

5 装夹方案

单个零件采用自制铣夹来进行定位装夹,用4个定位销定位。自制铣夹平面图如图2。

图2 自制铣夹平面图

5.1 自制铣夹

粗加工采用真空平台吸附装夹,同时加工6件。半精加、工精加工采用自制铣夹,如图3。

(1)找正。以孔①中心为原点,孔①、②中心连线为x轴拉直找正。

(2)定位。4个基准孔皆为Ф12H9,所以用4个Ф12 mm的定位销来定位。其中孔①用圆柱销,其余3个孔均用菱形销。

(3)压紧。用10~16个压板均布压紧铣夹。

5.2 零件的压紧

压紧零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压板均布压紧,由于零件较长,半精加工、精加工时应多压一些压板,且每个压板压力要尽可能均匀。

(2)半精加工、精加工外形时,方法是加工一侧时压紧另一侧,加工另一侧时把压板倒到这侧来,倒压板时注意两侧压力要近似相等,以减少零件变形。

(3)在精加工时,将压板放在有筋条的上方,而且压力不要太大,因缘条较薄且带有角度,直接压在缘条上容易引起变形。

6 程序的优化固化

首先做程序固化,减少人工干预,在程序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程序优化,使切削参数进一步合理化,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势,提高数控机床的效率。在优化程序时,注意切削参数选择原则:

Dc为铣刀直径,mm;

Ap为轴向切深,mm;

Ae为径向切深,mm;

Vc为切削速度,m/min;

Q为金属去除率,mm3/min;

Zn为总齿数;

Fz为单齿进给量,mm;

n为主轴转数,r/min

Vf为工作进给,mm/min。

Vc=(π×Dc×n)/1 000(根据材料的切削特性确定)

导出

n=(Vc×1 000)/(π×Dc)(主轴转数);

Vf=Fz×n×Zn(进给速度)。

以上诸多参数中,最主要的是Vc、Dc、Fz。切削速度Vc的高低,决定了切削效率的高低。它是根据机床类型、零件材料和刀具材料等因素确定的。Vc确定之后,就可以导出主轴转数n。单齿进给量是确定进给速度的重要参数,其取决于切削状态和被加工材料。确定了单齿进给量之后,根据主轴转数和刀具的齿数,就可以计算出进给速度Vf了。

Ap、Ae的确定。遵循Ap×Ae=R2(刀具半径的平方)的原则,可以获得最大的金属去除率。

粗加工阶段,应该以小的轴向切深(Ap),大的径向切深(Ae)为原则,以较高的进给速度获得最大的金属去除率;精加工阶段,是以保证加工精度为目的,所以应该选择合理的径向切深(Ae),适当的主轴转数和进给速度。

6.1 参数固化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63 m机床为例):

(1)主轴转速。大直径刀具用较小转速,例如Φ40 mm、Φ 30 mm的刀具,n=2 500 r/min;小直径刀具用较大转速,例如Φ16 mm的刀具,n=3 000 r/min。

(2)进给速度。粗加工外形采用 f=800~1 000 mm/min,粗加工内形采用f=600~800 mm/min;精加工外形采用f=1 000~1 500 mm/min,精加工内形采用f=800 mm/min。

6.2 程序优化

(1)改变定位方式。为了消除粗加工后零件产生的侧弯、两定位孔之间的部分向外鼓造成的余量不均匀。在粗加工结束时先钻铰出①、③两孔,就用这两孔来定位进行半精加工。半精加工结束后,大部分变形被消除时,再钻铰②、④孔,之后用4孔定位进行精加工。

(2)改变加工余量分布。半精加工余量改为1 mm,原来的0.5 mm太少。因为零件材料是国产的,性能比较差,加工时变形较大,余量小会导致精加工时加工不到,也就是零件在半精加工后已经比理论尺寸小了。

(3)粗加工程序分层。由于粗加工零件内外形时,切削量及切削深度(54 mm加工至6~8 mm)都比较大,故将粗加工程序分为3层进行加工,每层加工15 mm。

(4)平衡加工时产生的应力。粗铣内形时切削量及切削深度较大,采用从小端头切削1/3,然后再从大端头到小端头切除剩余余量。

(5)优化进刀方式。粗加工时采用“之”字形走刀,根据下刀深度15 mm,分3层按“之”字形往复切入。这种方式要注意铣削长度和每次切深的比例,铣削斜度应小于30°。进给速度可取原速度的70%。所以铣削斜度取10°~15°,进给速度取加工速度的60%。

(6)设置转角减速。通常在内形结构转接圆角小于R10 mm时,编程中习惯以与圆角直径相等的刀具直接靠到角点,形成R。这种情况下,由于转角处由前一把刀形成的R较大,使得当前刀具的切削在转角处余量骤然大增,不仅容易断刀,还会使转角处出现凹刀或残留。在优化过程中,解决方法是在接近转角处,将程序分成两段,靠近转角处的一段,进行减速处理,减速率取原速度的50%~70%。

7 结束语

零件变形在机加车间尤其十分普遍,产生变形的因素也很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一套可行的加工方案,类似这种零件变形,解决的方式或许还有更合理的方法。随着工艺方案的逐步优化,零件的变形问题会得到控制,同时零件的加工周期将会逐步缩小。

[1]吕斌杰.数控加工中心(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朱 勇.数控机床仿真加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王细洋.现代制造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杨叔子.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王卫兵.高速加工数控编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粗加工精加工装夹
基于多件装夹方法的数控夹具设计研究
大型压铸模具铸造模架数控粗加工的高效方法
探讨数控铣床在发动机轴类零件粗加工中的运用
论轴类工件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工艺的分析设计
装夹新技术 磨削强软件——哈斯马格磨床有限公司CIMT2017新品发布会
三次参数样条在机床高速高精加工中的应用
椭球精加工轨迹及程序设计
套筒类零件内孔精加工工艺分析
柔性高效装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多品种变批量数控生产中快速装夹应用技术